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的山水畫在我國山水畫中所起的作用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用,龔賢的早期山水畫主要以簡單、淡雅、空靈為主,其畫面一般墨色簡而少,由于不得志等諸多原因到了晚年畫風改變了很多,畫面多采用濃墨,層層積染,蒼黑濃郁,渾厚深沉。進而創作了“積墨法”主要著力于控制墨色層次,反復積染。龔賢是一個集諸家之長者,多以董源、巨然、沈周為范,注重筆墨情趣的思想,更體現出“山水以形嫵道”的美學思想,揮灑著更加純粹灑脫的筆墨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感情,達到了情景交融,至真至美的和諧韻律。不愧為金陵八家之首。
龔賢的生平簡介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號半畝,又號柴丈人,江蘇昆山人,是金陵八家中成就最高的畫家,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所謂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活躍于南京地區的一批移民畫家通常的說法是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他們并非畫風一致的創作群體,而只是在思想、情趣、人品藝術品位相似的一群人,作為一批經歷改朝換代的文人,他們面對尖銳的社會沖突,采取遁世山林,沉湎書畫,寄情詩酒書畫成為他們交往溝通的橋梁。龔賢是八家的杰出代表主要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家。代表作有《深山飛瀑圖》、《溪山人家圖》、其著作為《龔半千課徒畫說》、《詩遇》、《半畝園詩草》、《中晚唐詩紀》等。
龔賢的繪畫思想精髓
龔賢在早期的創作主要以山水畫著稱,他的創作有自己的理論根基支撐,是以董其昌及其推崇的南派理論為主,這就是他藝術創作的起點。他所創作的《山水圖凇題跋》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畫不必遠師古人,近如董華亭筆墨高逸,亦自可愛。此作成,反似龍友,以余少時與龍友同師華亭故也”。不僅如此,他在《云峰圖》中所題:“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后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凡有師承不敢妄,因之--書名甫”。從這些語言中,可以讀出他對文人畫的鐘情和重視,在學習的前期,他對文人畫是有自己的見解和悟性的。對大量文獻的閱讀,尤其是對他“白龔”風格作品讀,從他的作品中充分體現了清初蕭疏淡、清靈秀比等特點,這條底線變得非常脆弱,然而這條底線又是任何人不能扯斷的,打破了這條底線龔賢的筆下山水林木清冷幽遠、蒼黑深沉,營造出一處仙人之境之感,世外桃源之意,“自由、脫俗、寧靜、致遠”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處理畫面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他的山水畫中很難找到人物活動的痕跡,在別人眼中像一片死氣沉沉的苦悶之境,而實際上,這正是他作品特點的表現,將素元素和含蓄的表達相結合,通過畫面,外化成一種超乎感官的境界。抑或是用筆,抑或是用墨,他都能夠表現出自己對山水畫的獨特的看法和美學感悟,在看重筆墨的同時,也重視了丘壑,而且極其推崇大丘大壑。龔賢區別其他的將宋畫融入元畫之風格,而是他將元畫的意趣融入到宋畫傳統之中。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時間,創造了完美的造化之象的描寫。在意識和思想上去接近宋代繪畫的嚴謹法度,以及精神與道德標準,注重師法線自然。正如他所言:“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我師造化,安師董巨?”龔賢可以集優秀的元素于一身,他可以像宋人那樣深入于萬物自然之中,又能像元人那樣跳出物象的束縛。他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可以用純粹的筆墨似的東西你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博大的胸懷和高雅的意趣。把“忠實于自然”和“理想的美”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創造出山水畫情寓景中、自然渾成的境界。除此之外,他表達出的雄渾蒼潤,深邃沉郁的畫風,在中國山水畫技法史上更是前人所沒有可以相媲美的。尤其是他所創造出來的“黑龔”風格,更是他對美學思想的理解和表達的頂峰之處。
龔賢的藝術風格特點
龔賢的藝術風格獨特,這與他的博采眾家之長有關。他的山水取法不僅取法于南宗董源、吳鎮,而且深受宋人山水畫風格的影響,筆法雄渾深厚。
