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市交通規劃所
摘要:不同種類的活動所需要空間的尺度以及領域性不同,本文試圖從這一點出發將中心區公共空間劃分為領域程度不同、承載不同種類活動、尺度范圍不同以及封閉性也相對的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和私密空間,并結合此以東莞中心區的公共空間為實例探究在城市設計方面如何創造富有活力的中心區公共空間,要點包括:(1)應結合人的尺度、人的活動種類和人的活動領域需求來設計公共空間;(2)設計空間應該富有景觀設計特點并且應該具有領域性、豐富多樣性、趣味轉換性、連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這樣才能使得中心區公共空間吸引人們產生不同種類的活動,并使得活動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從而使其產生活力;而且文中對以上兩個設計要點結合了東莞新中心區公共空間加以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東莞新中心區;公共空間;城市設計;活力;活動;空間;人
1 前言
這些年以來一些城市在建設中心區的時候,只顧著重塑城市形象而忽視了使用空間以及真正創造城市活力氣氛的人們,無視人的尺度以及需要,無視地理氣候條件等等在市中心開辟大尺度且人們不能或不便使用的草坪以及硬地廣場等,使得中心區沒有起到一個應有的象征城市活力的作用等。新的中心區建設則面臨的是活力創造、吸引人群的挑戰以及機遇。中心區是否具有魅力以及特色,在于他是否具有活力。活力既在時間上是連貫性的,在空間上也具有連續性的。一個場所是否在空間以及時間上都具有活力的特征就在于是否擁有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在這個場所進行活動。
2 人的活動以及空間特性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將人的活動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以及社會性活動。必要性活動為很少受到物質構成的影響,人們在日常必須參與的活動,比如上學、上班、購物、等車、等人、送信、送貨等。自發性活動則是在人們具有參與意愿,并且在時間、地點可能的情況下參與的活動,這些活動與形體環境質量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散步、戶外停留、休閑、日光浴、看熱鬧等等。而社會性活動則是完全發生在公共空間的活動,這些活動只有在外部條件適宜、天氣和場所具有吸引力時才會發生,這些活動特別有賴于外部的物質條件,比如兒童游戲、人們交談、社團活動等等,城市設計所關心的重點即是發生在城市公共空間內的社會性活動。
人們在公共空間所進行的社會性活動不同,其所要求的空間領域感也不同,公共空間根據不同的領域程度、活動功能、尺度并且相對的封閉性將間再細分為: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私密空間。開放空間是完全沒有領域感,尺度比較大,封閉感弱,常常予人較為寬闊開敞的感覺,(如尺度比較大的大面積硬質鋪地廣場或者大面積無樹草坪),比較適合大的偶爾的節慶、聚集或者展覽活動或者日常的溜冰、嬉戲、羽毛球的要求較為大面積的活動。半開放空間較有一定的領域感和私密性,空間感較前者強,空間內有物體支配空間或者空間邊界有一定的隔斷物(如建筑物、樹、草坡、綠籬等),有一定的封閉感,這種空間比較適合聚會、兒童嬉戲等活動,有一定的場地玩耍并且有一定的私密社交活動空間。而私密空間則空間形式比較封閉,與外界有視線交流但是有很強的限定感,后到者會無形遭到先到者的排斥,保證了社交活動的私密性,這種空間適合人們駐足、休憩、親密交談或者小型聚會等。
3 解析東莞中心區公共空間的設計特點
東莞市2002年開始中心區的建設,于2005年基本完成,兩年下來的建設積極帶動了周邊地區房地產的開發,中心區公共空間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人的行為習慣和活動需求等特點,作為一個新的中心區其在體現城市風貌與特色、創造城市活力以及提供優美環境等方面是成功的,她提供了一個優美、安全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群眾需要的場所,下面從“構圖及布局特點、景觀設計特點、空間設計特點、公共文化生活”等四方面分析。
3.1 構圖及布局特點
東莞市新中心區總面積約1km2,中心區整體的功能以行政、文化娛樂為主。中心區呈現軸線對稱的構圖形式。(圖1,圖2)
