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世紀印象派分裂后,藝術風格發生了革新,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兒童化的元素對現當代繪畫領域是一種創新和運用。雖然兒童藝術中這種典型的審美觀感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一種不成熟、帶有實驗性的繪畫,但其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兒童眼中的世界充滿了奇幻絢麗的色彩,許多在成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表達在他們的筆下卻來得那樣自然率真,也正是這樣,為我們奠定了重新估價與確立兒童文化對現當代藝術的跨時代意義。
自19世紀后,現當代藝術家已經不能像傳統藝術那樣按習慣發展,大多藝術家開始在形式上表現自己,而情感和藝術技能都包括在著形式上,而這種形式感似乎顯得更兒童化,更自然。現當代藝術中無意識的藝術形態不止是畫面上追求兒童畫的效果,而是在精神的意識形態追求兒童繪畫心理,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表達精神世界。兒童繪畫中的奇幻絢麗色彩,和大師繪畫存在著不謀而合的相似感,對兒童繪畫的研究和探索,也為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價值。
兒童繪畫發展的分析
康定斯基說:“兒童直接從他們的情緒深處所構造形式,比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創造性?!眱和S意的涂鴉并且畫面帶有荒誕不經的故事,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幼稚沒有欣賞價值,而我認為如果你童心未泯,不帶任何偏見,你會發現兒童對藝術都有兩下子。正如畢加索說:“我要用一生去學習畫得像一個兒童”。由此可見兒童藝術對大師創作有一定的價值?,F當代大師部分都曾研究過兒童的繪畫,如藝術大師高更、馬蒂斯、畢加索等人,表現手法作了不同程度的借鑒。筆者認為近現代大師繪畫和兒童繪畫在表現形式、繪畫內容以及繪畫的動機等方面存在著某些相似性 ,這些相似性或多或少影響著各種藝術現象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當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恩菲德在他的1957年發表的著作《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提到,兒童繪畫能力是兒童心智成長的一種反映,他們的認知、智力有所改變時,兒童的畫面內容也隨著改變,并把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分為六個時期。我們可以根據兒童作畫的過程和內容,觀察分析得知兒童心智成長的情況及兒童的內心世界。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特有的“符號”語言,尊重孩子的想象。畢加索說“但愿我的畫能像孩子一樣”。說明大師們的精神追求恰好能在兒童繪畫中找到共鳴。
藝術創造與兒童藝術中的無意識
在原始藝術中,我們看到許多具象的人面、雨、鳥等圖樣,主要的紋樣都是幾何圖形,這些圖形都是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直線可以組合成三角形、方形、網格紋等,也可以組合成尖銳的星形,我國著名兒童教學家楊景芝根據多年研究我國兒童心智成長特點研究表明6~7歲的兒童能辨別方、圓、三角形等圖形,能運用邏輯推理,進行變換、歸類和排序。
原始藝術和兒童繪畫的發展存在著不約而合的相似之處,由于兒童的生理能力和心智結構都還處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階段,使其在認識、意志、情緒等方面不完整、不客觀。兒童的對肢體的控制以及技能還不是很熟練,使其繪畫作品形成了原始的抽象、簡化。而恰恰是基于這種狀態,使兒童繪畫呈現出一種純真、強烈、自由、隨意的視覺效果。這樣的效果和彩陶繪畫中以直線和曲線、涂面和留白的繪畫方式極為相似。
