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過對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分析對比后,選擇以哈尼族傳統服飾為例,進行創新設計。闡述在追求新穎、時尚、潮流的今天,如何將傳統的服飾文化與當代時尚元素結合,使我們的民族服飾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充滿了時代的氣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藝術。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浩瀚歷史長流的發展中,形成一個以56個民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分別具有獨特的異域風情,服飾文化更是豐富多彩,風格迥異,也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差異,習俗等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文化的展示,更是當地人民風情、人文、歷史情節的演變。每一個圖案,每一種設計元素都有這不為人知的故事,代表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勤勞、樸實的優良傳統。哈尼族生活在云南哀牢山一帶,人們以耕種為生,哀牢山特有的山行地貌讓哈尼人在上面開墾了一片片美麗的梯田,梯田文化也是哈尼族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因為遠近聞名的哈尼元陽梯田,讓哈尼族一次次出現在各大期刊雜志上,哈尼族的傳統服飾文化圖案元素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廣泛關注。
云南紅河地區哈尼族服飾概況
哈尼族服飾承載這悠久的歷史文化信息,記載和展示了祖先們的英雄業績。哈尼服飾早也不再是簡單的遮體防風之用,而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哈尼族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本民族生存區域自然環境的折射,也是族人們社會身份地位和角色的標識,每一個圖案符號背后都有著及其豐富的內涵。
哈尼族是一個多支系的民族,在主要傳統的服飾文化背景下,服飾款式、紋樣也各有差異,其主要明顯的特征有很多的相同點是顯而易見的,也是一個民族的標識、特色。比如在顏色選擇、配飾搭配、技法應用等都是一脈相承的。哈尼人崇尚黑色,服飾多以黑色,錠藍色為服飾的基本顏色,在配以紅黃等明亮鮮艷的顏色最裝飾進行點綴。哈尼女人從小開始學習刺繡工藝,并且是以媽媽傳授給女兒的方式往下一代傳承,所以哈尼女人無論老少都會刺繡挑花,衣領和袖口等邊角處都會用五色彩線繡上各種圖案花紋等。她們刺繡技藝超凡,用色大膽,顏色對比強烈,在胸前和腰上會用銀鏈、銀幣、銀泡、銀玲等做配飾。臀圍上還會配戴上兩個對稱的臀飾。頭上戴的是用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編制的花冠,加以各式各樣的銀質配飾和彩色的珠子進行點綴,整套服飾穿戴齊全就是一道別有特色的風景。
哈尼族服飾的創新研究
改革開發以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推上世界舞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且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民族服飾,作為5000年華夏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廣泛得到各界學者、設計師的重視。在很多領域的重要場合,中國傳統的服飾被穿上舞臺,民族風的設計也得到廣泛傳播。(圖一、二、三、分別可以看出民族風設計給現代服飾帶來了不錯的效果。)在國內外不少的設計師,都在如何運用民族元素上絞盡腦汁,也得到了不少成果。但是,更多的是只是單純的在我們所接受并了解的潮流上加上了一部分的民族元素,既在我們日常所穿的服飾上用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紋樣圖案進行點綴,很少有將一個民族服飾整體進行創新的。在這個大家提倡“民族的既是世界”的當代社會中,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也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創新的重點在與思想的大膽,行為的敢于,我們在創新的同時不能摒棄傳統,不能為了迎合新事物,新潮流而一味創新。因此,我們要傳統與時尚結合,讓時尚潮流的元素技法等出現在傳統中,也要讓傳統的文化流淌在潮流的前沿上。
1.色彩的創新
色彩在哈尼族服飾文化中是作為一種民族風俗習慣出現的,是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積淀的結晶,也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闡述著語言和行為不便表達出來的意義,記錄著古老的文化歷史。哈尼族眾多支系都是以黑色、藏青色為服飾的基本色,無論男女老少都以黑色藏青色打底。哈尼人崇尚青色、黑色的習慣在《云南圖經志》中就有提到,原文這樣記述說“其民皆委尼,類蒲蠻,男子管鬢于頂,白布纏頭,婦人盤頭露頂,以花布為夸頭,衣黑布桶裙。”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哈尼人崇尚自然,相信人鬼神說,他們認為黑色是吉祥色,保護色,所以鐘愛。哈尼族人鐘愛黑色不單在服飾上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比如家里家具、器皿等多以黑色為主。