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建筑表達清晰可見。本文將大量挖掘人文精神載體、探討黃岡文化與歷史的傳播和發場對黃岡高校建筑造成積極影響,以免更好的為校園建筑中的選擇性應用與創造性傳承奠基。作為大學空間的主題,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思維與價值觀影響大學的建筑,當前,就黃岡校園建筑人文精神需進一步探索。
引言
建筑設計的來源與創造性基于文化環境。黃岡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更易尋覓到建筑的載體及與文化的結晶。縱觀歷史,黃岡自古聞名遐邇,且以教育之鄉著稱,黃岡的人文歷史在報人縣、將軍縣、教授縣的簇擁下形成一條美麗的風景線。在強化建筑發展的今天,校園建筑文化的建設已成為高校改革的核心與動力源,突出地域、精神文化及傳統文化建設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重大。
受高校擴招、學院合并等因素影響,學校迎來新一輪建設高潮,那么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就是建筑規劃與文化融合。當前校園建筑的立意逐步趨向科學、健康,充分的環境優化與配置更顯張力、現代技術的運用也是建筑設計標識性的一個發展方向,但如何解決地域性文化內涵在校園建筑中的表達成為現實性問題。本文先從人文內涵的搜集著手,以期歸納總結高校建設可用元素。
黃岡校園建筑的地域性審視
我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求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黃岡地處“吳頭楚尾”、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長江黃金水道,大別山腹地,亦是革命老區,具豐富的紅色文化積淀。群賢畢至、人文薈萃,《湖北人物志》所載歷史名人中,黃岡籍占1/3。 “一武一文”讓黃岡地區盡顯風流。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黃州在人們的眼中學校就是代名詞,黃岡密卷就是名片,是教育的巨大成果與驕傲,革命老區黃岡校園應該是藝術、是文化表現、是認識生命,陶鑄性情,獲取知識的園地,最具美景的地方;校園建筑應該發揮地區性文化特點、融文化蘊意,作為校園主題空間的建筑是培育品格最漂亮的房子。
百年黃高,依舊引人注目;黃岡蘄春因擁有328位教授獲評“教授縣”、還有兩代7個教授的“教授之家”--黃侃一家、蘄春縣城被榮稱“博士街”,有100余博士;更容易引人注目的是四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六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總院士人數有13位之多。
黃岡文雅底蘊引入校園建筑的元素審視
從時間維度上來審視校園建筑,使建筑文化意義升華決不能終止對文化的研究與追求,應努力將高校建筑設計與時代文化接軌,向文態型、更高層設計領域推進,恒久、和諧、典雅的品質才能使建筑散發迷人的人文氣息。多數整齊、規則、對稱均衡,以軸線作引導幾何圖案美為主的“維理”設計。傳統的校園建筑在特定地域性、革命精神、文化背景基礎上,就是具有紅色文化底蘊也需要注入新的內涵才能與高品質。
1.塑造校園建筑的紅色理解
紅色,首先代表著成功、吉祥、喜氣、熱烈、光榮、奔放、激情、斗志;其次,紅色有驅逐邪惡的功能。比如在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建筑和廟宇的墻壁都是紅色的;同時也代表權貴、權威和熱血沸騰;最后還有英勇殺敵的革命寓意,如星紅旗的號召與感染力,還有在臺灣地區一般稱中國共產黨區域為“泛紅陣營”。中國人與生俱來就喜歡,紅色文化不能簡單理解成紅色+文化,作為建筑表達的一種重要資源,需要統籌歷史性人文、傳統地域性、革命精神與一體,將中國歷史文化中紅色寓意與社會歷史實踐的思想有機的整合,最終形成建筑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
高校建筑如何領悟紅色特定文化內涵、延續校園文脈呢? 實質是紅色精神意識形態具體化,通過規劃建筑方案將抽象的文化、典故、事件、人物在高校建筑中放大群體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精神風貌。
2.塑造校園建筑的名人志士典范
在黃州懷古之情佳句“拆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的唐代詩人杜牧;感慨“群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萬戶候”的宋代詩人陸游;在黃岡留下了一詞、二賦、八詩等千古名篇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著名《黃州小竹樓記》作者王禹,對黃州竹林寄予厚愛;著名文學家吳承恩在蘄州進行過《西游記》的創作;思想家李贄在黃州完成了《續焚書》、《焚書》、《續藏書》等書稿等等。
在黃岡出現過的杰出文學人物有:翻譯《資本論》的王亞南、評論家胡風、作家廢名、經濟學家秦兆陽和鐘朋榮、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哲學家熊十力、語言文字學家黃侃、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等等。