原始藝術存在著大量的想象成分,看不到的、記憶中的、想象中的物體有的缺乏透視性,只有“透明性”。這一點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曾分析表明,原始藝術和兒童藝術都有一種簡略性,它的共同心里土壤是深層的無意識。兒童藝術創造的主體條件潛伏在兒童的潛意識中,潛意識也是無意識,意味著它先天存在著,在所有兒童的身上都普遍地存在。那么兒童的無意識來自哪里?按照榮格的學說:“它來自大腦,來自遺傳的大腦結構本身。”這個大腦隨著攜帶著他的全部歷史。他的全部歷史被埋藏,凝縮和積淀在大腦結構中,在那里留下了心理的痕跡,形成了無意識原型。如今,任何形態的具體勞動中,清醒的意識與抽象思維活動是從事勞動的基本條件。例如,建造房屋或管理自動化生產系統,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識、敏銳的感覺。良好的記憶與思維活動,否則人物肯定不能完成,甚至會出工傷事故。但藝術創造往往不一定是意識活動直接派生的,有時是無意識活動—夢與靈感狀態下的產物。詩人拜倫的靈感特別發達,他寫詩毋須理性的思考,就像女人生孩子那樣,不朽的詩篇就在無意識的靈感狀態下猶如泉水那樣噴涌出來了。原始初民時代所流傳下來的許多優美的神話、寓言故事、情歌,這些最古老的藝術品大多都不是人的意識或抽象思維的產物。綜合前人的研究觀點,藝術創造和兒童藝術離不開無意識狀態。
現當代藝術風格中的兒童化傾向
現當代繪畫是激發創造力與個性的藝術,他們敢于打破傳統,在藝術史上創出了新的篇章。各種不同的流派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每個人都力求不重復前人,不雷同于他人,藝術實踐出現了革新。在超現實主義運動中,意大利畫家肌李科是重要領袖人物,盡管他堅定地宣傳自己是拉斐爾和威尼斯畫派的忠實繼承人他曾指出,要使藝術家作品永遠不朽,就必須跳出正常人的境界,排除理性的邏輯思維狀態,在夢境和孩童的精神狀態下進行繪畫。
康定斯基《夢幻即興曲》這幅畫第一眼看上去讓人覺得混亂無序,有理的、強烈的、沒有固定明顯界限的彩色斑點飄忽于五顏六色而又朦朧模糊的背景上。幾個看上去毫無秩序可言的版畫符號分散在畫面上,補充了這種混亂感。對于康定斯基來說,更加重要的是色彩的韻律,他就像歌聲和音樂,將一幅畫變成了純精神的圖畫。。據康定斯基自稱,他是在一種睡夢狀態下發現抽象主義的,當時的他在朦朧中觀察畫室中掛在自己頭上的畫,他沒有看到所畫的客體,只看待了形式和色彩。在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中,康定斯基將這些從潛意識中流露出來的并且保持著似睡非睡狀態的畫作稱為“即興曲”。潛意識是由康定斯基同時期的西格蒙.佛洛伊德發現的精神范疇的概念。
現代法國畫家亨利。盧梭的作品《巖石上的男孩》中,我們可以看出畫面雖然是一個男孩的身體,但是從他的眼神中閃現了哲學家的睿智與清澈。奇妙的條紋服裝和男孩面部表情的穩重、堅毅。背景后連綿起伏的尖峰,男孩在其襯托下使得它們變得那樣矮小。男孩非站非坐的姿態展現了其居于世界之上的悠然自在,有一種夢幻似的力量。我們可以視那還為畫家自身的真實寫照,因為只有帶著單純、天真眼光的孩子般的畫家才能理解這種悠然的自得與崇高,并讓我們把它視為真實。許多現當代畫家都從兒童的畫作和心理精神世界尋找到了創作的靈感,就如盧梭畫中的男孩,能以一種完全超然物以外的心態審視這個世界,才能夠看到成人看不到的東西?!耙矮F派”畫家的畫面上充滿了強烈的色彩,夸張的形態,粗野的 線條,他們對畫面主體是什么顏色毫無興趣,而是根據畫面需要來選用色彩,色彩大膽設置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同樣在兒童繪畫作品中我們發現,兒童眼中的世界充滿了奇幻絢麗的色彩,許多在成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表達在他們的筆下卻來得那樣自然率真,兒童在創作時只是簡單地表達自己對要表達對象的第一感受,不解釋任何繪畫法則的約束,呈現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
結語
通過大師繪畫和兒童繪畫的比較研究,盡管所選擇的形態是一致的,但兒童的畫面表達通常只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而大師是縱隔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以及人生經驗。我們需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最純真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對兒童藝術有更多的研究?,F代繪畫要從中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大膽想象,用最純粹的表現方式形成新的繪畫形式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