在裝飾上哈尼人又多喜紅色,服飾,鞋子、帽子多以紅色進行裝扮。黑色和紅色比例分布適應,彰顯大方得體。哈尼族服飾整體偏黑,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勤勞、樸實之美。為了適應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我們在進行創新設計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能與本民族服飾相融合的顏色協調好比例,既滿足人們的需求,又不是民族特色。如,大膽的加入紅、黃、藍等三個主色,然后在控制好顏色配置比例的同時加入接近大自然的顏色,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另外,服裝設計中色彩是最能傳輸出準確信息的,他能夠刺激一個人的情緒,同時具有本民族的標識性的作用,因此在哈尼族服飾創新設計中顏色的運用至關重要。
2.材料的創新
哈尼族人服飾的材料多為自己紡織自己染色的土布,土布多為棉麻織物,耐磨,耐臟,適合農耕的哈尼人。這些材料多為自家梯田或者村寨所生產,紡織生產過程自然比不上今天的現代化設備,而且服飾材料過于單一,因此材料的局限性,也阻礙的服飾的一定發展。如今,服裝業面料繁多,數不勝數,加入一些新型面料,對哈尼服飾的傳承尤為重要。為了不改變哈尼人幾千年來勤勞的優良傳統,適應哈尼人在田間耕作的生活方式,可以從以下幾種布料入手進行設計,如:棉綸、牛仔、帆布、人造革、化纖、針織、尼龍、絲織品等面料。在設計時,根據各種面料不同的特性設計出不同場合時節穿的服飾。服飾材料的不同,所呈現的服裝給人的感覺就不同,材料選用越是現代化,服飾就越是貼近生活化。同時新材料的運用也節省哈尼人的制作時間,為提高生活品質帶來了便捷,也不丟棄傳統。新型材料在哈尼服飾設計中運用,是其服飾更具現代感。
3.款式的創新
哈尼族的服裝款式設計主要是以適應梯田農耕生產的生活方式為主要設計原則。其中,男子的服飾多以緊身的短衣、寬松肥大的長褲為主,頭上多以黑色包頭作為裝飾特色。哈尼族的女性普遍喜歡上身穿著短衣,下身搭配長褲,衣服短小緊身既能體現含蓄的東方美,又便利在田間勞作,褲子、裙子寬松、肥大便于在田間勞作時卷起,脫下等。短褲在哈尼年輕人中也比較流行,短褲的穿著既有利于梯田農業的生產也適合紅河地區的亞熱帶氣候。長褲的主要的特點是:腰寬松肥大,襠大而寬,褲腳大而松,呈直筒形式。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哀牢山一帶的地勢地形,行走方便,上山下山便利。根據哈尼族原有的服飾款式,在設計中科院進行一些改版。如,短衣的設計,哈尼短衣緊身利于行動,但是穿著復雜。哈尼短衣,無領設計,在腋下有一紐扣將衣服緊扣,在外面披上一個坎肩,看似簡潔,實則繁瑣。在創新設計中我們可以利用西式裁剪,使他更加立體合身,然后將二者合二為一,在胸前也圖案的形式代替坎肩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美感。這樣既不失傳統,又有當代潮流的氣息。在如,褲子的設計,主要以平面裁剪為主,雖然滿足了人們在山行走勞作的需求,卻也因為寬而肥大帶來諸多不便,兩個庫管直筒,寬大走路時難免會出現碰撞摩擦等。西式的立體裁剪符合人體工程學,在創新設計中可以借鑒學習,將腰部設計來更加符合人體凹凸有致的體型,在穿著時也可以減少腰帶為我們帶來的不便,更加簡潔的穿戴方式更有利于人們的勞耕息作。腿部的直筒式設計也可以設計的更加貼近人體腿部線條,這樣運動起來更加輕盈方便。哈尼的短褲其實非常有特色,但是也有很多改進的地方,如果加上現代的工藝,和腿部的改進,應該是很有潮流感的服飾。我們所謂的傳統創新,并不是照搬照套,我們的思想要敢想敢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別人的優勢的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就是成功的案例,他的設計與世界接軌,把西方國家的特長運用到我們的不足中來,設計出既舒適有時尚的服裝,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
“創新”不單單是在服飾外形上的一種改變,而是將一個民族的思想、意境等融入到設計中去,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去抄襲傳統,照搬模式,或只是將其中一部分元素運用到當代的設計中去,那么我們的設計就沒有了靈魂所在,我們的設計只會成為一種技藝,離時代的步伐越來越遠。只有讓我們深入了解該民族的傳統文化,并與時代相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使民族服飾在現代的造型、材料、色彩上有更多的可塑性,最終才能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結論
在這個呼吁“民族的既是世界的”,當代社會中,古老的華夏文明古國有太多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傳承和發展。哈尼族服飾文化是幾千年來歷經不朽的結晶,它呈現了幾千年來哈尼文化的融合和變遷,記錄祖先們無數歷史業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語言特點,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哈尼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尼族服飾的創新,既要保證獨特的民族特色,又要與時俱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設計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物質需求的服飾。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