市政府位于中軸線的北端的坡地上,以高度、寬度以及地理位置成為整個中心區空間以及視覺的極點,統領著整個中心區的公共空間。在中心區中軸線的南末端布置著與市政府樓遙相呼應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市政府樓群為起點,整個中心區由北到南完成了由規整大氣到自然活潑、由嚴謹對稱到自由流暢的長達1400米軸線空間過渡,并以南端大片的水面以及與水面有一定高差的兒童活動中心作為收點。
三橫兩縱的主干道將其分為兩個區,以中間的東西向主干道為分界線,兩區以地下人行道相連接。北區的北端是市政府樓群,毗鄰中間的東西向主干道從西到東依次布排展覽館、會議中心;南區毗鄰中間的東西主干道的,從西到東分別是玉蘭大劇院、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南區南端中部布置兒童活動中心,科學技術博物館以西毗鄰兒童活動中心。
3.2 景觀設計特點
全區軸線以水作為景觀的主導元素,以北區的跌水瀑布為始端,以噴泉式的水軸作為北區的景觀中心以及觀賞的焦點所在,以自由活潑的弧形大水面和音樂噴泉作為南區的景觀中心以及整區的景觀收束面;并且以水作為主題衍生其他設施及次要景點。其次在水軸以及廣場的周邊以為數不少的綠地和植被作為景觀的第二主題和休憩主要場所。(圖1,圖2)
3.3 空間設計特點
3.3.1 空間的領域性以及豐富多樣性
東莞市新中心區總面積共1km2,除去道路以及建筑占地面積,公共空間的所占比例在其三分之二以上,其整體空間脈絡呈現出開敞式的格局。面對面積如此大的公共空間,東莞中心區的設計不僅照顧了人的尺度以及人的各種活動需要,滿足人們的各種活動及領域性要求,并且也避免了大面積場地的空洞化,空間的設計、劃分顯得比較有特色及引人入勝。其中,中軸線主要布置水景觀以及以硬質鋪地為主的廣場,形成主要的開放空間和半開放空間;中軸線兩側主要布置適合人們交談、小聚會、休憩等活動,有比較高私密性的,兼可觀賞中軸景觀的私密空間,而在中心區內沿南北主干道內側并且在公共建筑之間則形成尺度較大的半開放空間——草坡樹林,并且各種空間之間的過渡靈活且具有趣味。
在中心區的整體地形上,由中軸的水景觀、硬質鋪地廣場向兩邊的私密空間—矩形或帶形休閑小綠園緩慢升高,再由休閑小綠園處往外側的公共建筑和半開放空間—草坡樹林降低。
(1)北區:(各種空間表現為嚴謹的對稱)
行政廣場:100×50米的過渡性的硬質鋪地廣場,以北承接市政府樓群和樓前的跌水瀑布,內部沒有作空間隔離,較為寬闊開敞,主要為節慶、升旗等行政功能使用,并且也為日常較活躍的活動如溜冰、放風箏等所使用,為公共空間。(圖3)
圖3 行政廣場
噴泉廣場:圍合水軸兩側的硬質鋪地為主的條形廣場,以噴泉水軸為觀賞焦點,是半開放式的空間,東西兩側有比較明顯的空間界定感,并且在南北豎向以行道樹、花圃、綠籬分隔成了三個空間:鄰水休憩空間、條形無障礙空間、條形障礙空間(綠籬橫向分割空間),適應不同種類活動的需求。(圖4)
圖4 噴泉廣場
市民廣場:120米×130米,中心區內最大面積硬質鋪地的近似正方形廣場,運用階梯和雕塑作為與上一空間——噴泉廣場的過渡。廣場以南北向行道數來分割空間,分為25米×120米、80米×120米、25米×120米的三個空間,他們內部均沒有障礙物,廣場四周并沒有封閉感,四周沒有明顯的立體界定物,為開放空間。在其東北、西北角部布置花壇座椅;其東西兩側各布置了一排木制凳,間隔4——5米布置一張1.5米的凳子。市民廣場尺度較大,接近自然尺度與超人尺度①②的臨界點,并不感覺空曠、孤寂,而給人寬闊、舒暢的感覺,主要作為大型機會、慶祝、紀念等功能,同時也為日常的溜冰、自行車、嬉戲等較為活躍、需要場地較大的活動使用。(圖5)
圖5 市民廣場
休閑小綠園:位于噴泉水軸廣場的東西兩側,兩側各對稱布置了以植被為主的三個矩形狀的休憩小綠園,尺度分別是35×56米、35×63米、35×56米的,每個小綠園間以11米的步行道路間隔開。小綠園內部均以9×9米的模數分成若干個正方形的小綠地,并且以1米的鵝卵石小路分隔開;在正方形小綠地內的四個角規整的種植喬木,或直接在樹下放置凳椅或以四邊的綠樹為屏障在小綠園核心綠地上布置小品和桌椅形成休憩空間。綠園有一定的私密性,為公共空間中靜謐的場所,與承接較為活躍的活動的半開放空間和開放空間有視線的交融,可中等距離的觀看中軸的噴泉水軸和周邊人們的活動。園內樹木的種植不多不少,符合南方夏日炎熱的氣候不會太少可以遮陰,也又不會太多成為密林缺乏舒適感。(圖6)
圖6 休閑小綠園
大草地及樹林:在中心區兩側,約130米×200米的大面積草地,以廣場內部機動車道和樹林界定其空間,無規則的種植了疏密有致的樹木,內部布置自然流線的步行道。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時也適合需要場所面積較大的活動,如放風箏等,為半開放空間,適合交談、散步、嬉戲、放風箏、聚餐等動靜皆宜的活動
