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紆維藝術脫穎而出,在軟化鋼筋水泥的硬質建筑空間中,以一種親切、溫暖的低調姿態緩緩的協調著人與社會、自然等諸多方面的關系,在現代建筑空間的裝飾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建筑是現代社會的必需品,其先用物質構成,再加以社會精神與自身想法去改變充實,并不斷進行調整改變的生活空間,是將實用的功能、現代的技術、綜合的藝術融匯在一起的時代產物。如何消解現代社會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極度統一化、冷漠化的現代建筑所給予人們來自于精神上的巨大壓抑感,是建筑空間中裝飾設計者們考慮最多的現實問題。時代的發展令人們對現代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審美需求,不同的消費背景產生了不同的實際需求,那么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筑空間就有必要進行不同需求的藝術化裝飾設計處理,已經成為目前許多建筑裝飾設計中的必然需求。這一客觀現象使得裝飾設計者們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寬廣的藝術領域,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各種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在建筑空間中的陳列來展示,可以說藝術作品是依附于建筑空間而存在的,當然同時也對建筑空間起著裝飾美化調節的作用,并通過展示來豐富其藝術情感和藝術價值。建筑空間中不同的裝飾設計藝術處理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同時也會因為不同的建筑環境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氛圍,這體現了裝飾設計中的適應性。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紆維藝術脫穎而出,在軟化鋼筋水泥的硬質建筑空間中,以一種親切、溫暖的低調姿態緩緩的協調著人與社會、自然等諸多方面的關系,在現代建筑空間的裝飾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纖維藝術是一門既古老傳統又富于現代感的藝術,在制作中選用天然或人造纖維,采用一定的工藝手段,結合制作者的主觀感受而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在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過程中,融合繼承了各種古老的技法,在現如今這個一切可以標準化、規模化的機器生產的時代,顯得無比珍貴和沁人心扉。
在我國纖維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先秦時期以動植物纖維制作的服飾和裝飾品、春秋時期的染色織造、兩漢時期圖案精美工藝復雜的緙絲壁毯,這些都是作為皇家貴族所使用的奢侈品,而在我國偏遠的西北地區自古也有將地毯掛在墻壁上的習俗,還可作為帳幕,用于裝飾御寒。古老的歐洲利用經緯線的編織技法制作的大型壁毯,中世紀時期就已應用于建筑中的裝飾設計,一直作為皇室或教堂的墻面上的大型裝飾品,是極其珍貴的藝術珍品。從古至今的建筑空間都與纖維制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墻面懸掛的壁毯、地面鋪設的地毯、桌上的刺繡桌布等等,都是與人們朝夕相處的纖維制品。由此可以看到無論是從古代的壁毯、地毯、紡織藝術品到現代的一些軟材料裝置藝術,都包含在纖維藝術這個大的藝術領域當中。
隨著快速發展的現代文明,纖維藝術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逐步發揮出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纖維藝術具有的獨特開放性特質,是有著其他現代裝飾設計形式無法超越的優越性,用多變的表現形式融合到現代建筑的裝飾設計中,完美減化了工業建筑、鋼筋水泥所帶給人們的冰冷感,為設計帶來了絲絲縷縷的溫暖與人情味。纖維藝術與現代建筑空間的完美結合,使纖維藝術作品能夠在建筑空間中充分展示自身獨有的造型藝術魅力,通過傳達出一種其他藝術品無可替代的語言情調,將人與建筑之間的距離拉近。
現代纖維藝術作品已經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對繪畫性的單一追求,而是更多的去觀注材料的選擇,以及不同材料所產生的不同肌理效果和不同形式上的創新與美感。可以將各種纖維材料之間進行分割排序設計,利用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形成不同的審美感受,加強與建筑空間內其他裝飾設計之間的相互聯系,再通過纖維藝術的特殊肌理與豐富造型等方式充分的融合貫通,進一步加強化建筑空間中的裝飾藝術效果。這就是在傳統纖維壁掛裝飾藝術上的突破性創新展現。利用纖維藝術本身材質特性的獨有性與美感,與現代建筑空間相結合,從而達到普通裝飾藝術無法超越的理想藝術境界。
現代纖維藝術的不斷發展是與材料的發展緊密結合的,科技的進步令纖維藝術在材質的選擇上不斷發展,這更進一步加強了纖維創作的豐富多變性,也讓建筑空間在裝飾設計的可選擇性上更加多樣化,使得纖維藝術和現代裝飾設計的可以更加貼切融合,同時建筑空間中的裝飾藝術設計也是為纖維藝術持續蓬勃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纖維材質優勢的舞臺與發展空間,現代建筑空間與纖維藝術兩者之間通過相互的襯托與融合,達到了一個裝飾設計多層次的變化。在高級會議中心、展館、酒店、住宅等建筑空間里運用軟織物來裝飾設計墻壁上的空間,將具有強烈溫暖感的纖維織物裝飾于墻面,充分利用纖維藝術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為建筑空間增添一種溫暖優雅氛圍的藝術氣息。
總之,要營造理想的現代建筑裝飾設計環境,首先要從滿足人們的需求性出發。本著以人為本的纖維藝術設計理念,創造不同的“個性”空間環境,才能使裝飾設計更趨向個性化與合理化,才能營造出理想的現代建筑空間裝飾環境。纖維藝術實現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的完美結合,實現與建筑空間裝飾設計的合理結合以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介入,由功能性走向多元性,變化出多樣的裝飾風格與功能,這樣創造出的纖維藝術作品就體現了與現代建筑之間的一種互利靈活的良性循環關系,才能夠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為改變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冰冷的硬質生存空間作出積極的努力,同時也使纖維藝術的發展與創作變得更有社會屬性與意義。
(作者單位:蘭州城市學院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 曉,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
趙靜,女,研究方向:美術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