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是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的重要體現,因此,隨著現代化城市的不斷發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術與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術、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已經成為施工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地基處理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礎環節,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不斷完善地基處理技術,已成為提高整體建筑工程質量的必經途徑之一。為不斷滿足當前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需求,本文特針對當前建筑工程中具有針對性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出了幾點建議,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地基處理
1.簡述建筑工程中地基處理的相關概念
1.1地基處理的特征
(1)復雜性。基于我國地域廣闊的特性,不同的地域之間地質條件也各不相同,根據土質的不同,可劃分為鹽堿土質、軟土土質、凍土土質等。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間的氣候條件與自然因素也各不相同,各區域之間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可對地基處理帶來巨大阻礙的地質災害也各不相同[1]。
(2)多發性。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技術落后及盲目施工等因素的存在,許多施工單位在進行地基處理的過程中并未按照相關要求與標準進行施工,導致建筑坍塌等事故頻發,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2]。
(3)潛在性。建筑施工過程中每一處環節之間均有著息息相關的影響,在地基處理不當的情況下,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都將受到一系列影響,同時也埋下了潛在的安全隱患[3]。
1.2地基處理的作用
地基不僅起著基礎荷載的作用,同時也承受著上部結構的荷載作用,因此,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地基處理的質量。地基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可對振動波的振幅與隔振起到相應的降低作用,使地基上的抗震能力得以提高;②可對地基滲透性進行改善,使其滲透穩定性得以提高,避免在滲流過大時地基遭到滲透破壞;③對地基的變形性質進行改善,避免出現沉降過大、沉降不均勻、側向變形等現象的發生;④可對黃土的濕陷性與膨脹土的脹縮性起到消除作用;⑤可有效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強度、地基的穩定性、地基的承載能力[4-5]。
2.相關地基處理技術分析
2.1人工挖孔灌注樁處理技術
(1)施工程序。首先,應在場地平整、放線、定樁位、澆墊層依次架設支架并安裝設備;其次,在挖孔的同時進行抽水操作,并對周壁、樁孔等部位進行清理,對護壁的模板進行支撐,并實施混凝土澆灌,成功拆模后,繼續進行上述操作;最后,進行擴大頭處理,驗收樁孔,排除孔底積水,會動鋼筋籠,并澆灌混凝土樁身。在進行挖孔樁施工前,應進行相關的成空工藝試驗,試驗的重點在于對樁側壁的土層進行檢驗。通過對土層是否存在坍塌、鎖孔、涌砂、流泥等現象進行觀察,來判斷混凝土護壁是否有效、樁端擴大頭的成型與設計要求是否相符。最后,開挖樁距時,如樁徑的距離低于2.5米,可采用間隔開挖法;施工凈距離達4.5米以上時。可采用排樁跳挖法。
(2)挖孔方法。進行挖孔操作時,應采用鍬鎬以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開挖,如遇到較為堅硬的土層,則采用錘釬或風鎬進行操作,順序為由中間至周邊。根據預先設計的樁徑而定,另外加上護壁2倍的厚度控制截面,并將第一節護壁設置為高于地面200毫米,同時做好護肩。定位完畢后,依次進行鋼筋安裝、支護壁模板并澆灌等操作。
(3)制作鋼筋籠。進行鋼筋籠制作時,應將安裝及主筋的接頭錯開百分之五十,將螺旋箍筋的間隔設置在1~1.5米之間,采用點焊進行固定,并以2米為間隔加應加勁箍。如鋼筋籠的長度大于15米,則可采用分段的方法進行制作,現場吊裝就位后開始進行焊接,并于鋼筋籠在孔內的懸固位置、標高進行正確定位。
(4)澆筑混凝土。進行混凝土澆筑前,首先應進行成孔檢測,如有與設計要求不符的情況出現則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澆筑時應將護口筒設置于孔口部位,并在灌注時盡可能降低與孔壁之間的碰撞幾率。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數需控制在1.0以上,混凝土的坍落度應控制在80~100毫米之間。混凝土的澆筑采用串筒進行,并在澆筑的過程中將串筒孔底至底端的高度控制在2米的范圍之內,采用振搗器振實,并做好后期養護工作即可。
2.2靜壓管樁處理技術
(1)底樁定點。在進行底樁定點靜壓時,由于部分施工人員的技術經驗不足,在放置底樁時可能會出現樁位偏離等現象。針對此類問題,應在各樁位采用石灰以樁心為圓心,以樁徑為直徑,作一圓圈,壓底樁時可將該圓圈作為定點,使成樁的偏離度得以最大限度降低,同時可對樁身的垂直度進行控制。
(2)接樁與焊縫。在進行接樁操作前,應對樁與樁之間的垂直度進行確認,將兩樁之間樁心的錯位控制在2毫米的范圍之內。采用焊接接樁的方法進行操作,在進行焊接之前,采用鋼刷清刷處理鋼刷對樁的端頭板,直至端頭板坡口出現金屬光澤為止。此外,應將焊接的層數控制在兩層以上,并對各層之間出現的焊渣進行清理,充分保持焊縫的干凈、飽滿狀態,隨后再以7~10分鐘為時間范圍進行冷卻,防止高溫焊縫遇水后脆化或壓壞等現象的出現。
2.3沖孔灌注樁的處理技術
(1)設備與護筒。在進行建筑工程施工時,應根據樁型、鉆孔深度、土層情況等具體因素而定,采用合理、適當的鉆孔機進行沖孔灌注樁的處理。埋設護筒時,應以保持其穩定性與準確性為要求,將樁位與護筒之間的偏差控制在50毫米以下的范圍之內,并將埋設的深度控制在高于雜填土埋深20厘米以上的范圍之內。除此之外,還應采用粘性土在其周圍進行回填,在開鉆之前對護筒的位置進行再次復核。
(2)泥漿護壁。進行地基處理的過程中,護筒內的泥漿與地下水位相比可能會超出1米甚至1.5米上。在進行清孔操作時,應對泥漿進行連續的置換,將孔底泥漿比重控制在500毫米內不超過1.25,將含砂率控制在百分之八的范圍之內,方可進行澆筑。
(3)混凝土的澆筑。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應對其成孔進行反復的檢測,以確保混凝土的澆筑與實際要求相符。混凝土的泌水率應控制在百分之四的范圍之內,土坍落度應控制在180~220毫米的范圍之內。混凝土應采用導管進行澆筑,且導管的訂場偏差應控制在百分之零點五的范圍之內,并保持導管內壁的憑證光滑,除此之外,進行導管連接時,應將軸線的偏差控制在20毫米以下。進行導管連接后,在0.5MPa~0.7MPa的壓力范圍內,需保證無漏水現象出現,澆筑工作實施完畢后,還應對其進行相應的養護管理,使后期的使用強度得以發揮至最大化。除此之外,對接樁焊接牢固與否、是否存在漏焊現象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核查,做到無疏漏管理。如存在壓入土內的鐵件,則進行相應的防腐處理。
3.小結
綜上所述,地基處理作為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驟,對于整體建筑的穩定性與沉降度起著重要的影響,這要求著我們在進行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不斷對地基處理環節進行完善,通過現代化建筑工程技術與管理的應用來不斷提高地基處理技術,對不同的地質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不斷對各類型地基處理技術進行加強與完善,從未實現現代化社會建筑行業的根本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華.建筑地基處理技術的應用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31):989.
[2]郝玉軍.探討城市建筑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城鄉建設,2012,19(04):12.
[3]趙孝斌.建筑工程中軟土地基處理技術的應用分析探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5(02):65-67.
[4]陳利平.談建筑工程的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J].建材發展導向(上),2015(02):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