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靈明堂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嘎的林耶學派所屬靈明堂始傳人馬一龍的陵墓,始建于清朝。1985年由第三任傳教人汪壽天在五星坪新建。建筑規模宏大,建造手法融合中國傳統園林的布局形式。以中國古典建筑的建造方法——木構架建筑體系為主。采用磚雕作為其主要的建筑裝飾構件。其磚雕紋樣表達方式豐富,雕刻精致,藝術風格獨具特色。
伊斯蘭教與佛教、基督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中國古時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目前我們所了解的伊斯蘭教建筑的建造類型通常是指清真寺建筑和墓祠建筑兩種。因為這兩種建筑類型在最初的使用功能上有所不同,因此大部分的伊斯蘭教建筑是將清真寺建筑與墓祠建筑分開而建。但有時為了便于為已故的先賢守靈或者進行《古蘭經》學習和傳播宗教活動,便將前幾代門宦傳人為其去世后修建的陵墓即“拱北”與清真寺合建。從而形成清真寺建筑和墓祠建筑統一修建于一處的現象。例如本文中列舉的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的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的建造形式便是如此。
雖然在唐代之前就有我國與信仰伊斯蘭教國家通好的歷史文獻記載,但學者普遍以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國正式遣使與唐通好作為伊斯蘭教傳入我國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歷史時期。
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文獻記載)的清真寺是哪一座已無從考證,但從今天的依舊保存下來的中國四大清真寺——福建省的泉州圣友寺、江蘇省的揚州仙鶴寺、廣州懷圣寺、浙江省的杭州鳳凰寺古跡中可以看到,初期清真寺建筑的布局和形式并不是遵循中軸線對稱的我國古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建筑物的大門、立面墻體、禮拜大殿、誦讀宣揚經典的宣禮塔多以石砌作為建造手段,而屋頂則為典型的阿拉伯式樣的尖拱券或者穹窿頂造型。到宋代至元朝,隨著伊斯蘭教的普及,清真寺無論是從建筑規模或數量而言較前朝都有提升。從這一時期的清真寺建筑遺存來看,其平面布局和外觀造型雖依舊保留著傳統伊斯蘭建筑風格和做法,但已逐漸開始借鑒我國傳統建筑修建及園林的布局形式即以縱向中軸線分割、劃分清真寺各個功能空間,例如,上海市的松江清真寺、北京市東城區的東四清真寺等。后至明代,伊斯蘭教建筑便出現了經教堂、道堂、拱北等建筑類型。
隨著信教者的文化習俗與中原地區的生活日益融合,此類建筑的修建方式也多采用中國古典建筑的建造方法——以木構架(梁、柱、椽、枋等)建筑體系為主。例如北京市的牛街清真寺、寧夏同心縣的同心清真寺、寧夏永寧納家戶清真大寺以及本文所提及的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等,建筑整體平面布局為方形或長方形形式,遵循我國古代人民所提倡的禮儀、道德觀念來劃分建筑的空間單元。結合中國古建園林的空間布局和特點,清真寺建筑或是與墓祠建筑建造于一體的空間群落常常圍繞中軸線左右對稱布置。對于清真寺建筑而言,禮拜大殿是整個伊斯蘭教建筑的核心空間,坐西向東。在其裝修手法上保持以下主要的處理特征:禮拜大殿沿中軸線布置殿堂,左右對稱布置柱子,開間為單數;為了使其空間產生縱深感(視覺上和心理上),對于大殿的內檐裝修不做過多處理——只是應用花照、掛落及劵門等劃分內部空間,從而組織空間;作為穆斯林朝拜標志的圣龕,是整個禮拜大殿的裝修重點,一般會在空間中應用多種裝修手法,做重點處理。結合以上通用原則采用拼磚、彩畫、雕刻等作為建筑藝術性的表現手段。
磚雕
什么是磚雕,《辭海》中解釋為“一種民間雕刻工藝品。指用鑿和木錘在磚上鉆打出各種人物、花卉等簡單圖像,作為建筑物上某一部位的裝飾品。”磚雕作為一種手工制作的建筑構件,通常需要一批手工藝精湛的民間藝人來完成。在經濟日趨發展的今天,機械化工具的普及已經慢慢取代手工制造,對于磚雕工藝和磚雕藝人來講,保護傳承就顯得尤為緊迫。在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這種觀念的趨勢下,2006年5月,“臨夏磚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對磚雕這一藝術門類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手段了。
磚雕根據其制作的工藝、材料的使用、風格、特點、地域的差異等,產生如下主要流派:北京磚雕、天津磚雕、山西磚雕、徽州磚雕、蘇派磚雕(蘇州磚雕)、廣東磚雕、臨夏磚雕(河州磚雕)。而本文所探討的靈明堂拱北的磚雕藝術風格主要繼承的是臨夏磚雕的創造手法,其他則都兼而有之。
