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峰 李博仲 俞凱
?
當代中國環境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程俊峰 李博仲 俞凱
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沖擊。為了能夠對各種外部因素為大學生就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從多方出發認清大學生就業難的外部環境,并思考相對應的措施,不斷地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進行改善。
在新時期,面對受到國外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受到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就業市場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而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果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順應經濟發展趨勢,改善大學生就業環境,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唯GDP論”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大學生就業日趨困難。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奉行著“唯GDP論”的經濟增長方式,從一般的經濟學原理來看高增長必然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是在我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卻并沒有帶來良好的就業形勢。特別是我國的產業部門在近年來有著用資本替代勞動的傾向,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并不利于我國經濟長期的健康發展。同時勞動力市場可以吸納的就業敢為也受到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低的制約。這些都使得大學生就業日趨困難。
供需差距導致大學生就業難愈演愈烈。智聯招聘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國家事業單位的應屆畢業生需求量制約民營企業的1/5,但是敢為競爭數卻要遠高于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占招聘高校畢業生企業總數的46%,但是國有與集體企事業單位與國家機關卻只有總數的22.3%。特別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對于“皇糧”的熱衷程度一直都高居不下,國企、公務員以及外企是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導致了就業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近年來大中型國企開始裁員,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少。但是中小企業、私企以及服務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大卻招不到想要的人才。這種供需上的差距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愈演愈烈。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對大學生就業帶來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就業環境來看,在收入待遇、生活環境等多個方面也存在有巨大差距,這就導致了勞動力資源出現不均衡的狀態。中西部與農村欠發達地區急需人才,有較多崗位,東部地區卻人才聚集、人力資源供給過剩,導致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失業。
做到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并行發展,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從我國當前的形勢來看,不能夠繼續讓“唯GDP至上”的思想作為主導,要讓各地區與各部門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要打造出暢通的就業信息交流共享平臺,不斷開拓新的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特別是在各項政策的落實過程之中,需要對現代產業的發展與轉變進行充分利用,以此來拉動大學生就業。在制定具體的產業規劃時,需要注重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加強對國有企業的引導與監管,并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多方共同努力拓寬渠道。
加大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雖然在市場經濟之下,需要遵從社會資源配置市場化,但是仍然需要通過合理的財政貨幣政策,通過稅收、利率等多種經濟杠桿來加強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對經濟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盡快的推動一、二、三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產業機構轉型。不斷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大學生創造出技術密集型就業崗位,讓人才的總需求量得以提升,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從當前的大學生就業現狀來看,在很多時候應屆畢業生就業的第一選擇就是“皇糧”,這種就業觀本身就是導致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需要政府、高校、家庭與社會形成合力,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加強與擴大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范圍。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需要同時具備信息交流、業務培訓、咨詢服務以及廣告宣傳等功能,逐步的成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中介機構,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支持。需要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從學生入學開始,高校就應該多與學生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逐步的開展職業規劃,并在大三、大四通過與社會、家庭的溝通加大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力度,幫助學生更好的對用人單位與市場需求進行了解,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
總之,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之下,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將其簡單的歸咎于某一個方面。相反,我們需要從多方綜合考慮,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念,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
(作者單位:陜西省火箭軍工程大學4320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