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與環境已經成為了重要主題之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就變得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礦山地質環境被破壞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因此,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就變得迫在眉睫,而本文主要是簡述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目前礦山開發對當地環境帶來的危害,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綜合探討
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基本原則
1.1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增強減災防災意識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許多礦山災害都間接或直接地和人類活動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增強礦山職工、管理者以及礦區居民的減災防災意識,是確保其財產安全的主要舉措之一。此外,還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過程中要先確保礦區不會受到因開發礦山而誘發的多種災害的威脅,進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1.2要采用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來綜合治理,因害設防,因地制宜
也就是說,要對礦山環境的特點、災害形式、危害程度以及破壞程度做出詳細地勘察,并依據礦山的地理位置,采取多種手段相適應的治理措施,并有針對性地找出關鍵環節和治理重點,同時依據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資金狀況,分階段、分期地進行治理。
1.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在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過程中,要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緊密地結合起來,才可以達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最終目的。一般而言,工程措施只要得到合理地配置就能在較短時間內對礦區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治理效果,但通常投資較大;而生物措施則與工程措施相反,其投資額較小但是需要較長期限才可以見效。
2、礦山開發對當地環境帶來的危害
2.1 地貌景觀影響
通常情況下,開采礦山會對當地的地貌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土壤漠化加劇、植被減少以及水土流失等。而在出現土壤石漠化的狀況下,再加上人類的不科學的經濟活動會導致植被嚴重受到破壞,土壤自身的生產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2.2 地質災害
一般而言,礦山被不合理的開發就會導致許多地質災害的出現,對于礦區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而在露天礦山的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而當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時,如狂風、暴雨,就會造成山體滑坡。而過度的礦山開發,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山體的內在構造,產生山體傾斜乃至崩塌。此外,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隨意堆放開采過程中剩下的礦渣也會增加山體的負荷重量,而當遭遇暴雨天氣時就很有可能會引發泥石流災害。
2.3地面塌陷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進而導致地面塌陷,而這主要是因為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地下土層會變得非常薄弱,就不能很好地承受在橋梁和道路的重量,而在經過很長時間的使用后,橋梁和道路的內在構造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會很容易導致地面塌陷。而地面塌陷對地表上的堤壩、河流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壞,甚至還會出現人員傷亡情況。
2.4土地可利用資源減少
礦山開采活動的進行,會導致土地被大量占用以及地面塌陷。而土地被占用通常表現在礦山開發現場上產品以及礦渣的隨意堆放,在長期的礦產開發過程中,就會漸漸擴大其影響范圍以及影響程度,開采所產生的有毒物體也會經過土壤的長期滲透,對當地環境以及植物生長帶來極大的威脅。
2.5 大氣、噪音污染
在礦產實際開發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塵土,而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空氣質量;此外,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還需要用到大型機械,因此會帶來較大噪音,這也會給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帶來惡劣影響。
2.6 水質污染
礦山開發也會給當地的地下水源造成間接或直接的水質污染。在礦山開采過程當中,開采的殘渣以及污水會漸漸滲透到地下,此時地下水源就很有可能會受到污染。而礦山的不科學開采更是對引用水井、含水層帶來極大影響。
3、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措施。
3.1建立新機制,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管理體制
推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關鍵在于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管理機制。而一個健全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管理機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3.1.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所謂“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就是從礦山開發利用規劃時著手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和保護,避免礦山環境受到破壞的基礎就是在礦山資源的規劃階段。礦山地質環境已經遭到破壞,且破壞情況較為嚴重,那么在制定恢復治理的目標以及措施時就要依據實際的破壞情況,慢慢改善已經破壞的地質環境,逐漸實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最終目標。
3.1.2建立健全的礦山地質環境準入體制
避免礦山地質環境受到破壞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的礦山地質環境準入體制。有些地區的環境保護有關法規上面明確規定:擴建、改建以及新建礦山時不僅需要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還需要對地質災害危險度以及地質影響進行評估;此外,還需要對新建礦山設置嚴格的環境準入體制。
3.1.3針對地質環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對地質環境進行科學監測
若想真正發現每種地質環境影響因素,相關人員就需要對所在礦山的外、內力地質作用、礦山附近區域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出現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調查,之后再依據調查結果提出科學、合理的治理措施。此外,還需要對礦區的地質環境進行科學地監測,構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從而全面地掌握礦區內出現的地質災害以及其出現規律,使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能更有效地展開。
3.2加強環境保護教育與宣傳,培育環境保護意識。
在實際開發礦東漢過程中,“低治理、輕保護、重開發”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并由此而引發很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給人民乃至國家財產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針對這些狀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當大面積地開展相關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活動,增強廣大人民的保護環境意識,使其真正意識到恢復自然環境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此外,還要充分地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喚起廣大公眾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以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讓更多的礦山負責人開始重視礦區的地質環境,將礦山綠化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真正做到實處,比便確保礦區環境保護和礦業生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3.3恢復治理與保護監督并行,有效保護礦區環境
我們除了要對礦區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之外,還要對礦區地質環境進行監督和保護,促使礦業能得到可持續地開采,且還不會危害到當地的生態環境。首先,要采取有效的監測措施,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功能,避免滑坡、邊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出現;其次,要科學的處理采礦產生的廢渣廢石,選擇好適當的堆放位置,使其不會危害到當地的含水層以及造成地質災害;在此,還要保護當地的植被,強化植樹綠化工程,避免由于惡劣環境帶來的地質災害對當地人們造成危害;最后,還要全面建立并逐漸地完善礦山環境的監測系統,如建立地面變形觀測體系、塌陷區等,完善礦區地質災害監管體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非常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觀點,是一項益于人民和國家的項目,因此,我們必須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注重保護礦區環境,減少由于礦產資源開采而帶來的災害,避免由于開采方式不當而對礦區人民帶類的各種傷害,并利用有效治理措施,預防泥石流、坍塌、滑坡等人為災害的出現,進而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合理、科學的恢復治理,把礦區逐漸變成生態環境優良、有益于礦區人民生存棲息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林文紅.試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J].科技創業家,2012(18)
[2]宋東蛟,王帥.淺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