黃岡地區的軍事風云人物:授予上將軍銜的軍事家陳錫聯、秦基偉、韓先楚、陳再道;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李先念;林彪具元帥軍銜;王樹聲大將軍頭銜;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包惠僧、陳譚秋等等。
藥學名人:李時珍,蘄春縣人,明代醫學家,著有《本草綱目》,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路人皆懂醫、指草皆為藥”的故鄉人文大環境,以及“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醫藥思想文化與價值取向傳統;羅田縣清初被追封為“醫圣”的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著有具醫學全書美譽的《萬密齋醫學全書》;浠水縣人北宋著名醫學家龐安時,博通脈理,著有中醫經典《傷寒總病論》。
黃岡科技專家:衛星變軌發動機技術負責人劉昌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賀祖明、火箭發射系統嫦娥1號探月總指揮岑拯。
留美返鄉創業博士:汪潮涌,打造了在世界旅游文化中都屬于一流水平的“李時珍國際健康文化旅游區”且在當地規劃建設“一區十園”。
3. 孝義正能量傳播
“中國好兄弟”劉培及劉洋割皮救父。他們這種對父親的愛,不只是感動,這種精神猶如一盞明燈,點亮了身邊每個人的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華民族素有敬老、愛老的傳統、孝的美德,讓我們以“孝悌兄弟”為標榜,提供了煥發時代氣息的精神食糧。
4.發奮求學精神
黃岡學習及教育精神可敬可畏。父母有再窮也要支持孩子學習技能的堅定決心及信心,莘莘學子有著對知識的強烈渴望,他們立志成人成才,為實現報效祖國的愿望和實現自己的職業及人生夢想而努力拼博、奮斗。 “程門立雪”、“背冰抱玉”的故事在紅安縣二程村廣為流傳,成為當地人耳熟能詳的佳話。
“程門立雪”講的是福建蔣樂縣的才子楊時向學貫古今、名揚神州的二程夫子求教的故事。楊時仰慕學問淵博的二程夫子,在北風呼嘯、正值隆冬數九寒天季,有次,楊時到程頤住室問書,走到門口時見程頤正臥床睡眠,便退到門外等候。為不驚動先生直到醒來,才進屋請教。楊時讀書心誠志恒的行為打到了程頤,程頤將自己滿腹學問,傾囊相授,后來楊時成了大學問家,被譽為“龜山先生”。
“背冰抱玉”講述的是程頤的求學的勵志故事。寒風瀟瀟的初一五更時,程頤父親到祖樓前上香,發現南陽玉制作的香爐不見了,但專供程頤讀書的“頑易所”屋里燈火通明,父親走過去向還在專心讀書的程頤表明來意時,程頤掀起衣服,從懷里把玉石香爐掏出來,身后還放了好多冰塊。父親問其因,程頤解釋說:用玉石香爐冰自己以免看書時打瞌睡,父親聽后高興地走了。后來程頤和他的兄弟程顥成了大學問家,他們的著作經朱熹注釋之后聞名全國,即《二程全書》。
5.娛樂文化
黃岡有振興湖北、享譽全國的黃梅戲,如今在紅安還新建了影視基地,黃岡還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以及其它的故事、民間美術、歌謠,諺語、攝影創作及民間繪畫等。
多情的黃州古城,城中美麗的遺愛湖,雖然受到蘇東坡《遺愛亭記》詩詞的啟發,但純粹只取用“遺愛”之義,讓世界美好點,人人都多留點愛。借東坡之靈,興遺愛之風,行休憩之實,意義深遠,令人回味。
6.黃岡特產、美食
特產有:繭絲綢、紅安大布、英山茶葉、蘄春四寶(蛇、龜、竹、艾)和水葡萄秈米、浠水芝麻湖藕等;還有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的黃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黃岡名曬煙、武穴章水泉竹器、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絲等;羅田是全國板栗第一縣,蘄春縣是全國著名的藥市和中藥材之鄉。
美食有:“東坡菜”、黃州的燒梅、炒湯圓,團風的狗腳、 耙雞湯,麻城的肉糕、銀絲空心面,紅安的綠豆耙,武穴的酥糖,羅田的印子耙等。
創造性的傳承設計構思
黃岡以人為本且不斷優化改善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促成了黃岡人不屈不撓的求學精神、自強不息的革命意志,深厚的人文底蘊讓我深深的感受著讀書在黃岡大地已蔚然成風的自豪。勤勞樸實的黃岡人已將“一技壓身,終生不窮”的俗語及“知識改變命運,技能創造財富”的脫貧致富的口號付諸于行動。“十一五”期間,黃州城區內的各類高職是聯合重組、中等職業學校則在縣、市、區扶持下調整布局。努力創建特色教育典范,為黃岡校園建設、校園建筑設計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現在“十二五”已過,都在籌建“十三五”,我們將期待文化融入建筑的體現更透徹。
校園文化建筑設計應留出文化雅致的想象空間、展望持續傳承意義的深遠,把握建筑形態的規劃、文化涵蓋面的力度和景觀環境的互動態勢,形成良性的建筑與文化間的溝通、交流設計平與機制。從設計的角度運用建筑表達或處理的技巧加之校園的教育使用功能要求的綜合界定,通過框景、對景、障景、隔景、借景、漏景的方式突顯建筑的藝術美與人文情懷。校園建筑塑造時可運用虛實、疏密、層次、軸線等空間藝術構成追求建筑的時尚及意境性、可持續及動態性、文化及地域性,創造具有獨特寓意、文化風格和地域特色突出的現代校園建筑。
通過對黃岡文化的普遍性、傳承性、進化性及慣例性的綜合考慮,在分析、繼承、創新的設計思路下,充分體現校園的四種建筑形態:文化發展水平,如建筑物、構筑物、建筑設備及雕塑的代表性;文化成熟標志,建筑規劃文化,如建筑設計機制、政策及管理等;建筑文化的核心,即建筑理念文化,如建筑科學、哲學、藝術化等;建筑符號文化信息形態,即建筑文化術語、圖表等。
(作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