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也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在倡導人文、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普遍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到文物古跡,小到反應某一時期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筑,都不同程度反映了社會文化模式和歷史發展進程。城市中存在著大量的歷史遺存,記錄著城市發展的痕跡。然而,被現代城市化、社會進步所淘汰的喪失了原有的生產功能舊建筑、舊工業廠房,漸漸在人們的視線中淡去。
作為一種資源,能夠再利用的廢舊工業廠房其利用潛力是相當大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廢舊廠房區的再利用日益盛行也是一種必然;再利用出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產業類型發生變化
城市是活的有機體,始終處于新陳代謝的狀態,因而是始終處于變化發展的狀態之下,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這些廠房區記錄著歷史,記載著中國社會發展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人口的信息,是記載歷史信息的實物,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見證。我們可以將原有廠區的建筑保留下來,以新的視野、新的角度將功能單一的廠區轉換為多功能的綜合區,結合廠區及周邊的用地性質與需求,以及廠區自身的空間結構和功能進行更新改造,盡可能保留廠區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原有的建筑平面結構形式,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廠區環境的品質,既保留了從前的生活記憶,又可以供現代的人們參觀、學習,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節約成本的因素
對城市中心區舊建筑的再利用,一方面可以讓可利用的舊建筑免于拆除和受到損壞的處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很多投資從而可以使投資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例如很多早期工業建筑結構堅固,通過置換空間功能將廢舊的建筑改造成博物館使用,作為學校圖書館或其他文化的辦公地,或者作為參觀旅游的對象,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減輕社會的閑置勞動力,為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廢舊廠房的再利用,不僅避免了大拆大建,還節省了初期投資與基礎設施投資的成本,縮短了建設周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符合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3.可持續性的因素
18世紀的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創造了“可持續性”這個術語。在我們理解來看,可持續性首先是綠色環保無污染的,其次是充滿生命力的。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我國的傳統制造業也逐漸衰退,城市中出現了大量的閑置和廢棄的工業廠房,他們往往面臨著被拆遷的局面。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簡單拆除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他們逐漸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上開始考量廢舊工業廠房的歸宿是否要拆舊建新,或進行改造再利用,亦或是修舊如舊。在這些廠房充滿活力的時候,為人們提供居住、就業、娛樂和利益;當他們失去生產功能面臨拆除時,同樣會帶來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垃圾的堆積,造成新的污染,加劇溫室效應,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伴隨著能源危機感逐漸增強的環保人士呼吁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應該得到會保護和整治。這樣才可以有效減輕對環境的污染,避免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保護人文環境的完整性、連續性。對于可以再利用的失去生產功能的舊廠房,盡管失去功能壽命,但是依然保存著空間、結構、建筑材料等強大的物質生命力,承載著當地歷史文化價值與城市記憶的精神力量。
4.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需求
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建筑不僅僅指那些列入文保單位的著名建筑以及產業類歷史建筑,也包括那些普通的失去生產功能的舊工業建筑,以及那些破敗的廢舊廠房。隨著城市的發展加快,廢舊工業廠房由于年代久遠,逐漸被城市快速的發展所吞沒,例如,在西安市內的西北第一印染廠,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老廠房,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不為大眾所知,然而,經過藝術家們合理的藝術改造,低廉的租金和獨特的工業氣息,吸引著更多藝術家和愛藝術的人來前往,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將傳統建筑的界限打破,用時尚的創意空間武裝起來,巧妙的將建筑與藝術緊密的結合起來。各種藝術活動陸續展開,整個空置廠區的室內環境和室外空間得以合理的再利用,藝術家們紛紛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展現給眾人,充分調動了全民參與藝術的積極性,讓紡織城再次充滿生機活力。西安是一個擁有著濃厚歷史文化的古城,為了讓人們熟悉這個地方,利用“半坡”這個具有國際知名的名詞,將“紡織城藝術區”更名為“半坡國際藝術區”,讓紡織城從傳統工業區到現代文化藝術區實現完美蛻變。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保留當地居民曾經生活方式的記憶,更是將歲月更軼洗禮后歷史留存的載體儲存在城市和當地人的心中。
綜上所述,廢舊工業廠房再利用的因素是綜合性的。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很多當地的市民對于其所在街區內的舊工業建筑遺存有著強烈而特殊的情感,因其能勾起他們作為建設者對于時代發展的感懷;作為他們生活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業廠房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于不妨害居民健康者的,有代表某時期的建筑物,可以引起普遍興趣的,能夠教育的,類似這些廠房,我們都應該采取主動式的開發再利用,挖掘其潛在的價值,進行適當的保護、修繕,采取積極的策略和態度,使之在城市中重現活力。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