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女士:
關于生不生二胎的討論,這幾天已是鋪天蓋地,你們也一定看了無數的消息,經過了無數的比較和思考,說不定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全中國,多少個家庭正在或者將要發生這樣的比較和思考??!
在這里,我想貢獻自己的“獨特角度”供更多家庭參考,知否?我一向是獨特的。
首先,建議你到醫院做一次系統檢查,如果醫生說你的身體不適合再孕,那么所有的爭論就此停止,誰不停止就是壞人。
假設醫生說你的身體不錯,可以考慮再生寶寶,那么我們繼續討論。
首先,大概羅列一下貴府生育第二個寶寶的兩方考慮。
“應該生二胎”的依據是:1.你和你先生都是獨生子女,有一定的遺憾。2.怕女兒孤獨,女兒也渴望有一個弟弟或妹妹。3.將來養老,一個孩子照顧這么多老人,負擔太重。4.越來越多人會生二胎。5.家庭具備良好的經濟條件。
“不想生二胎”的依據是:1.老公不太會照顧人、心疼人。2.生下來后,子女的學習和教育是麻煩事,老公現在就想方設法推給你。3.你的年齡確實大了,孕產風險較大,生育后對身體的影響也不是一點半點。4.你的職業前景將受影響。
現在我們來分析——
角度一:列舉的依據是否符合邏輯和情理?比如,女兒的孤獨一定要通過生孩子解決嗎?一定能解決嗎?多個子女一定能和諧共處,合力照顧老人嗎?你們對目前的家庭教育有沒有這種自信?又比如,老公不能變得更細心更有愛嗎?職業不可以重新選擇嗎?然后,誰在獲得可有可無的快樂,誰又在付出注定的巨大犧牲?這些,你們可以從頭去想一想。
以上分析幫家人想清楚,大家是因為“從全局出發進行了嚴密的思考”,還是“大概覺得是那么回事”,甚至是“挺好玩的”,于是做出了決定并堅持自己的立場。
一個家庭如果存在胡亂思考和自私自利的人,悲劇就會開始日生夜長。
角度二:堅持某種“民主精神”。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自古至今,經歷從直接民主到代議制民主的衍變,民主精神或多或少地進入了日常生活的決策思維之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少數服從多數”。在你們家,我們沒有看到專制意識——直接給出意見,直接施加壓力。但是,你的老公、你的婆婆和你的女兒應該自然地形成了一個立場,大家會想:“好吧,我們不吵,我們可以看一看啊,大部分人是怎樣想的!”之后,你們會看到大量的外界消息——當決策難以形成的時候,人們的習慣通常就是“看大伙兒怎么說(怎么做)”。
現在我想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民主精神”:非職務強制范圍內,如果一項決策在執行后將令某人無可避免地面對難以預測的風險,則某人有絕對的否決權或實施權。就生育的決定權而言,這是大自然和全社會賦予女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你的老公、婆婆等,他們都不會“無可避免地面對難以預測的風險”,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們自然失去了最后的決定權。
這時,如果他們有“民主精神”或關愛之心,就應當保持溫和的建議,并隨時支持你做的任何決定。當這種氛圍形成,將有助于你做出最冷靜、最舒服的決策。而如果有人破壞這一精神,應當接受道義上的譴責。
說白了,你應當在相當愉快、相當放心的情況下才生第二胎,這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你的身體、家人的照顧、家庭
的條件。如果任何一個因素比較勉強,大家就把“生不生二胎”當作一個趣談好了,我們還有一百條路,同樣到達幸福的生活境界。如果誰簡單地把埋怨拋向母親,那么誰就是無法理喻的害群之馬。
胡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