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智造型”染整特色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項目名稱:自主實踐與梯度訓練結合培養染整“智造型”特色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完成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旭榮針織印染有限公司、常州東方諾亞印染有限公司
完成人員:岳仕芳、夏冬、曹紅梅、蔡蘇英、田恬、吳燕萍、於琴、張國成、佘文吾
該成果依托江蘇省紡織品創新實訓基地和常州市新型紡織材料重點實驗室項目搭建了創新訓練平臺及基于網絡的補充教學互動平臺,構建了高職染整專業創新訓練模式,有效訓練了學生的“智造型”能力;通過融合行業企業資源,共建“校企融合課堂”,創新了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機制。
針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按部就班參與實踐的等待學習狀態,印染行業轉型升級對“智造型”特色人才的需求,以及建設“校企融合課堂”、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該成果以典型工作任務作為教學載體,創新設計“梯度訓練任務”,以“任務趨動”貫穿教學全過程,創新考評體系,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通過搭建開放式“創新訓練平臺”,打造高職染整“智造型”特色人才;通過構建校企融合辦學新機制,培養學校中的“職業人”,形成了設計“梯度訓練”任務→搭建“創新訓練平臺”→開辟“網絡教學渠道”→實施“校企融合課堂”的“智造型”特色人才多元融合培養模式。
該成果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不但使培養的學生滿足了長三角地區印染行業逐步從“世界加工廠”轉變為“世界創造基地”所需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且對其他地區和相關院校的教學實踐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
(1)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方式,技術與技能融合,學生崗位勝任能力強。全新的梯度訓練模式、創新訓練平臺、創新教學評價方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技術技能、自主實踐和創新能力,培育了職業精神。
(2)實現了“課證融通、課賽結合”的職業人才培養目標。近5年學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賽,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獎項共計30余項。參賽的歷屆全國高職高專染整技能大賽共取得一等獎5人次,二等獎11人次,榮獲組織獎3次,團隊一等獎3次。
(3)創新訓練獲得豐碩成果。5年來學生獲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完成了6項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完成12項江蘇省紡織品創新實訓基地項目;獲省級大學生優秀畢業論文8篇,優秀畢業設計團隊3個,在江蘇省紡織工程學會學術論文交流評比中,學生論文有11篇獲得二等獎,創新能力提高顯著。
(4)染整教學團隊軟實力明顯提升。創新設計的梯度任務,以“任務趨動”式教學開展,以“雙師”團隊協作教學,實現教學相長,提升了教師團隊整體素質。目前教學團隊中共有教授3名,省青藍工程骨干3人,3位老師獲得博士學位提升,獲得全國染整專業學生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13人次,近5年在教科研雜志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62篇,SCI檢索論文6篇。
(5)示范引領作用明顯。開放性創新訓練平臺、精品課程、系列高職特色“項目化”教材等專業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吸引了廣東、山東及江蘇鹽城等多家同類院校到校參觀學習;染色打樣職業技能鑒定的評價方案被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染整專業學生技能大賽采用為技能水平衡量的評判規則;為行業企業開展多項技術咨詢與培訓服務和產品檢測分析服務,推動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共贏。
染整技術專業高職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教學改革
項目名稱:高職院校深度開展生產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常州紡院染整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為例
完成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完成人員:田恬、劉建平、袁霞、高介平、臧健、袁紅萍
該成果基于多個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為例,以“企業課堂”為載體,產教學研一體,創新師徒帶教生產實踐教學形式,進行了高職院校深度開展生產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1)學校牽頭,多方聯合,組建教育教學聯盟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常州大學、江蘇利步瑞服裝有限公司、常州旭榮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等簽約組成紡織染整職業教育教學聯盟,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合作各方堅持互惠互利,互助共贏的原則,走出了一條適合各自具體情況并有利于長遠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由學校法人代表和企業法人代表簽訂校企產學研合作協議,以雙方資源為聯結紐帶,根據協議分工協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開展教學、科研、生產和相關服務活動。
(2)校企合作,“企業課堂”踐行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將實踐教學遷移至生產車間一線,實施“企業課堂”生產實踐教學,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構建了的“1+0.5+1+0.5”的“校→企→校→企”交替遞進式的工學交替四階段課程體系,較好地解決了高職院校生產實踐教學的瓶頸,強化了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3)師徒帶教,專兼職教師合作教學、共同管理、多方評價。與企業合作開發的“企業課堂”課程《染整工藝實訓》275學時,教學采取師徒帶教形式,學生采取定崗、頂崗、輪崗的形式進行崗位職業技術技能的學習,崗位師傅為第一指導教師,開展師徒制學習;企業技術人員巡回指導,學校教師定點企業,配合企業進行教學、管理和考評,實現教學相長。
(4)多方合作,構建“企業課堂”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企業課題”教學,涉及因素遠比校內教學多而且復雜,為了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建立了全方位多途徑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企業人力資源部、后勤部、生產部、保衛部和學校系部、學工處等組成教學管理團隊;由企業崗位師傅、技術員、工程師、營銷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組成教學團隊;由企業人力資源部、后勤部、生產部、保衛部和學生指導教師、教學督導以及系部、教研室對生產實踐教學進行監督和反饋,并進行研討、改進、提高。
以“企業課堂”為載體的校企合作,不但使企業通過生產技術聯合攻關,解決了生產技術難題,提高了產品質量,還使學校創新了生產實踐教學模式,使專業教學對接生產實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化,使教師制度性地到企業定點指導和進行生產實踐,與企業合作技術攻關,提高了專業教師生產實踐能力、專業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務能力;產學研結合,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該成果在染整技術專業2010級正式開始實施,經過多輪實踐,取得了明顯效果。
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增強;職業技能提高,雙證書獲得率100%,并有80%獲得高級工職業資格。大部分學生在“企業課堂”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了就業方向,專業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顯著提高。在“企業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執行企業規章制度,實行教學考核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使教學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時作為生產實踐經歷,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明顯優勢,為用人單位所青睞,提高了學生就業質量。專業教師通過將校企合作項目內容轉化成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項目,既幫助企業解決了生產技術問題,又培養了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合作攻關,促進產教研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教師利用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幫助企業研發新產品,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等,多名教師被企業聘為技術顧問等。專業教師劉建平與企業合作申報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支持項目,實現了該校國家級科研項目零的突破;專業教師與多家企業合作攻克關鍵技術難關,5年間獲得受權發明專利2項,轉化發明專利4項,申請并獲受理的發明專利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