當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也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消耗等資源問題;城市中鋼筋水泥的建筑導致著人們隔離的加劇,諸多生活中問題,考驗著人們的耐心。而在我們對充滿自然田園詩意的生態村心生向往之時,又覺有太多習慣的事物難以舍棄。其實并不是沒有折衷的方法——“合作居住”(cohousing)也許可以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環境,找到一群愿意一起改變生活方式的朋友,共建美好家園。
人類的祖先都是以族群為單位生活,直到工業社會的普及,才隨其轉變到以家庭為單位,相互隔離的在城市中生活。所謂合作居住,很大程度上是鼓勵人們重新拾起傳統的智慧——和鄰里更好地相處、共享資源、互相照料,這些對于我們的祖先來說,曾經是保障生命安全、維系生存的最基本條件;而在今天,“社區感”對于健康的人性、融洽的社會來說也同樣必不可少。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的生態理念,合作居住為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規劃與管理提供了范例:在建設上,合作居住社區注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在管理上,采取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的策略。合作居住蘊含著古老的理念,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又衍生出新的內涵:社區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單元,建設可持續社區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和諧社區更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通過借鑒國內外不同時期合作居住社區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指導我國可持續社區的發展與建設。
合作居住的意義
在人們對自身居住的社區感到遺憾時,難免對充滿自然田園詩意的生態村心生向往。由于有太多理念不同的人居住在一起,很多事情不盡人意,合作居住作為新型的居住形式應運而生。合作社區是由居民自發參與建設和管理的,強調社區成員間合作關系的居住方式。每一個居民都積極參與到社區工作中來,不分彼此,互相幫助,既承擔著社區維護的責任,也有個人發展的空間。但是合作居住的社區不等同于從前艱苦的生產生活方式,雖然注重協作,但更看重的是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生活環境更加舒適,是一個完全現代化的社區。合作居住是生態社區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生態文明的集中體現和象征。
合作居住的特點
合作居住的居民親自參與社區管理過程,在社區生活中,每個人的意見都有發表的權力,社區的設施就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社區實施民主決策制度,沒有個人獨斷的情況,而是大部分的決策由達成共識的方式產生。并且在社區建設之初,解決爭議和沖突的方式就被以契約形式加以明確,這樣的環境下,個人參與,能夠使個體與集體一同成長和進步。合作居住的社區重視分享和協調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在合作居住社區的設計上,既考慮到社交的要求,也會給每戶居民留出私人空間。不僅包括我們熟知的普通居住功能,還重點建設公共區域,比如廣場、社區中心、公共廚房等會議、聚會地點。合作居住社區作為一個完全私有制的社區,共享卻不共財,與烏托邦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些特點,使得合作居住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是可以在當代社會能夠得到很好的應用的指導觀念。
合作居住的應用
1.協作精神
合作居住的協作精神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淳樸的表現之一。中國自古聚族而居的環境是以血緣和宗族為標準建立的,這種群體關系是最早的合作居住的體現。在合作居住社區中,人們最頻繁的集中場所就是街道。而街道作為公共房屋,一間成為合作居住社區的核心。因此合作居住社區的設計規劃中,往往將公共房屋作為核心,住宅環繞建設。這種布局形式在當代社會同樣適用。這一設計理念不僅增進了社區成員間交流的便捷性,更體現了社區的凝聚力。
2.提高人們的參與意識
合作居住的應用,可以使越來越多的人們形成自主參與意識,每個人都愿意積極參與到城市社區規劃中來,勇于提出意見和建議,能夠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形成深入的認識,促進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
3.現代理念
合作居住所宣揚的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合作居住社區通過多種手段降低能耗,防止環境惡化和資源的過度開發。對于我國乃至世界來說,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合作居住強調充分利用公共設施,這是節約資源的有力手段,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重要體現。
結語
合作居住這一古老理念,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它對我國的現代化經濟發展和民主制度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合作居住與其說是一種理念,不如說是一種生活觀念。合作居住社區作為人類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具有現實主義意義的,其對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已經融于當今的社區設計中。合作居住的當代應用,有利于我國發展多功能社區,深化公眾參與理念,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不僅僅是觀念上的創新,更是制度上的創新,是科技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