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縣水務局 云南省麗江市 永勝縣 674200
摘要:永勝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水庫較多,共有大、中、小型水庫52座,其中中型水庫有3座,小(一)型水庫15座,小(二)型水庫34座。小型水庫對保障我縣農業灌溉、人畜飲水和防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縣的小型水庫大多數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運動的產物,屬于典型的“三邊工程”,又經過幾十年的長期運行,大都存在著設施簡陋、工程老化、經濟基礎薄弱等突出問題,形成了數量眾多的病險水庫,難以發揮其興利效益,而且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主要針對小型病險水庫的問題和解決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型水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防滲
我縣的大部分小型水庫都是建于20世紀50—70年代,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運動的產物,屬于典型的“三邊工程”,又經過幾十年的長期運行,大多數小型水庫都存在大壩壩體、壩基、壩肩漏水;水庫放水洞和溢洪道年久失修,不能正常運用,有水不敢蓄的問題,如不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早采取除險加固措施,就會極大地限制永勝縣經濟發展的步伐,尤其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更為明顯。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水庫周圍的環境、人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旦水庫發生問題,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如今小型病險水庫管理明顯成為水利工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對小型病險水庫的分析和加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型病險水庫存在的問題
(一)大壩的滲漏情況嚴重
大壩滲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壩基滲漏、壩體滲漏、繞壩滲漏。
1、壩基滲漏。壩基滲漏的主要原因是巖土縫隙松散、夾層破碎、巖溶洞穴、斷層軟弱造成的,水庫中的水流通過薄弱地帶侵蝕壩基,導致出現滲透破壞的現象,給大壩帶來了安全隱患。
2、壩體滲漏。在重力和其它原因影響下,壩體會出現裂縫,開辟水流滲漏道路,而且壩體結構面的維修不到位也會發生大面積滲漏情況[1]。
3、繞壩滲漏。水流繞過壩體在基巖和壩肩結合處發生滲漏,同樣在壩體的破碎帶和風化層都有可能發生滲漏,降低了壩體安全質量,危害到下游人們安全。
但這三種滲漏情況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工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因素較多。由于當時的工程建設條件所限,許多水庫都同時存在著以上二種和三種滲漏問題。
永勝縣小型水庫大壩滲漏的原因主要是:大壩上、下游壩坡未設置護坡,加之受當時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大壩設計標準偏低,基礎清基不徹底,壩體碾壓以人工夯實為主,壓實度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使滲漏情況日益嚴重,許多水庫無法正常蓄水。
(二)抗洪、抗震性能差
小型水庫建設由于受到當時施工技術的限制,在設計時防洪標準低,致使水庫的抗洪能力差,小型病險水庫大都不符合國家的防洪標準[2]。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會造成水庫的坍塌變形,埋下安全隱患,在水庫修建時采用的抗震標準按照現在的地震烈度分析,大部分都低于抗震標準。而永勝縣的小型水庫所在區域在大地構造上屬青藏~印尼巨型“歹”字型構造體系和經向構造體系及華夏系構造的復合部位,應力相對集中,區域地質構造復雜,主要發育SN向褶皺及斷裂構造,且多為壓扭性斷裂。自新生代以來,區域地殼活動強烈,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地震比較頻繁。1992年12月18日至22日,2001年10月27日,永勝縣境內發生5.4級、5.1級和5.7級三次中強地震(地震烈度為VII度),表明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地震對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影響較嚴重。
(三)大壩安全穩定性差
因為缺乏大壩檢測儀,大壩管理和質量評估只能依靠運行人員的經驗和肉眼進行觀察分析,在日常的維護中很難發現大壩內部的斷面問題,長期積累下去,就會造成壩體壩坡出現裂縫,穩定性下降的問題。加之天長日久的水流沖刷、蟲害、沼澤化迫害,致使大壩的安全穩定性差[3]。
(四)機電設備老化