位于蘭州市五星坪靈明堂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嘎的林耶學派所屬靈明堂始傳人馬一龍的陵墓,原址在七里河下西園,始建于清朝。1985年在五星坪開工新建。該建筑以傳統宮殿式建筑布局為基礎,是結合伊斯蘭教文化及裝飾手法的典型代表建筑群。建筑群以南北為軸線,自南向北建造了包括山門、南照壁、西照壁、五朝門、東西客廳、禮拜大典、東西四合院、三華門、抱廈(誦經廳),馬靈明先賢的八卦廳以及大房、水房,衛生間等設施。整個建筑群巧奪天工,引人入勝,磚雕及木刻線條流暢、技藝精湛,花草樹木植被茂盛,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教拱北建筑群,亦是此類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圖1)。
1山門,2南照壁,3西照壁,4五朝門,5禮拜大典,6東客廳,7西客廳,8三華門,9東四合院,10西四合院,11抱廈(誦經廳),12八卦廳
蘭州靈明堂拱北磚雕藝術有以下特點:一是磚雕紋樣內容豐富。包含植物紋樣、幾何紋樣、文字及建筑紋樣等。二是規模宏大。拱北采用磚雕這一建筑構件,應用磚雕藝術作為裝飾手法,在整個建筑體系中所占比重大,是同時期建造類似墓祠建筑中規模較大的一所。三是磚雕內容與其信仰淵源結合緊密。
磚雕工藝與制作流程
磚雕所采用深層優質的黏性細泥燒制成的水磨青磚。優質的水磨青磚應當符合無雜質,質地堅硬強于木石,戶外適應性強,利于雕刻的原則。利用鑿和木錘在磚上鉆打出各種圖像,表現特定含義。一般的雕刻工藝有以下七道工序:“修磚”、“上樣”、“刻樣”、“鑿坯”、“出細”、“修補”、“磨光”。雕刻的技藝有“捏活”和“刻活”。雕刻的技法有透雕、深雕、浮雕、多層雕、堆磚等。雕刻手法有直刀、圓刀、斜刀、平刀等。而在一幅磚雕作品中以上的各種技藝和手法可同時出現,所雕刻的青磚呈現出多層次的藝術效果。正是由于青磚獨特的單色系顏色,結合磚雕獨有的制作工藝,在民間藝人的手中創作出叫人嘖嘖稱奇的藝術效果。
磚雕裝飾紋樣分析
在前文中對于蘭州靈明堂拱北磚雕表現手法及特點已作簡述,下面就在磚雕上的具體表象作深入闡述。
1.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是在墓祠建筑裝飾紋樣中較常見,也較常使用的一類紋樣。無論是直線、∽曲線、折線等,這類圖形大多沒有實際意義和內涵,只是裝飾建筑本身,依型而建,隨類賦彩。在應用上多采用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紋樣概念,應用這樣的處理手法可以使觀賞者留下深刻印象,久久不忘。例如在須彌座上采用不同幾何紋樣在圭角、下枋、下梟、覆蓮、束腰、仰蓮、壸門、上梟和上枋用層疊形式出現;殿堂的藻井及天花則通常使用四方連續圖案為主,讓人產生刊心刻骨的視覺感受。
2.植物紋樣
在靈明堂拱北的磚雕紋樣中植物紋樣的應用較多。常應用于立面墻體的磚雕、門窗木雕、欄桿、須彌座、斗拱、梁柱、瓦當、滴水等處。所使用的植物紋樣題材涵蓋面也比較廣。喜好梅、蘭、竹、菊,牡丹、葡萄、石榴等各種植物。大多數植物紋樣的應用和組合,具有一定的寓意,寄予建造者的一種美好愿望,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
3.文字
在伊斯蘭教建筑中,文字作為建筑裝飾元素,亦是其應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的字體有庫法體、三一體、行書體、西雅格特體等。這些文字應用于清真寺的穹頂、壁龕、墻面、門楣、地面等等。主要書法的是“清真言”及《古蘭經》中的一些信條。常常和建筑本身及建筑構件做一定的組合。例如在靈明堂拱北的禮拜大殿“圣龕”外墻就應用了此種裝飾手段。
4.庭院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拱北磚雕紋樣中以庭院風景作為這類藝術手法的題材之一,也被廣泛應用。利用磚雕這種民間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繪畫手法,根據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透視”法則創作別具一格的磚雕題材。
磚雕的藝術風格
實地調研蘭州靈明堂拱北不難看出這里的磚雕構建整體呈現出體量大氣磅礴,題材豐富多樣,內涵深刻等特點。構圖上采用“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和“綜合紋樣”等手法。一幅磚雕作品就是一個完整的構圖形式,表達一個特定主題。磚雕紋樣的造型規律亦遵守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多采用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創作語言。在圖案的變化形式中采用具象與抽象相結合的創作思維模式。磚雕紋樣含義豐富:一是通常和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二是表現《古蘭經》、“清真言”的各種阿拉伯書法體。三是結合靈明堂拱北的教義和教訓創作出的磚雕漢字書法體。大量的磚雕藝術語言在此建筑群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蔚為壯觀。
蘭州靈明堂拱北作為近年來新建的伊斯蘭教建筑,以其占地面積大,建筑用料考究,建筑風格獨特,藝術語言豐富多樣,為當今伊斯蘭教建筑的修建和修繕做到優秀的示范帶頭作用。不僅體現了作為其門宦信仰者的宗教意識和修為,也體現了在當今和諧統一的社會大背景下的文化藝術融合,更是為后世留下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