公共建筑以及其附屬廣場:位于市民廣場的兩側的公共建筑分別為展覽館和會議中心,建筑的高度與其附屬廣場的比例在1:2范圍內,與市民廣場的空間以緩草坡和階梯過渡;作為一個柔性過渡的空間,草坡上經常坐了許多人,在觀看兩側廣場的人們活動。附屬廣場半包圍建筑成為L形廣場,尺度較大,封閉性較弱,內部沒有種植植被也沒有作空間分割,為開放空間。
(2)地下人行道:由于南北區被一條東西向主干道分割開,因此設計了一條地下人行道通過。新中心區并不只將通往兩區的地下人行道作為一般性的交通性過道來設計,而對其進行了細部的景觀設計。在北區通往南區的入口就以一跌狀瀑布引人入勝,人們在與水嬉戲中通往另一區。人行道在南區的入口處也布置了陣列式的景觀小品和花圃。
(3)南區:(各種空間呈自然的對稱)
南區與北區空間布局最大的不同特點在于不嚴謹而自然的對稱,其在中軸布置幾何文化廣場、圓形演出廣場、不規則形鄰水廣場,大面積水面以及兒童文化中心,兩側分別自然的對稱布置小綠園、公共建筑、鄰水草坡以及大草地和樹林。
文化廣場:倒凸字形,東西兩側分別是圖書館以及玉蘭大劇院,面積較市民廣場小,其空間被化分為三部分,中間是較少障礙物的寬敞式的開放空間;東西兩側是有物質限定的半開放空間。其西側放置樹下圓形凳椅和階梯性長廊來界定休憩空間(圖7),其東側則以花圃階梯和景觀墻與墻下凳椅來統領東側休憩空間(圖8)。中部空間的功能和性質與市民廣場相同,主要為大型機會、慶祝、紀念等活動,同時也適合日常的溜冰、自行車、嬉戲、交談、觀賞等活動。在文化廣場內交談的家長可以在兩側休憩的同時照看玩溜冰、羽毛球的兒童,同時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和活動需求。
圖7 文化廣場西側
圖8 文化廣場東側
休閑小綠園:位于文化廣場兩側,比文化廣場略高,其設計方法、設計模數、功能以及承接的活動與北區的休閑小綠園類似,同為私密空間,但是相對于北區的休閑小綠園少了建筑小品,顯得有些單調。
圓形下沉演出廣場:下沉廣場作為連接文化廣場以及鄰水廣場的過渡空間,將人流吸引至此觀看演出。其下沉的做法是先抬高再臺階式降低,以草坡與周邊廣場分界,在草坡上部還設計了鵝卵石底的流動溪水,是兒童喜歡嬉戲的場所。
鄰水廣場:鄰水廣場分為兩部分,北部為與下沉廣場相交的、無障礙物的大面積硬質鋪地。南部空間的尺度被弱化,手法是將花圃、花壇、樹木整齊有序的排列以此分割南部空間,并結合花圃、花壇布置了凳椅,整齊排列的樹木、花壇、花圃、燈、座椅都強調了這一空間的規整性,與自然流動弧線形的水空間形成強烈對比。鄰水廣場與水面以硬質緩坡作為交界面。(圖9)
圖9 鄰水廣場
弧形水面:大面積的水面噴泉是南區的景觀高潮,位于鄰水廣場的南面,弧形水面有兩大特色:(1)規模大的音樂噴泉與水面動靜結合成為視線焦點,為節假日、傍晚時分等增加了動感和熱鬧氣氛(2)水上水下搭建了景觀設施。從其鄰水區域的南部到北部直線形搭建了以白色和藍色為主體色的、風格簡單的步行橋,人們可以從水面在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鄰水廣場間直線形的穿梭,并且以步行橋為起點建立了與之垂直的通向鄰水區域東面的水下步行通道,直接通往鄰水區域的東部空間。(3)形態呈現弧線形,但在適當位置布置凹或者凸的親水廣場,使總體形態更為動感,并且滿足人們的親水需要。(圖9,圖10)
圖10 弧形水面及噴泉
圖11 親水廣場
圖 12 鄰水草坡
鄰水草坡:條形布局,布置在鄰水廣場和水面的西側,以水面為低點向上爬坡,中間穿梭林蔭道界定空間。鄰水草坡為領域性較強的半開放空間,與大草地樹林的設計區別在于其沒有較大面積的寬敞草地,種植較少的高大喬木,并以小尺度的物體進行空間界定,例如以矮植物限定私密空間集聚個人或小集體活動,較適合比較安靜的活動,如交談、小范圍的嬉戲、觀賞水面景色等。(圖12)
大草地樹林:位于南北向道路的內側以及公共建筑之間,共兩處大面積草地樹林,圍繞弧形水面的兩側呈自由的對稱,內部以疏密有致的樹林和草地為主,以步行路徑劃分內部空間,與同為半開放空間的北區大草地樹林的布局、空間感以及所承接的活動相一致。
3.3.2 空間竄接的連續性、完整性以及趣味性
中心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利用地形運用階梯、草坡、林蔭小道、建筑小品等元素完成了不同領域空間的靈活以及趣味轉變,保持了空間序列轉換的連續性以及完整性,人的行為活動以及視線因此有了良好的連貫性。
3.3.3空間的人性化
