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素描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藝術設計思維、理念、創造的視覺藝術語言,也是為培養藝術設計師專業技術的體現。多元化的實質就是承認個性存在的價值,現代教學中設計素描是藝術設計觀念和創新思維與符號的再現。本文結合教學和創作實踐,通過現代高校設計素描與傳統素描的區別、設計素描的視覺思維訓練、設計素描在高校不同專業中的現代教學意義等幾個方面的論述,來體現筆者對高校藝術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新探索與思考。
多元化發展的現代教學中,“能力培養型”教學才能符合設計素描教學的思路與方向,使設計素描課程教學中以設計藝術為目的,通過設計思維符號,運用點線面等表現語言描繪出來,為傳達與交流信息而進行的一種造型藝術創作活動,并形成視覺藝術中一種完整的藝術形象,更好地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
現代設計素描與傳統素描
在傳統素描中,畫家力求對所描述對象強調寫實,著力于訓練出準確規范的視覺感受,對構圖的敏銳感覺并以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傳統素描強調在特定的光線下描繪對象,并在特定的角度下再現現實。設計素描有別傳統素描于視覺思維、構圖側重、表達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1.視覺思維不同
傳統素描運用形象思維方式,描繪再現現實客觀對象的審美形態。在觀察方式上,傳統素描對客觀對象的觀察是固定位置的,而設計素描是邏輯思維方式基礎上多角度多視點的來觀察對象,用不同角度來剖析事物,強調理解概括的能力,激發設計師的造型意識、創造力和多種表現手法。
2.構圖側重方向不同
傳統素描精心考慮并安排構圖,可以把客觀物象安排在畫面中的位置,上下、左右可以留出一樣的空間;可以下面留出空間比上面大一點點。也就是一種“主體性”思維構圖。
設計素描力求達到設計構成一致,不刻意強調物質再現表現,構圖要素合理安排,能夠反映對象的本質特征,并考慮構圖樣式的完整性和審美效果,不過分強調明暗、近實遠虛、疏密對比,其注重研究物體內部和外部形態特征的整合感。
3.表達方式不同
設計素描運用多種語言表現方式,滿足設計作品中藝術各方面表現和創新語言的基礎需要,突出藝術設計的特性和實用功能的需要,其造型表現出多樣化特征。傳統素描中再現客觀物體時從明暗出發,在光線照射下表現物體質感、透視、明暗、立體空間感,注重度物體的描繪能力,追求畫面的意蘊、技法與效果的和諧統一。
設計素描的視覺思維訓練
1.基本訓練的思維模式
設計素描的思維模式是以較強的邏輯思維為基礎,以形象思維為傳達要素,使其思維方式和物象構成變得豐富。設計素描基本訓練的思維對生活進行直觀認知后將形象再現,并依賴與感性思維,視覺思維比邏輯思維更敏感、強烈。一件具有設計觀念和表現手法的設計素描作品,也是一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其中就有三位空間的形體感又有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
高校中設計素描教學視覺思維模式是以真實原型為標準,從認識和觀察兩方面入手,在組織畫面上尋找到可視因素和不可視因素(即為語言和境界),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判斷依托,使我們體會到形體的三維空間和審美觀念與精神內涵,從而使兩者完美結合達到感覺和表達統一。
2.尋找自己的“母題”
將一些“慣性”的物體組合模式、“經典”的觀察物體方法和“正宗”的構圖模式直接用到設計素描教學實踐中后往往束縛學生的創作思維,非常不利于設計者的構思。所以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組合模式,讓人們去尋找和發現自己熟悉和喜歡的事物,尋找到自己的“母題”。參與其中地進行選擇物體,進行多視點、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觀察,讓其自主、自由的在畫面上表達。
3.設計素描的思維訓練手段
形態結構剖析與研究:從物體的形體結構出發,注重表現物體內部結構及內部結構與外部特征整體關系,強化形體結構在不同空間中的理解與認識,最終在畫面中用線造型分析和表現出來。
具象形態的解析研究:在強調物體的結構的同時,注重畫面中黑白灰的節奏、線條的美感表現、線條的組織方法。對空間體積和肌理效果加有主觀意識的刻畫,強調韻律和節奏感,從中發現獨特的表現。
主觀意象形態造型傳達:對物體進行正副空間(形)的歸納、剖析、置換、創造性地經營畫面。打破形體空間結構的表現中,將事物進行打散和重組的訓練。將事物表面進行類似于撕裂、敲打(撞擊)、破碎等形式感的打散,根據構圖的需要再將物體進行重新組合,用不同的新的視點和圖形元素構成畫面,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
設計素描在高校不同專業中的現代教學意義
設計素描是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家汲取素材、剖析事物、產生創作靈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法,是現代設計藝術的前沿課程。教學從藝術設計基礎知識、基本素質和技能諸方面培養學生造型和創意的思維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設計素描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和發展需要,強調針對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不僅僅是把觀察客觀物象作為簡單的信息表現的傳達,在培養學生塑造客觀形態和空間認識能力的基礎上,摒棄高考前的應試素描教學模式,不依賴于他人的視覺信賴,用自己的視角觀察分析與表達,在設計作品中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設計語言。
(作者單位:長春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