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線,有堅持,一個人吃飯更要自律
往回倒推二十年,剛結婚的時候,兩個人經常制造深夜食堂開工的狂歡。偶爾睡到半夜,常常是一個人莫名其妙先醒了,覺得餓,起來摸進廚房覓食,然后另一人心有靈犀地跟著醒來,于是夫妻二人揉著眼睛徘徊在廚房里就開始討論起深夜餐單。
我們的節目通常是煮幾個湯圓,或者煮兩碗面條。湯圓一般是黑芝麻餡的,面條當然是經典的重慶小面,一坨豬油,一勺紅油,幾片青菜,幾粒蔥花,掛面下到沸水中快速撈上來——就這么簡單,可是就這么讓人惦念。還有一個保留節目是蛋炒飯。如果冰箱里正好有剩飯,那最好。打兩只雞蛋,撒點鹽,筷子抽瘋一樣攪散,蔥切花,青菜切絲,抽油煙機轟隆隆上崗,鍋勺叮當飛快端出一碟噴香黃亮的藝術品,你說,在那樣美好的深夜里,誰能忍得住不流著罪惡的口水撲上去。
喂飽了身心靈,心滿意足再回去睡。胖?真不是當年那個身材清瘦的年輕女人要考慮的問題。那時在大學教書,傍晚有操場可以散步跑步任君選擇,白天上課更是必須滿堂飛——放到今天用 NIKE+來精確計數,每天一萬步恐怕只是個零頭。
可是,人生總有一兩回要應了那句話:美好時光總是不長久。很快,換了工作,每天坐班伏案,胖就成了一片躲不開的烏云,時刻伺機飄過來對我表白:“別怕,我罩著你。 ”
偏偏家里的另一位是個愛家愛美食更愛自己動手做菜的男人。
很多時候,在加班夜歸的路上,也曾一百遍地下決心,晚上回去不吃不喝,最多喝杯蜂蜜水就洗洗睡。可是,每次一推開家門,看到桌上香噴噴熱騰騰的菜,堅硬如鐵的決心兀自軟了一半,再抵擋不住大廚的殷勤勸誘,“吃一點吧?就嘗嘗味道,看看我的手藝進步了沒有”——鍛打了一路的不吃的決心,到這一刻終于轟然垮塌。
而當幸福美滿的晚餐終于結束,揉著肚子后悔自責的保留曲目再度唱響。散步消食?怕是走到天光也走不掉那碟回鍋肉和那條江湖夜雨清蒸魚。
所以,有時候甚至會暗暗地盼著另一位出差,那意味著,做月度小結的日子又到了。
兩個人在一起,吃的氣氛太容易被炒熱。一個人就不一樣,無人交談,整個人進入靜音狀態,周邊的空氣仿佛也清涼下來,有時候會忽然間感覺醍醐灌頂,清心寡欲,身心通透。這時候的晚餐,往往一碟白水煮青菜就足夠——加半只平時愛吃的甜玉米都嫌多。
這時候的餐桌上,總會彌漫一種美好的清肅感。風清云淡地吃飯做事,有底線,有堅持,一個人吃飯更要自律。
兩個人要美滿,一個人要清簡。人生需要做總結,已婚婦女需要一人餐。
然后,漸漸地,一個人的月度小結擴展到更多事情上,再進一步變成每周小結,甚至更頻繁。少吃,多運動,不看電視,早睡早起。一個常年晚睡的四十多歲的女人,眼見得慢慢地作息規律起來。
更重要的是,我身邊的大廚開始放棄他的濃油赤醬,與我一起頻繁做總結。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十多年前在大學教書的時候,一對同事夫婦熱愛崇拜《三聯生活周刊》,并以此為生活指南。在看了刊登在這本著名刊物上的一則關于斷食的資訊后,這對夫婦開始每周一天斷食,就算餓瘋了也最多吃點西紅柿黃瓜什么的。這對有毅力的男女后來移民去了加拿大,女同事在那邊接連生了兩個孩子——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不是也跟著他們一起每周斷食。不過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這家人都瘦。
扯遠了。在一年多的自我總結之后,現在的我,仍舊不算瘦,但我的月度小結已無關胖瘦,它成為一個 LOGO,標志著我的中年時光開始進入風清月白的減法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