東莞中心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一改往常體現中心區以及市政府過于威嚴、莊重、生硬并且不體現人文關懷的特征,充分體現了人性化,主要體現在三點:(1)盡管中心區的面積巨大,但是其設計從人的尺度以及人的活動需求出發將公共空間進行了不同領域性質、不同尺度的空間劃分,而且運用空間界定物保證了各自空間的領域性;各個空間內部也運用了植被以及建構筑物等元素對其進行了空間分割和設計,這樣使得空間的使用體現了多樣化、親近化、生活化等特點。同時,各種空間的轉換具有趣味性并相互貫通,讓人于樂于看于聊中感受得到各種活動所需要的空間,使得人感覺到空間溫馨感和親切感;(2)運用地形將私密空間放在高程較高的區域,保證了個人或者小集體會談、交流、休憩等活動的私密性,也照顧了人們觀看四周的心理需求。(3)在各種空間內布置了人們活動需要的設施和建筑小品使得人們所到之處有所坐有所依,如草地、座凳、臥石、地燈、連廊、亭子、雕塑、舞臺等,并且各種設施的設計尊重了人的尺度。(4)充分考慮了南方的炎熱氣候特征,對于休憩、交談的座椅、草地等都利用了背景墻、大樹、林蔭道、建筑廊道、建筑背陽面等進行遮陰。(5)作為空間的過渡之處都有殘疾人坡道,體現了人性的關懷。
3.4 公共文化活動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過活動是引人入勝的因素,也提過一種關于空間活力的正效應過程:有活動發生是因為有活動發生,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是營建其公共空間活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東莞中心區利用廣場及下沉演出廣場開展了各種公益性的藝術以及公共文化活動,每每能吸引大量的人們參與,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4.結語
城市中心區由于城市活動和城市公共空間的集中,是城市中最具活力、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的營造應當從培植和發揚城市活力、吸引力的角度、從城市整體的立場出發。城市中心區的公共空間是吸引人還是排斥人直接與設計是否能產生活動并且保證活動的連貫性有關,從這一點出發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設計應創造出不同社交活動以及其領域需求的豐富多樣的空間,并且把握這些空間之間的聯系與過渡保證他們的完整性,特別要注意不同空間的邊界的設計上,要使得空間之間有各自的領域感和空間感,也能進行流暢的空間過度,吸引人們在不同的空間穿梭。
(2)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當把人的尺度作為空間量度的標準。對于超大尺度的空間應該根據人體尺度運用自然以及非自然的元素劃分為自然舒適的空間。
(3)設計空間應該富有領域性、豐富多樣性、趣味轉換性、連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特點;這樣才能使得中心區公共空間吸引人們產生不同種類的活動,并使得活動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從而使其產生活力。
參考文獻:
[1]揚﹒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周進著.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規劃控制與引導——塑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金廣君著.圖解城市設計.哈爾濱市: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東莞市新中心區 廣東東莞.景觀設計,005,U01期
注釋:
①尺度感是人對公共空間尺寸的感覺和判斷,從人的視覺距離分析,人的正常明視距離為24m左右,超過130m就看不清對方的輪廓、衣著、性別和步態了。130m可以認為是公共空間符合人的尺度的極限。引自周進.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規劃控制與引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42
②根據①中所述,對于個體來說,城市公共空間的尺度感大致可分為三類:親切的尺度、自然的尺度和超人的尺度。親切的尺度指尺度小巧,給人以親切的感覺,為30米以內的公共空間。自然的尺度指尺寸能被簡易、本能地判斷,給人以輕松自然的感覺,30—130米以內的公共空間為此類。超過130米的公共空間則屬于超人的尺度。這些尺度是指在視線上不受干擾時對公共空間的評價。參見周進.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規劃控制與引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