首先,他愛好并且重視寫生。他的表現手法獨特,用墨層層積染,表現出濃郁蒼潤的獨創風格。其次,他的作品中情懷與情感表達相結合。從他的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出靜、雅、淡的道家情懷,而且顯示出強烈而濃厚的感情。借景抒情,用筆墨和山川等基本元素來達自己內心的情懷,是以畫寄情,以畫言志的真實寫照。再次,他的作品嚴謹樸實,大膽變革。他大膽地把南宗干、枯、松的細筆披麻皴進行解放并對其表達進行重塑。與此同時,他還能把天地與樹石渾然一體之中,用簡明銳利的復勾線條,自然地勾取輪廓線,筆法蒼古雄健,筆法、墨法、水法相輔相成。
早年的龔賢是以“簡筆山水”的“白龔”面貌現于畫壇的。他早年的觀點是這樣的:“少少許勝多多許,畫家之進境也,故詩家之五言絕句難于諸體。”他的用筆簡煉而恰到好處,略施深沉而不失雄渾,全畫似以輪廓見長,這樣的畫風風格,直到他作品的后期階段,甚至是晚年,偶爾也作下筆潤厚而多帶波動松靈,墨亦偏干潤澤。所以我們能看到白龔風格作品相當完美,無論是用筆用墨,章法布局,意境傳達或風格確立都是比較成熟的。與后期相比前期的白龔,似乎更傾向于對“筆”的研究,因為龔賢這類作品筆線外露。包括晚期的簡筆畫風都是黑龔面目形成的最好“準備”。白龔在龔賢作品中為數不多,多是畫家早期作品,中晚期亦有白龔精品,《山水冊》(二十開)其中第八幅線條精煉,筆意肆縱,為晚期白龔的杰作。
龔賢入清后主要以賣畫為生,自嘆:“百苦無一樂,至老尚謀生。”過著堅守節操的貧苦生活。龔賢的這種情操在《松林書屋圖》中得到很好的反應,《松林書屋圖》款題:“山中宰相陶真白”是一副贊頌高隱之士的作品,這幅畫層巒疊嶂,丘壑縱橫,濃蔭盛綠,氣象崢嶸,雄偉壯麗。有王蒙之茂密,董源之氣勢,巨然之筆法。所畫山石晶瑩圓潤,樹木蒼翠欲滴。是龔賢山水“積墨法”的代表作。所謂“積墨法”是龔賢在董源,巨然,米芾,吳震,沈周的基礎上自創而成的畫法。龔賢所追求的就是審美的渾沌,使得中國藝術不是走向清晰刻劃,而是從清晰刻劃走向樸素、含蓄、單純,它尋求著能喚起特殊的無形態的意味,引人入于冥漠憂惚之境的精神內蘊。這種精神是灑脫的、幽淡的、簡約的、玄遠的。”在中國山水畫史上,龔賢創造出了前代任何山水畫家都不曾有過的蒼黑、深沉、豐郁、正氣堂堂而富有奇趣,墨色由淡到濃層層復加。讓人感覺到他那寧靜淡泊,以及渾淪蒼潤的美學思想,拓展了明清山水畫的獨特之精神境界。他的作品中,抑或是小品冊頁,抑或是長幅巨作,都可以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這樣,不僅讓我們讀出他對萬物山水之美的喜愛與贊譽之情,而且表現出了他的筆墨意境的森嚴緊密的營造法度,真正做到了宋畫藝術的“無為無不為”之境界。尤其是對“黑龔”山水藝術境界的獨特追求,將黑進行到驚心動魄,將黑擴展為筆墨中的極限。這種嘆為觀止的做法是對宋元山水畫的淋漓盡致的繼承和發展,更加對現代的山水畫的發展與飛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龔賢繪畫的評價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清初的南京畫壇,名家輩出,龔賢沒有像婁東、虞山兩派有顯赫的地位,這是時代潮流的緣故,那個時代當時的山水畫推崇的藝術風格特點是“清疏秀逸之趣”。而對于他而言,他的的畫重于“沉雄深厚”之風格。但是,龔賢的山水畫也有獨特的可取之處。從布局到意境,再到藝術技巧,都是獨具一格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既汲取了自倪瓚、董其昌的優秀元素,又創造出了傳統山水畫現實主義的現手法。龔賢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如周亮工認為:“其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自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信不誣也。” (《讀畫錄》) “半千畫初從北宋筑基,一變古法,沉郁深厚,自成一家。”清《國朝畫征錄》中說:“半千畫筆得北苑(董源)法,沉雄深厚。蒼老矣,惜秀韻不足耳。”程正揆題半千畫曰:“畫有繁減,乃論筆墨,非論境界也。北宋人千丘萬壑,無一筆不減,元人枯枝瘦石,無一筆不繁,通此解者,其半千乎!”孔尚任有詩贊揚他:“野遺自是古靈光,文采風流老更強。幅幅江山臨北苑,年年筆硯選中唐。”但秦祖永說他“墨太濃重,無清疏秀逸之趣”(《桐明畫論》)。鄭午昌的(畫學全史)中,也沒有把龔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龔賢對近、現代畫壇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國度。他的畫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受到日本人的重視,以重金收購,流傳扶桑,對日本畫壇產生過影響。繼又擴延到歐美,掀起了研究之風。在國內現代畫壇尊稱他為明清之際中國畫壇最杰出的繪畫大師之一,他的藝術成就在金陵八家中最高,影響也最大。
龔賢是一座藝術的寶庫。他的書畫遺產,固然令人珍重和喜愛;他的治學方法、藝術道路, 給予后人的啟示,尤為重要。他的高潔,超脫本性,還有他清操自守,追求自由等超凡的精神境界,能給予我們后人最值得珍藏的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黑龍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