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166
摘要:通過數據處理探究碳當量、成品厚度對應變時效沖擊值的影響,來判斷它們對橋梁鋼板關鍵性能的影響。
關鍵詞:碳當量;成品厚度;應變時效沖擊值
一、前言
應變時效沖擊值((ak)是低合金橋梁鋼板(16Mn橋)的重要機械性能之一,也是限制16Mn橋板熱軋性能合格率提高的關鍵因素。近幾年來,在16Mn橋板的7個必檢項目中,應變時效沖擊值不合批數占總不合批數的39.6-73.6%。從市場情況來看,隨著大跨度焊接橋梁興起,窄而長(L>16米)橋板的需求量與日
俱增。由于冶煉工藝未取得實質性的改進,化學成分偏析、有害夾雜形態控制困難、成品規格與坯料的矛盾迫使采取縱軋到底的不利軋制方式,更加劇了硫化物等有害夾雜的作用。因此,提高特殊規格橋梁板性能合格率的難度就更加大了。本文根據數理統計的結果,探討了碳當量、成品厚度對橋梁鋼板關鍵性能的影響;提出了按碳當量開坯、按碳當量安排軋制規格的方法;并就軋制工藝、顯微組織、夾雜物分布對橋梁鋼板機械性能優化作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二、碳當量及成品厚度對時效值的影響
為了研究碳當量()和成品厚度(h)對時效值的影響,我們隨機抽取了73組生產數據,分別以Ceq和h為自變量,以ak為因變量進行了一元線性回歸,得到的回歸方程為:
由相關系數知,Ceq與ak的相關系數r=一0.296,其絕對值大于0.232,置性度為95%,h與ak的相關系數r=一0.499,其絕對值且大于0.302,置性度為99%。相關系數的路一號表明,Ceq和h均與ak負川關。即ak值隨Ceq.h的增加而減少;而h對ak的.影響要比Ceq顯著。
綜合Ceq和h對ak的作用,我們以Ceq和h為自變量,以二k為因變量進行了二元線性回歸,得到的回歸一方程是:
剩余標準偏差=0.927,方差比F=13.40。由于F=13.40故所得到的二元回歸方程是高度顯著的。通過對ak的樣本統計知,其分布基本遵循正態分布,利用統計數據的均值、標準偏差和橋梁鋼板現行標準值,
可以估計ak的合格率為:
即ak合格率的估計道為88.88%},而1986年ak實際合格率為91.3%0,估計值和實際值僅差2.42%,回歸方程的精度是顯而易見的。
碳當量之所以與時效值呈負相關,是因為碳化物的析出必然導致強度增加、韌性降低。故適當降低含碳量,一方面減小時效敏感性,另方面隨著含碳量的降低,珠光體也相應減少,這有利韌性指標的提高。但碳當量的降低卻受到強度指標的制約,特別是采用國際先進水平標準后,各規格檔次的強度指標較原標準普遍提高。因此.只有根據不同的成品厚度來選擇碳當量才最為有利。當鋼板厚度越小,軋制時其壓縮比較大.即容易達到臨界變形程度,故可得到較為均勻細小的鐵素體晶粒。在時效試驗時,試樣的變形均勻,故經人工時效后沖擊功的損失相應減少。不過,時效值隨鋼板厚度的增大而減小只能是在一定的厚度范圍以內。
將(3)式變為:
(4)式中ak標是現行標準中規定的最小ak值。在Ceq己知的情況下,按照原料規格和成品規格的一般關系,(4)式為按Ceq開坯和安排軋制規格提供了依據。對難軋現格的坯料(260x1300x2500毫米),其Ceq內控為0.36-0.38%,C,Mn允許含量。
三、工藝參數的影響
時效值與終軋溫度的關系比較復雜,在不同的溫度區間有不同的關系。在再結晶區終軋時,時效值隨終軋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因為在高溫區快軋時,硫化物的延伸性較小,其有害作用也較小;同時,在高溫區反復變形再結晶,晶粒細而均勻。壓下率在試驗范圍內影響不甚明顯。在此溫度區間終軋,時效ak與終軋溫度t之間略呈曲線關系,可擬合為(r=0.9945)的曲線。在未再結晶軋制時,雖然爐號相同,成品規格相近,由于終軋溫度從860℃降低到820℃時,其ak值的變化也較明顯,仍呈曲線變化,可近似擬合為的曲線。
雖然,1}4號試樣的平均晶粒度級別差不多,但由于2號樣和4號樣的晶粒不均勻,故
沖擊值較低。其實質性的原因是,因為這兩批鋼板在8200C附近終軋,且壓下率又較小,不能達到該溫度下的臨界變形程度,沿厚度方向變形不均勻,晶粒大小也不均勻。而不均勻晶粒的試樣在預拉伸時必然是變形不均勻,故其ak值一也低。從試樣的顯微組織檢驗還發現,當硫化物夾雜成仿錘狀在鋼中分散分布時,即使晶粒度級別低一點.其ak值也較高。用870238乙罐原料坯軋制厚度為40毫米的5143、5144兩批和用370309甲罐原料坯軋制厚度為32毫米的5329,5930兩批對照,其結果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5143,5144兩批樣的晶粒比5929,5930兩批樣的粗,但由于其硫化物夾雜級別較低,形態、分布也較好,故其ak值要高微觀檢驗表明,晶粒的均勻程度,硫化物夾雜的級別及形態、分布是影響宏觀指標ak值的關鍵因素因此,并采用適當的工藝制度來保證變形均勻和改變硫化物的形態、分布,是使橋梁鋼板機械性能最佳化的有效途徑。
四、高性能橋梁用系列鋼
橋梁鋼板技術進步的歷程
國內橋梁用鋼板的發展起步早,但發展緩慢,工程應用非常被動,20世紀60—8O年代,橋梁鋼實際上僅有16Mnq可供應用,其發展歷程經過了五代變化。1957年以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標志,萬里長江天塹變通途,也誕生了我國第一代橋梁鋼板,到1968年我國自己設計建設的南京長江大橋應用的橋梁鋼板是Q345級的16Mnq,產生了我國的第二代橋梁鋼板。到1993年九江長江大橋建設時,國內研發應用了第三代橋梁鋼板,Q42O級的15MnVNq和15MnVq橋梁鋼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板厚效應嚴重,鐵路橋僅能用到32mm。1999年,以蕪湖長江大橋開始投建為契機,武鋼研發生產了我國第四代橋梁鋼板,Q37O級的14MnNbq,該鋼采用降碳加鈮合金超純凈的冶金方法,具有優異的一4O℃低溫沖擊韌性(蕪湖橋標準要求一4O℃AKv≥l2OJ),同時焊接性能也大大提高,可大批量供應32~50mm厚鋼板,武鋼也供應了蕪湖長江大橋建設的全部用鋼。整體焊接結構需要具有良好焊接性能與高韌性,現場焊接施工需要能適應大線能量、高濕度與不預熱的條件。
五、結束語
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研究,選擇合理的碳當量和硫含量較低的原料來軋制特殊規格,并采用適當的工藝制度來保證變形均勻和改變硫化物的形態、分布,是使橋梁鋼板機械性能最佳化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栗懷廠 鄭凱鋒 茍超.大跨橋梁鋼主梁抗風性能的高效計算方法研究[J].鋼結構2011,26(2):84-878.
[2] 羅堯治 婁榮 劉海峰空間鋼結構臨時支撐布置的應變能跟蹤算法[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0,44(12):2332-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