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30041
摘要:在養老問題日趨嚴峻化和熱點化的形勢下,以合肥市為例,在研究老齡化特征、設施現狀以及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養老設施服務體系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提出針對性的建設引導,并對老年社區的規劃建設進行研究。
關鍵詞:養老設施服務體系;結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老年社區
養老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一個嚴峻問題,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養老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發生的,隨著中國社會人口紅利期的過去 和“4-2-1”家庭結構對中國傳統“養兒防老”、“家庭養老”養老方式的沖擊加劇,我國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經達到31.77%,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數量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更加突出,迎來了普遍的人口老齡化時期。在形勢嚴峻的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口老齡化是城鎮化50%時期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的冰山一角,是可以通過政策、市場等手段的使用,緩解甚至解決這一現象的;尤其是在城市規劃層面研究優化養老設施布局問題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一、合肥市養老現狀
目前合肥市老齡化呈現“一高二多三顯”的狀況,即是老齡化程度高;空巢家庭增多、失能失智老人增多;“未富先老”特征明顯、老齡化率城鄉差異明顯、老齡化率新舊城區差異明顯等特征。
目前,合肥市老齡化事業取得了養老床位數達文明城市標準、社區養老試點工作正在開展等一些列的成績,但是還有更多的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彌補,這主要是體現在城市的過少,鄉鎮的過空;公辦的過少,民辦的過差;高端的過缺,低端的過雜;分布上過偏,設施上過單;功能上過少,水平上過低;政策上過缺,扶持上過弱;居家養老設施處于初期階段等方面。
二、合肥市養老服務設施體系規劃
至2020年,合肥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率為21.16%。按照人口老齡化和養老服務發展的需求,構建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格局,建立“9055”的養老服務體系,即全市老年人口中,90%的老年人通過社會化服務實行家庭自助養老,5%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5%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三、機構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指引研究
機構養老設施的空間布局形成為“市級—區縣級—街鎮級的“多核心多點網絡化”的格局,根據居住區發展方向,多點布局,形成層級制網絡化發展。
1、市級機構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指引
市級機構養老設施在城市總體規劃和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層面進行落實,通過獨立用地配置大型和特大型機構養老設施,床位規模宜≥600張,每床位用地面積宜控制為30-40平方米/床(在中心城區建設范圍內設施用地面積指標可下調至70%),總用地規模宜≤10公頃。
市級機構養老設施為社會福利用地(A6),宜結合居住用地(R2)、教育科研用地(A3)、醫療衛生用地(A5)、娛樂康體用地(B3)等進行綜合設置,同時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升級改造;為鼓勵養老設施建設,除專項規劃設施選址外的用地,在符合法定規劃和土地政策、公共及市政配套設施條件許可情況下,也可經規劃審批建設市級機構養老設施。
2、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指引
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在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和城市單元規劃層面進行落實,人口規模15-25萬人左右的功能片區對應一處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通過獨立用地配置中型和大型機構養老設施,床位規模宜控制為350-600張,每床位用地面積宜控制為25-35平方米/床(在中心城區建設范圍內設施用地面積指標可下調至80%)。
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升級改造;在中心城區鼓勵利用工廠、倉庫、賓館改建機構養老服務設施,鼓勵利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搬遷后用地改建機構養老服務設施;為鼓勵養老設施建設,除專項規劃設施選址外的用地,在符合法定規劃和土地政策、公共及市政配套設施條件許可情況下,也可經規劃審批建設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
3、街鎮級機構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指引
街鎮級機構養老設施宜在街坊控規層面進行落實,人口規模3-5萬人的居住區對應一處街鎮級機構養老設施,鼓勵通過獨立用地配置小型和中型機構養老設施,床位規模宜控制為100-300張,每床位用地面積宜控制為20平方米/床;街鎮級機構養老設施為助養型功能設施,宜單獨占地,部分用地緊張地區在保障設施安全、安靜、避免干擾的情況下,可與居住建筑、社區管理服務、醫療、文化等設施綜合設置,宜在建筑低層部分設置。
四、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建設指引研究
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宜在地塊控規層面進行落實,執行《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相關規定,人口規模1-2萬人設置一處,強調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構建10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服務半徑以500米為宜。
社區居家養老設施主要提供助餐、日間照料、護理康復、娛樂文化等功能,并應設置部分的休息床位;以社區配建的方式,宜與社區集中綠地以及其它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綜合設置,宜在建筑的低層部分進行設置,建筑面積控制為300-450平方米/處。
五、支撐家庭自我照料的住宅及社區規劃建設指引研究
建議未來新建社區中按一定比例配置適老性住宅(不少于5%),宜在大型居住社區內試點推進。鼓勵對中心城區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進行適老化改造。
老年社區本質上是以養老為主題的商業化開發,建議以市場和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為主,用地規模宜≤10公頃,總量應予以控制。宜在醫療資源和環境資源集聚的地區設置,鼓勵在老年社區中設置機構養老設施,并給與相關支持。
考慮到老年社區規模不宜過大,同時參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中居住區分級標準,根據老年群體年齡層次和體能狀況,結合老年群體步行距離和生活單元尺度,分級設置配套設施。按照服務人口及服務層級,將老年社區分為三個層級:樓棟級、組團級和小區級。小區級規模的養老社區的配套設施一般配比約為養老項目總建筑面積的15-35%、組團級規模的養老社區的配套設施一般配比約為養老項目總建筑面積的5-20%、樓棟級規模的養老社區的配套設施一般配比約為養老項目總建筑面積的2-4%。
考慮到入住老人停車需求、探訪子女親友停車需求等各種影響因素,對老年社區停車配建需求進行設定,在原使用功能停車配建標準的基礎上設定一折減系數;停車位配建標準為居住用地停車配建標準的基礎上乘以0.25-0.75的折減系數
六、規劃保障實施指引研究
對于現有養老服務設施在符合相關規劃和滿足環境等建設要求情況下,可對設施進行改擴建;由于規劃建設需求,對于要進行拆遷、改建的現有養老服務設施要在相關規劃中落實復建的位置和規模。
鼓勵養老服務設施綜合設置在功能用途互利、環境要求相似且相互間沒有不利影響的土地上。
鼓勵利用閑置公共資源、企業存量土地和房屋以及租賃存量土地和房屋改造舉辦養老設施。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機構養老服務設施的位置和界線可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合理調整,但應保持建設規模的容量;因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引起相關情況變化,可對控規相關地塊的規劃控制指標做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吳玉韶,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廣州老年學會,廣州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中山大學出版社
[3]劉芳,香港養老,中國社會出版社
[4]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