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從新文脈主義的視角下,研究景觀語系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表達,將城市文脈中自然和人文元素按照景觀語言體系的表達方式進行提煉和總結、繼承與創新,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形成具有當地獨特文脈內涵及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的城市空間設計一度陷入“千城一面”“非理性設計”“建設性破壞”和“功能至上”等城市建設的文脈危機。學術研究者們已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開始著力找尋存在于城市中的歷史文脈。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提醒著學術研究者們,現代城市公共空間可以利用具有文脈特質的景觀語系去引領人們理解和感悟城市的歷史沉淀。其目的在于擺脫慣有的設計思維,以創造具有獨特城市風格意象的優秀設計作品。
1.新文脈主義的誕生
隨著時代的進步,單純的新與舊作為文脈主義早期概念已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初期的理念相對片面,沒有以發展的角度看待文脈這一概念。其實文脈并不只是代表傳統和復古,更多的是城市精神的延續。因此新時代的文脈主義概念不單單停留在形式上,重要的是文化靈魂的繼承和創新。它不僅代表過去的文化精華,也指向現在最具活力的文化基因,更關注將來的文化創新潛質,形成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的系統工程,稱之為“新文脈主義”并作為一種理論方向加以探索創新。新文脈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城市精神的傳承、城市文化意蘊的再生及城市獨特性格的發揚。
2.在使用范圍和時間軸線的角度下景觀語系的特性分類
(1)景觀語系的通用性
景觀語系與普通語匯相同,從使用的范圍來看可以分為通用景觀語系和非通用景觀語系。從廣義上來說,硬質景觀由于沒有“生命力”,因此不受地域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和限制,可以歸為通用景觀語系。設計師可以借助硬質景觀的通用性,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和設計思維,合理運用硬質景觀來達到作品的效果。而相比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在使用范圍上的選擇則會因地域及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受到很大限制。
(2)景觀語系的時代性
每一個階段的城市公共空間都凝聚著該時代的文化意蘊和地域特色,其凝煉出的景觀語系更是該時期文化積淀的表達渠道。從縱向的時間軸來看,景觀語系的發展和存在形式可以分為傳統景觀語系和現代景觀語系。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套園林體系,即傳統景觀語系。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西方的設計理念開始大量涌進國內,新的現代的景觀語系給學術研究者們的設計思維提供了更多維度的選擇和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將傳統語系與現代語系巧妙融合,是體現時代所蘊含的獨有歷史文化脈絡的重要手段。
3.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與城市公共空間關系考量
(1)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在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方面對城市公共空間特色意象的影響
中國地大物博,城市景觀也各具特色。城市中的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造成城市地域特征風貌多種多樣。城市中顯性因素即自然環境,它是形成城市整體景觀格局的首要原因。景觀語系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首先是應該遵循城市自身的自然地理環境,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尊重文脈的體現。此外,城市中隱性因素即城市公共空間中蘊含的人文特征。在尊重城市自然環境基礎上的景觀語系塑造著獨特的城市風貌,同時呈現出城市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等形形色色的民族特色。可以說,城市公共空間承載著一個城市的靈魂,而景觀語系是向人們展示這一切的窗口。
(2)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是城市公共空間精神的承載體
“簡而言之,場所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相結合的有意義的整體。”這里提到的“整體”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地域空間里多年歷史流傳下來的社會習俗及人的行為模式。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實體空間的形式,而且還具有精神文明的意義。城市的特色意象通過充滿文化脈絡的歷史印記來傳播,而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則是對這些文化積淀的總結和提煉。因而,運用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的表達是塑造城市個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其精神的承載體。
(3)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對于本土化公共空間的表達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紐帶
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不僅僅在于對文脈的傳承,更主要的是要符合當代社會的習俗和人們的行為模式,是一種滿足人與自然、審美與需求和諧共存的設計。其意義在于,在當前的自然文化背景下,成為歷史文脈、地域特色的重要媒介和傳播者,同時保留和延續當地景觀人文環境特征。因而建設具有獨特城市性格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需要借助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這一紐帶,將傳統與現代進行融合。
4.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在城市公共空間中關于傳統精髓的繼承和時代的創新
