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肇民是我國著名水彩畫家,美術教育家。他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水彩畫最高成就的標志。他的水彩畫最主要的特點講究“形是一切”,中西畫法融會貫通,自成體系,也因此被稱為“邊緣畫家”,有人認為他最具代表的是他的蔬果和靜物水彩畫,他用其特有的筆法和風格畫出了只屬于他獨有的一種莊正大度,堅實和渾厚的水彩感覺。
王肇民先生的水彩畫用一種方正穩定的造型來表現樸質傲骨,并用國畫的筆觸來凸顯水彩的大氣自然;用一種層疊的筆法來表現單純濃厚,運用油畫的色彩彰顯水彩的包容與豐富。王肇民先生的水彩靜物是以形寫形,表達物象本質的特點,他的靜物是在最大程度的表現自己堅強又孤傲的性格。
馬蒂斯說過:“感覺敏銳的畫家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前人,他的作品中總是有他們的影響”,廣東水彩繪畫在王肇民先生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定的具有地域特征的藝術風格,在國內畫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后繼的畫家、學者中因受到王肇民先生的影響,也結合時代特征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彩風格。例如黃增炎、陳海寧,他們不僅在學習王肇民水彩風格,也在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或多或少的感覺到王肇民先生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影響。
王肇民先生在《畫語拾零》中所提出的“形是一切”,“真實則美,有力則美”等觀點,一直以來頗受爭議,有些人認為形不可能是一切,例如陳天龍曾在《新美術》雜志上向王肇民先生提出問題《形是一切嗎?》,何孫謨也曾發文表示形不是一切。之后,王肇民先生也在《新美術》雜志上回應了與其針鋒相對的觀點,堅持“形是一切”。在王肇民先生的繪畫里,始終沒有離開過“形”,他的藝術是忠實于自我內心,不屈從主流的繪畫表達。
王肇民先生在畫水彩畫之前不僅學了油畫,還畫中國畫,素描速寫的造型功底深厚。他融入了中西方不同的繪畫形式,最終成就了他水彩畫特有的藝術風格。
水彩靜物中的塊面感
王肇民的《荔枝》(如圖1)是他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整幅畫面構圖簡潔,主體物是荔枝,單個造型獨特,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旁邊梯形的花瓶,橢圓的瓶口,又給整幅畫的造型特點帶來不一樣的元素,簡單而富有節奏感的紅、綠、黑、白這幾個大色塊之間,又呈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感,畫面主次分明,層層遞進,每個物體不同的質感表現都各有不同。其技法表現也是融合中西各類畫派畫法,其中中國畫的勾勒皴擦,分明而不刻意,有韻有神。這些荔枝并沒有經過很多刻意的刻畫,用簡單的色塊和多變的外形來進行塑造,簡單之處卻見功底,梯形的花瓶固有色方面近乎平面,但卻借助直線的光斑和深色的花紋,使得這幅畫不僅裝飾意味特別強,還有了一種趣味性。
水彩靜物中的表現力
他的水彩畫《水仙》(如圖2),藍色背景,藍色桌面,一盆剛出新綠的水仙,色彩簡單統一,明暗對比強烈。清新的綠色,傲立生長的生機,簡單又不失光彩,造型技法上均以寫實為主。但是我覺得,他的這幅《水仙》卻有著另一種感覺,水仙早在古代就開始受人喜愛和關注,簡單易生存,對生活環境要求不高,適當的陽光和溫度,幾粒石子,一勺清水便能生根發芽,即使是在寒冬時節百花凋零,水仙花依然花葉俱在,不少的文人墨客都會以水仙題詩作畫。王肇民先生這幅水仙,我覺得他也表達了他自己的情感,一生淡泊名利,只求能過上每天能畫畫的簡單生活,即使在那動蕩的年代,也只追求自己的事業,他的思想和態度是以人格獨立為準則的。
仔細品讀了王肇民先生的作品,我有了以下幾點感受,其一,就是王肇民先生特別強調干筆的力度感和皴擦的厚重感,整體感很強,特別是物體細節的處理,都有著豐富的微妙變化。因此干筆和枯筆也成為了其最為重要的繪畫技巧和藝術語言。其二,王肇民先生的水彩畫中經常會將物體方形化、塊面化,對畫面的內在形式有著過高的追求。其三,王肇民先生把水彩畫的色彩畫得沉著下去了,有著很深很厚重的思想感情,追求一種凝重、深沉、質樸又滄桑的感覺,尤其是他畫面中的“暗”,“暗”中透亮,又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而且畫面統一。總體來說,他的藝術色彩是外表樸實而內在凝重,作品毫不張揚的散發著寂靜的美和整體的美,耐人尋味。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