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婚禮是人倫的開始,有將合兩姓之好之意,“上可以事宗廟,下可以繼后續”,因而形成了一套完善而復雜的禮儀制度。山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深受儒家傳統禮儀影響,時至今日仍延續傳統合婚之禮的基本禮法習俗。本文試以山東地區婚禮習俗為切入點,研究喜慶婚俗中所蘊含的傳統倫理觀念的吉祥寓意。
禮儀為尚 天人合一
《孟子·離婁上》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傳統的婚姻觀愛情觀十分保守,內斂而不外露,沒有西方那種非理性的狂熱與浪漫。《禮記·曲禮》載:“男女不雜坐,不同梳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這種男女天隔的倫理限制也滲透到夫妻生活中,形成許多扼制夫妻感情的道德規范。于是媒人在雙方結親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男女雙方不見面的情況下,媒人把雙方各自情況介紹給兩邊家庭,如有意便取男女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進行合婚相配。追求和諧這一點是民間文化的最高理想。美滿婚姻是為了追求理想、祈福避災求得天、人、社會三個層面的和諧統一。雖說舊時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如之言’,然而婚姻是否可行的潛規則卻是男女二人從名字到生辰八字的推算是否相合,這種婚姻取決于偶然因素。婚期的選擇也是如此,所謂的黃道吉日,目的也是達到天人合一。
喜結良緣 追求吉祥
吉祥文化是中國文化美好追求的集中體現,在傳統婚禮過程當中,通過最通俗易表的表現形式及物件,寄托了人際之間的祝福、祈愿和希望。
訂婚是民間婚嫁禮儀中的開始,其中包括了“相親”過程。若男女雙方有意,男方就可以準備彩禮,古時彩禮主要為衣服布料;女方也必須有回禮,比較多見的是布鞋、腰帶一類。女方回禮的包袱里必定要有繡著“鴛鴦戲水”和“雙枝連理”紋樣的煙荷包作為信物,寄托了女方希望夫妻和睦美滿的美好愿望。
訂婚也被叫做是傳大啟,也稱作“傳柬”、“過大帖\"、“換大帖”,是舊時正式簽訂婚約的一種形式。大啟,有的地方稱作“龍鳳帖”,帖長約一尺,寬約五寸,厚約一寸,為多折的專供辦婚事用的印刷品。龍帖供男方使用,綠色,扉頁上印有一雙盤龍;鳳帖供女方使用,粉紅色,扉頁上印有一雙飛鳳。
沂蒙山區的男方習慣在包帖子的包袱里放入紅麩子、紅糖、香和艾草,還有兩個穿有紅線的衣針,預示著結婚之后洪福萬丈、日子甜美,夫妻相愛,緣分自是紅線牽。泰安一帶在放置合歡貼的盒子內放入鹽和麩子,寓意夫妻有緣有福。傳過合歡帖之后兩方的婚姻關系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相當于現在的領取結婚證,婚姻關系就此開始,終身不悔。
訂婚禮后雙方的親友便開始隨“喜禮”。舊時“喜禮”也非常有講究,男方家的親屬送六尺紅綢或者花布做的“喜帳”,中心用紙寫上“龍鳳呈祥”等吉祥賀詞。給女方送的喜禮一般都為婚后使用之物,多送衣服、布料等,稱作“添箱”。有的地方也把方形的木質果盒隨箱子送給女方,供新婚夜盛放點心使用。無論家庭富貴還是貧窮,嫁妝中“長明燈”是不可缺少的物件,寓意二人婚姻長長久久。
侍奉宗廟 傳宗接代
在舊時,傳承血脈延續家族香火被認為是頭等大事。男女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平等的,也不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而是以男子的傳宗接代為目的。民間流傳:“財也是寶,子也是寶,財子雙全家更好,這般事難計較,算來都是天公造,有財無子富何歸,有子無財貧莫惱,生也有靠死也有靠。”這就是說孩子甚至比生命和財產更為重要。這與中國傳統以血緣維系的社會關系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女子嫁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兒育女,為夫家傳續香火。所以在婚禮的過程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環節就更加重要。
男方在布置新房時,會將新房內貼滿喜聯、窗花、紅色喜字,像濱州地區喜愛張貼葫蘆喜花,葫蘆有合巹之意,內同時含有蓮生貴子、蝶戀花、葡萄等象征和美多子的紋樣圖案。“鋪床”是布置新房的最后工作,在鋪床之前先要祭拜床公、床母,一般由兒女雙全的嫂子或者嬸子來做,她們會唱著喜歌:“床上鋪的是什么?是豆秸,養活兒來做秀才。床上鋪的是什么?是麥穰,一代一個狀元郎。”然后把谷桔、黃草均勻的鋪在床上,在床的兩頭分別放一顆芝麻結,寓意多子多孫,最后撒上栗子、棗、花生、銅錢,讓家中的小男孩在床上打個滾,求得早生貴子,這樣的習俗在今天山東農村地區仍然世代傳習。
雖然現代人的觀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改變,婚嫁禮俗也沒有舊時的繁復,趨于西化,但人們仍然希望通過合婚之禮的傳統禮俗,可以使得家門宗族姓氏得以傳承,日常生活幸福美滿,祈望招財納福,驅邪禳災,“和合”意愿將成為人們恒常追求的主題。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