在城市的更新和建設中要延續和發展城市的文脈,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要有機結合,一脈相承,要有所發展和創新。
(1)繼承
①傳統形態元素的重組和再生
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流傳下來了數不勝數包羅萬象的傳統元素,這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新文脈主義下景觀語系的素材提取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將中國傳統元素采用局部、抽象或簡化以及單個景觀符號形式重新組合等手法,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運用現代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這樣的作品不僅能使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更加具有藝術氣息,還可以給作品注入文化底蘊和內涵,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和藝術審美體驗。建筑師崔愷給予了我們很好的詮釋:他所設計的蘇州火車站(圖1)集歷史、傳統、地理等元素于一體,結合蘇州本土特色,處處展示著城市肌理的魅力、縈繞著蘇州城市的獨特韻味。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和規劃中,應當借助傳統形態元素的提取,多方位嘗試運用象征與隱喻、抽象與提煉、保留與再現等多種設計思維和創作手法來完成對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城市公共空間特色的展現。
②空間記憶的延續
空間記憶是構成城市歷史文脈延續性的重要因素。正如蘭波特所說:“……高品位建筑的鑒賞一定要聯系并結合民俗基質的情境,一旦脫離該情境,特別是脫離設計和建造的年代,該建筑物就變得不可理解了。”一個空間所具備的空間精神是附著于具體的空間結構和抽象的空間性格之上的,對應的是獨特的、本土化的不同文脈。當原有場地空間的記憶與新的景觀環境空間相互交會時就會觸發人們對該空間場所原有形態的記憶,從而引發共鳴。如羅馬藝術博物館(圖2),建造在一個古羅馬居住區建筑遺址上,當現代建筑與久遠年代的殘垣斷壁相碰撞,反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化學效應,空間的神秘感和神圣的氛圍讓人向往。因此,景觀空間的塑造,首先應當對空間的歷史背景進行正確的解讀,擇其要者再生于新的景觀環境之中,體現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從而實現空間記憶的延續。
(2)創新
①空間再生與廢棄地景觀化改造
一個空間的使用壽命和功能需求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慢慢減少和衰退,如何將超出使用周期的空間進行適當處置或二次設計是當今學術研究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一味的維持歷史空間的原有形態,那么它將永遠都只是一個僵化的軀殼,原有的光輝也將逐漸消亡。我們可以轉變思維,將單純的保護原有形態變換為將傳統的景觀空間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使歷史文化脈絡得以延續,從而創造出具有獨特城市意象的城市公共空間。
例如,將原兩江總督李鴻章創建的金陵機器制造局改造而成的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圖3),設計師保留了園區許多清朝及民國時期的建筑特點及歷史沉淀,進行裝飾和改造,創造新的語言和形式,更加藝術地呈現出作為城市記憶代表的金陵機器制造局近兩個世紀的歷程,最終以商務活動與文化交流中心這樣新的形象和定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圖4)
②歷史印記在新生景觀空間中的移植
新的城市公共空間的產生不一定要伴隨著舊的空間的消亡。關鍵在于如何將眾多具有文脈理念的景觀語系進行凝煉、提取和重組,從而構成蘊含歷史烙印和現代文化相結合的全新設計符號,將其運用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創造出獨特的城市意象。以威尼斯建筑學院的入口改造為例,威尼斯建筑學院的前身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修道院,在學院的改造中,挖掘出了一個16世紀的大門遺骸,。設計師卡洛·斯卡帕運用新的設計思維,將大門平放在草坪上,將其與曲尺形的跌落水池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獨特景觀,不僅保留了遺跡,也做到了舊物新用,巧妙的將歷史遺存與新的空間序列相整合,使人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氣息彌漫于校園之中,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思索與啟示。
③歷史事件的記憶與現代語境的融合
歷史事件是最直接記錄一個城市記憶的載體,一個個歷史事件串聯成整個城市的歷史,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在這個城市空間中所發生過的故事。或動聽,或唏噓,都是城市存在的烙印。將城市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用景觀語言表達出來,增添了城市的生命力,加深時代的印記以及城市獨特性格的塑造。如黎巴嫩的吉卜蘭·圖韋尼紀念館(圖5),地處貝魯特重新修建的中心區入口的一塊公共空間,單一直線的地面布局向人們展示了黎巴嫩的著名記者吉卜蘭·圖韋尼為他虔誠的信仰及堅定的信念付出的一切,并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能忘卻他被暗殺這一慘痛的事件。該紀念館將塵封的記憶與現代語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突出城市的獨特經歷與魅力。
結語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地區界限的打破,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傳統文脈。相反,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注入具有文脈元素的景觀語系,可以增強城市的地域特色,達到歷史與文脈的共融。將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歷史烙印、民族傳統習俗等元素加以提煉獲取,通過景觀語言系統賦予城市公共空間傳統的文化要素,以觸發人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勾起人們對歷史和傳統的記憶。而只有能喚起人們記憶的共鳴、弘揚各具特色的城市性格并保留具有城市文化意蘊的城市公共空間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