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路建設或運營的過程中,地質災害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的點面廣,災害類型多種多樣,且在精確預測預報及應急處置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一旦災害性天氣頻發,很難確保公路的安全與暢通。因此,做好公路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及應急處置工作,旨在不斷提升公路防災減災水平。
關鍵詞:公路;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隨著生產力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及改造能力也日漸提升。與此同時,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也不斷提高,給人類生產及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現階段,影響較大的公路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路基沉陷這幾種類型。為此,對地質災害進行準確的預測預警,并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對預防或減少公路災害具有重要意義。
1.公路地質災害的預測信息
在掌握已知或可知的信息及情報基礎上,預測預報公路的安全穩定情況,以便用來分析公路災害的變化及不安全隱患,該行為則稱為公路地質災害預測[1]。公路基礎信息與氣象信息等是公路地質災害的主要預測信息。
1.1公路基礎信息
誘發公路路基與邊坡地質災害的因素很多,包括交通量、邊坡自身的幾何形態、路基形式、結構面、降水量、地震強度、巖土體類型等[2]。在平時的養護管理中,養護管理部門應能提前識別出地質災害的高發地段,重點監測變形邊坡或路段,并記錄好變形破壞的程度,然后建立相應的災害數據庫,方便日后對路段變形信息的快速查詢。另外,對于災害體存在的路面沉降、局部塌陷、地面下陷等宏觀變形行跡或是和變形有關的異常情況,也應保持密切關注,并認真做好記錄,一旦發生變形現象,則要及時進行災害預測,并在情況需要時啟動應急預警。
1.2氣象預測信息
在公路路基與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中,降水是重要的一個因素。降水因素具體又包括降水量、降水強度兩方面。相關數據顯示,在每年的地質災害發生總數中,6~8月份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總數所占比例超過90%,尤其是汛期,山區公路遭受雨水沖刷或滲透,很容易出現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3]。所以,公路養護部門必須在汛期留意氣象變化,通過多渠道、多方式隨時掌握天氣預報信息,特別是強降雨的發生區域、時間、強度、持續時間及影響范圍等,以便加強災害防治工作。
降水因素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降雪、暴雨、連陰雨等。根據對以往降雨信息及已發公路地質災害的資料分析,并與當地氣候條件、流域面積、分水嶺及巖土體等因素,公路養護部門可基本確定所管理的區域中多種地質災害相應的觸發雨量。現階段,很多地區在結合降水因素進行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中,精確度日漸提高。為此,交通部門可將降雨量作為公路氣象預測信息,并可采用4級預警級別,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對策。
此處涉及一個重要信息,即四級預警的分級:紅色表示Ⅰ級預警,意為特別嚴重預警;橙色表示Ⅱ級預警,意為嚴重預警;黃色表示Ⅲ級預警,意為較重預警;藍色表示Ⅳ級預警,意為一般預警[4]。預警的啟動與發布由交通運輸部及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完成。同時,公路地質災害預警和分級也應和頒發的應急預案相一致。
2.公路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對策
在公路災害高發區開展工程項目,必須根據相關規定評估公路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如果經過評估,公路工程被認為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則要配套實施治理工程,以加強生態保護。通過對公路進行危險性評估,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力求最大限度規避危險的區域。如果工程所在地很難完成危險性評估,可考慮運用經驗或是半經驗方法評估其危險性與易損性。以風險可接受水平作為衡量依據,跟蹤監測災害的變化。一旦發生災害,則由相關部門啟功相應的應急預案。
2.1合理運用預測預警信息
如果發現可能發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時,應迅速啟動預測預警體系及防災減災程序,并及時采取轉移、避險等措施,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及傷亡。如果地質災害已經發生,并對當地公路通行造成了影響,當地公路管理部門則應第一時間了解災情并匯報上級,然后通過多種方式發出預警信號,包括公路損毀情況、發生時間與地點、交通通行狀況等;與此同時,公路主管部門還應結合災害預警級別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并指派專人到現場清理或搶修受損路段、設置險情提示標記,然后與交通協作疏導交通。另外,根據受損的程度、范圍,可實行單向限速通車,情況需要要時可對路段進行封閉,然后開通臨時便道或是替換道路繞行。
2.2建立并健全公路地質災害應急制度
⑴健全的應急制度是處理地質災害時的有效依據,在地質災害的防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公路養護及主管部門應注重對應急制度的完善,并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比如,根據預測信息,預先進行各種應急搶險準備,備足公路救援物資,特別是在遭遇地震、汛期等災害時。一旦啟動預警,即可進行應急搶險工作。
⑵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處理原則。對于災害易發或是多發路段,應做到定期、重點監測,然后建立災害檔案,隨時掌握公路動態基礎信息,實現建養結合、及時處置的目標。發生公路地質災害后,應根據災害帶來的損失情況及時發布預警信號,而應急部門則根據預警等級啟動相應的應急方案,以盡快恢復道路暢通,確保交通安全。
2.3提高搶險救險工作水平
在公路地質災害的搶修中,應始終遵循“先路基、橋涵構造物,后路面工程;先搶通,再恢復的”原則。地質災害的類型不同,其搶修措施也應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盡可能縮短斷道的時間。地質災害發生后,除了交通主管部門啟動應急預案外,公路救災應集中心也應結合災情實際盡早落實人員進行公路的修復,以盡早恢復交通。另外,公路養護部門應快速備足各種專用物資,方便救援工作的開展。完成應急搶險工作后,還要及時對損毀的公路設施進行修復,盡快恢復交通,以保證道路暢通與安全。
2.4重視科普宣傳,加強應急培訓
應急工作開展的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急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并將之納入到年度工作計劃中,然后利用各種途徑提升人們對公路地質災害的認識,從而有利于應急工作的開展。比如,公路主管部門可通過宣傳冊、定期培訓等方式對公路養護人員進行知識教育或培訓,使其掌握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及基本處置方法,并能協助相關部門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避險的實訓演練,切實提高基層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水平及處置效果。
2.5注重對災害防治管理水平的提升
為了進一步提升公路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水平,交通部門還應加強職能轉變,不斷強化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職能,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在服務中開展管理工作,在管理中展現服務精神,有利于各級交通部門行政執行力及公信力的提升,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另外,還應注重對逐級負責制的完善,將責任層層落實,提高各部門、各人員的團隊合作意識及能力,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3.小結
由上述可知,公路地質災害突發性、廣泛性、毀滅性特征明顯,對公路建設或正常運營造成了很大影響。合理、科學的預測預警信息及應急處置對策,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從而有利于保證公路的暢通及運行安全。
參考文獻:
[1]馬煥煥.公路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2):245.
[2]馮春濤.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相關問題研究[J].現代礦業.2014(10):113-116.
[3]張小趁,陳紅旗,張楠,范遠芳.單溝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基本問題分析[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3,20(06):29-32.
[4]屈云帥,李家春,馬保成,王利花.公路地質災害風險處置對策[J].交通企業管理.2012(0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