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高度緊張的現代社會里,公眾需要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在這個公共環境里不僅具備實用功能,而且還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文化氛圍的感染功能。現代陶藝裝置的介入能很好的滿足公眾對這種精神文明及審美的要求。
“環境陶藝本身具有泥性的溫暖,自然的質感和溫和的色澤,它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特征,環境陶藝受到中外藝術家的青睞得以介入公共領域是必然的。環境陶藝不是簡單的疊加到建筑環境中,而是要求“人、環境、陶藝作品”三者之間構成一種和諧的狀態”。
公共環境空間的現狀
公共環境空間是近年來歐美環境設計學術界常用的學術名詞和設計概念之一。人們把這種具有公開、開放性只的、有廣大公眾自由與自愿參與的環境稱為公共空間或公共環境。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設計的風格逐步向高貴、情趣化、個性化方面發展。現代公共空間更需要多元性的元素表達,以產生豐富的層次感和體現感,陶藝裝置剛好可以純粹、自由的表達藝術,這也反映出陶藝在公共空間人性化的表達。
陶瓷藝術自古與東方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中國人的心中,陶瓷一直屬于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存在著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陶瓷文明一直保持著獨特的風格特色,中國人信奉真善美,陶瓷藝術就是真善美的完美體現。陶瓷文化的獨特地位,不僅是因為它反映了人文社會思想,藝術、風俗、觀念等,而且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所以陶瓷文化的出生、成長和發展,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中國現代陶藝正處于發展階段,現代陶藝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她與傳統陶藝的區別是,傳統陶藝是最初實用器具基礎上,隨著現代人思維的改變,傳統陶藝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現代陶藝隨之興起。現代陶瓷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完全的藝術品而不是傳統陶藝的形式。現代陶藝在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的同時,也把人文精神、藝術思想、藝術情趣融入其藝術作品,形成一門真正獨立的藝術。
陶藝裝置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運用
陶藝裝置不僅美化公共空間環境,還增強了公共環境的藝術性。陶瓷裝置作品應用在公共環境中,她的風格多樣化,有的粗獷雄渾,有的細膩,表現手法也是多樣的,作品類型有陶瓷壁畫、陶藝雕塑、公共環境設施、環境小品等等。
陶藝作品材料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的,其燒成溫度高達1200-1300℃,所以,該種材料的各種物理和化學性能良好,如耐化學侵蝕、不生銹、抗風化、抗冰凍、耐高溫、機械強度高,而且還可通過上釉使作品具有良好的外觀特征。因此,一般陶藝作品非常適合在室外露天環境下長期陳設并保持完好無損。陶瓷材料所呈現的表面形態很容易與建筑實體取得內在的和諧。所有的這一切因素,促使人們很自然地將陶瓷材料運用于建筑之中。它獨特的魅力是其它材料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陶藝裝置介入公共藝術將有助于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帶給我們一個更具有個性、意境、充滿人性和文化魅力的空間。她與環境藝術相結合時,它是以美化裝飾為主要目的的,它從屬于環境,自然地要隨其存在的空間環境而變化,因而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陶瓷藝術要融于不同的環境中,在裝飾中必須體現出陶瓷藝術自身的價值。否則,它在環境藝術中就失去了意義。
陶瓷藝術與空間環境裝飾是在相對獨立,相互作用中融合成一個整體的。要想使陶瓷藝術品在環境藝術中達到較好的效果,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一定的環境范圍內,在保證整個環境空間的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利用陶瓷自身的特殊表現手法對環境進行藝術性調節,達到美化空間的目的。只有這樣陶瓷藝術才能與環境藝術更完美的結合。
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文化趨同”亦是全球化過程中文化藝術全球化的最好證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想對我國古人所創造的傳統陶瓷文化有所創新,就要結合我國不斷發展的現代藝術。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陶藝作品來裝飾現代城市公共環境空間, 使之更和諧。
(作者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