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號碼:350125198710230038
摘要:本文以推進生態濕地公園建設、突出廣州城市的生態濕地公園為目標。通過分析以廣州市海珠湖為代表的濕地城市綠化景觀的現狀特點與作用,旨在推廣濕地公園在廣州建設。
關鍵詞:濕地公園;建設;推廣
引言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主要標志,而城市化進程中“現代化”的城市格局的形成是不盡完善的,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要數與景觀密切有關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城市所面臨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城市問題,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觀格局造成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不協調,從而削弱了城市景觀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城市濕地公園作為城市景觀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緩解城市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改善城市景觀生態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分析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意義,通過案例重點深入分析海珠濕地公園在廣州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并提出維護生態功能是首要任務,應重視地方生態環境,并采取措施加強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與推廣。
1廣州濕地公園建設的意義
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城市濕地主要類型包括濱海和河口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河流濕地和各類人工濕地,如運河、水庫、養殖塘、農田、鹽田以及開采過程中遺留的采石坑、取土坑、采礦池等。城市濕地公園為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澇體系;調節區域氣候,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為動植物提供生存棲息地,保護物種多樣性;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等。
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于2005年開始,城市濕地公園在推動了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建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這不僅有效的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美化環境、提高生態效益與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發展。廣州濕地園林在促進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海珠湖便是經典案例,是展示廣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亦是人們文化素養和道德風尚的體現。
海珠湖以突顯廣州嶺南文化為特色,獨特的園林景觀極大地美化了城市的風貌,提高城市品位、檔次。通過對植物的大量運用與合理搭配,合理利用鄉土植物,適當引進外來品種,形成層次錯落有致、生態結構穩定的植物群落。注重大量運用鄉土植物,對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提高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廣州城市景觀生態狀況
廣州城市景觀生態結構多樣,地形、地貌復雜,植被類型豐富。廣州市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峰為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東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以丘陵為主,間或有河谷平原,南部則由臺地、平原組成。廣州市的自然條件為多種生物棲息繁衍和作物種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種類繁多,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其中,植被覆蓋度最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從化市和增城北部、花都北部地區,市中心城區和番禺地區植被覆蓋度比較低。
廣州市域地形地貌豐富,具備“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礎與構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根據《廣州2020:城市總體發展戰略》,未來廣州積極構筑生態廊道,保護“云山珠水”,營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城市。
3海珠濕地公園建設對廣州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作用
3.1海珠濕地公園規劃建設
海珠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海珠區東南部,處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被稱為廣州市的“南肺”和“腎”。海珠濕地公園主要包括萬畝果園、海珠湖及相關河涌39條,總用地面積約800公頃,水域面積達380公頃,是珠三角河涌濕地、城市內湖濕地與半自然果林鑲嵌交混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海珠濕地公園積淀了珠江三角洲濕地千年的果基農業文化,富有嶺南水鄉文化特色,是嶺南文化重要的發源地。其中,海珠濕地公園一期示范區始建于2012年6月,是海珠濕地核心區和國家級生態濕地示范區,用地面積約70公頃,水域面積占42%,約為28.3公頃。
根據廣州最新規劃動態,基于海珠濕地公園的生態條件帶來的良好城市環境效應,以“萬畝果園”的保護開發和海珠湖規劃建設為核心,規劃以海珠濕地公園為基礎建設海珠生態城(含海珠濕地、小洲古村落、瀛洲生態公園等市內生態要素),定位為國際型綜合功能的宜居生態城區。生態城功能定位分為“一園三區”,“一園”即萬畝果林濕地及配套區,集生態濕地、旅游景觀、園林文化、歷史名村、觀光休閑和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展現嶺南水鄉特色的復合型“都市果林濕地法”;“都市觀光區”以文化、旅游觀光、外事、商務服務、居住功能為主;“文化行政區”含行政辦公、商務商業、居住功能,具有嶺南特色行政中心的核心功能區;“濱水商住服務區”以居住、休閑、商業服務功能為主。
3.2 海珠濕地公園的重要作用
(1)濕地修復,實現城市建設與景觀生態環境的協調
通過采取“濕地修復、生態綠心”的手法,恢復自然水系、濕地和植被,采取濕地生態修復、破堤還灘和引鳥漫灘三大措施,構建“湖泊-河流-灘涂-綠地”復合生態系統,打造生態綠心,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通過實施建設后,海珠濕地公園水面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水質達到地表水IV標準、植被種類增至150種以上,其中陸生植物100種以上,濕地植物50種以上,鳥類增至100種以上。通過培育濕地特有的水生、陸生植被資源和鳥類、魚類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濕地景觀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殊性,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城市景觀效益的有機結合,綜合城市風貌建設與環境保護,創造了廣州城市景觀生態的一個重要平臺,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相統一的良性循環體系。
(2)土地只征不轉,開創景觀生態資源保護新模式
為充分保護好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生態景觀資源,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廣州市提出對海珠濕地公園的綠色植物核心區——萬畝果園采取“只征不轉”保護模式。土地只征不轉,是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成片用于生態、農業用途的非建設用地依法定權限按原用途征收為國有,不占用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這一模式尚屬全國首創,既有利于加強對廣州中心城區生態綠地與景觀生態資源的保護,又有效破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用地規模不足的難題。
(3)打造廣州城市“生態、文脈、民心”三大工程
廣州市政府積極把海珠濕地公園打造成為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與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海珠濕地公園廣州中心城區的“綠心”和“南肺”,對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及保存嶺南水鄉文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規劃建設,目前公園內已形成了“水在腳邊流,花在身邊開,鳥在樹上叫,人在畫中走”的生態美景。同時,海珠濕地公園重點突出生態、嶺南、水鄉、野趣,打造了親水花溪、空中棧道、石榴灣濕地等生態濕地特色景觀和粵式廣府文化景觀牌坊、飛閣流丹仿古展廳群等嶺南文化特色建筑。更重要的是,廣州市政府通過高標準補償、落實村民社保、按征地面積10%比例落實經濟發展留用地、對失地農民采取就業指導和培訓,并在保護區內提供優先就業崗位等多種措施,全面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積極消除政府“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保護農民利益和生態環境有效利用的“雙贏”。
4城市濕地公園的對城市的生態作用與推廣
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國際上于通常把濕地與森林和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而濕地公園(Wetland Park)是保持該濕地區域獨特的近自然景觀特征,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濕地公約》是全球性政府間保護濕地及其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公約,而我國作為《濕地公約》締約國,責無旁貸地要認真執行該公約的各項規定,履行締約國的義務。
根據《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城市濕地公園應具備科學文化價值、納入城市綠地規劃范圍、達標規模(500畝以上)、天然濕地類型等四大條件。城市濕地公園作為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城市濕地面積、保護水質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能充分發揮濕地在城市景觀生態體系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因此,我們有義務加大力度推進濕地的建設與保護,讓濕地建設事業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5 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景觀與生態修改的較新模式,是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加強城市生態恢復與景觀打造的步伐,可有效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平衡。基于嶺南水鄉與嶺南文體特色的濕地公園在規劃建設時,對廣州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建設有以下三點經驗:濕地公園是滿足城市景觀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矛盾統一體,其中維護濕地的生態功能是首要任務;規劃建設要體現公園的嶺南特色與文化屬性,展現地方文化的內涵;創新景觀生態資源的保護模式,注重公園規劃建設的生態、文脈、民心三重意義。
參考文獻:
[1]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0-2020),2010。
[2]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海珠生態城總體規劃,2012。
[3]熊文,邱涼,城鄉一體化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研究初探,水利漁業,2006,2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