水庫中的機電設備和金屬結構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已經超出了使用年限,出現腐蝕、老化、絕緣現象,大量的設備已經停止生產,難以實行維護檢修。資金不足無法及時更新設備,使水庫的防洪閥門不能正常使用,遺留下安全問題。
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防滲的必要性
第一,除險加固防滲是工程安全運行的需要。滲漏問題無論是從水量還是危害都是從小發展到大的,由于長期滲漏大壩會產生滲透變形,發生流土、管涌等,甚至會發生潰壩,一旦水庫潰壩失事,將給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帶來較大的災難,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第二,除險加固防滲是使用水源的需要。我縣的許多小型水庫由于滲漏嚴重無法正常蓄水,下游農業生產用水無法保證,洪水季節起不到調洪的作用,大壩自身的安全也讓人擔心。比如我縣的康家河水庫,是當年定向爆破修筑的,建成后一直漏水嚴重,雖然上游來水大但還是蓄不起多少水,下游生產用水不足,而且前壩坡滲透變形嚴重,一到雨季防汛壓力加大。直到2010年除險加固完成后水庫才能正常蓄水。
第三,水庫除險加固防滲能開辟多種經營道路。小型病險水庫多數位于鄉村城鎮附近,在對水庫除險加固后,可以提高水上養殖的面積,改善當地的農業結構,豐富的水源能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機遇,給人們提供了度假休閑的場所。比如我縣的翠湖龍潭水庫,位于三川鎮的“千畝荷塘”之首,于2014年除險加固后,整個水庫面貌一新,引得游人駐足拍照。
三、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防滲措施
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防滲處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堵水,防滲措施主要有:帷幕灌漿、充填灌漿、防滲墻、鋪設土工膜等。
(一)帷幕灌漿
大壩壩基帷幕灌漿措施主要是針對壩基滲漏嚴重的情況,對大壩壩基進行帷幕灌漿防滲。我縣的大部份水庫都存在壩基滲漏的問題,嚴重影響水庫正常蓄水,在浪水坪水庫、苦蕎坪水庫、東瓜坪水庫、銅廠河水庫等幾座小(一)型水庫實施壩基帷幕灌漿后,效果較好。現就苦蕎坪水庫的具體措施介紹如下:
苦蕎坪水庫屬小(一)型水庫。壩型為均質土壩。該水庫是七十年代群眾運動的產物,水庫興建時由于受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對壩基及壩肩地質條件進行勘察,大壩施工時清基不徹底,壩體直接坐落在強風化的中厚層狀泥巖、砂巖上,巖層傾角較緩,傾角僅為15°;左壩肩岸坡較陡,出露侏羅系中統張河組(J2z)中厚層狀泥巖、砂巖地層,中等~強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完整性一般;右壩肩岸坡平緩,出露地層為侏羅系中統張河組(J2z)紫紅色中厚層狀泥巖、砂巖互層,中等~強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完整性一般。壩基和兩壩肩均存在中等透水層,壩基和兩壩肩存在滲漏問題,因此需對壩基和兩壩肩進行防滲加固處理。
采用帷幕灌漿對壩基及兩壩肩進行防滲處理,帷幕灌漿孔布置在加固后壩軸線上游2.0m,初擬孔距為1.5m,單排布置。壩基段頂界為2465.00m,底界以進入基巖透水率小于10lu5m控制。左岸灌漿邊界其下以進入基巖透水率小于10lu5m控制,再根據地下水位線與水庫正常水位線交點確定左壩肩帷幕灌漿邊界,經分析,帷幕向左岸延伸64m。右岸邊界以地下水位線與水庫正常水位線交點確定,并考慮進入基巖透水率小于10lu控制帷幕灌漿邊界,經分析,帷幕向左岸延伸16.82m。帷幕灌漿單排布置孔距確定為1.5m能滿足要求,灌漿材料采用普通42.5Mpa硅酸鹽水泥,各灌漿設計參數應根據灌漿試驗確定和調整。
灌漿分段:第一段為基巖面以下2m,第二段3m,第三段以下為5m。射漿管距離孔底不得大于0.5m。
施工程序:分三序進行,按Ⅰ序孔→Ⅱ序孔Ⅲ序孔→檢查孔的次序施工。
施工方法:灌漿采用150型地質回轉式鉆機垂直鉆孔,鉆孔過程中鉆孔孔斜要控制在0.5~1%以內。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循環灌漿法施工,灌漿泵灌漿,灌漿自動記錄儀與之配套使用。鉆孔結束后,帷幕灌漿要求進行壓水試驗。
(二)充填灌漿
大壩壩體充填灌漿防滲措施主要是針對壩體滲漏嚴重的情況,對大壩進行灌漿防滲。我縣的小(一)型水庫白草坪水庫對壩體采取了充填灌漿防滲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充填式灌漿是利用漿液自重將漿液注入壩體隱患處,以堵塞洞穴和裂縫。灌漿孔一般布置隱患處或附近,按多排梅花形布孔,終孔距離可為1~2米。造孔深度應超過隱患1~2米。注漿管上端孔口壓力應小于4.9×104pa(0.5kgf/c m2)對漿液和漿料的物理力學性質的指標要求。每米孔深每次灌漿量可為0.3~0.5 m3。已知洞穴很大,可適當增加灌漿量和提高漿液稠度。施工工序分為四個階段:(1)造孔;(2)制漿;(3)灌漿;(4)封孔。灌漿的方法為:先灌上游排孔,再灌下游排孔,后灌中間排孔。充填式灌漿應采用分段灌注方法,由下至上,下套管分段灌注,段長可5~10m為。灌漿開始先用稀漿,經過3~5min后再加大泥漿稠度。若孔口壓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