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歡
(錦州市光伏產業創業服務中心,遼寧錦州121001)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杜歡
(錦州市光伏產業創業服務中心,遼寧錦州121001)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運行結構性問題突出的復雜形勢,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并在“十三五”規劃中多次提出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光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國內市場強勁增長的拉動下,發展態勢逐漸回暖,但是仍然存在產能過剩、技術創新不足、融資難等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光伏產業;分布式光伏發電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環境動蕩產生負面影響。從國內看,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企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急需改革轉型。面對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轉型發展的壓力,黨中央、國務院把調結構、轉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2]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更是多次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以此為指導思想,促進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一)當前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
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發展新能源成為各國重要能源戰略。隨著國內外對能源危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光伏產業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2011年底,受到中國光伏產品大量出口的沖擊,歐美陸續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雙反”,此項措施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了極大的打擊[2]。在“雙反”危機中,我國光伏產業被迫進入洗牌階段,主要市場由國際轉向國內,絕大部分光伏企業虧損,有些中小企業停產甚至破產。面對嚴峻的形勢,國家及時調整政策,先后出臺了多項支持鼓勵光伏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一方面借開發國內電站的機會消耗過剩庫存,另一方面進行產業重組,淘汰一批低產能、低技術水平的上中游加工企業[3]。
(二)光伏產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1.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通俗易懂的公式表達,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而言的[3]。以前提到經濟增長,就是要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現在要換一種新思路、新方法,那就是供給側改革。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4]。
2.為什么要在光伏產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各項政策刺激下,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行情上揚帶來的產能過剩。據統計,我國光伏制造企業總數已超千家,其中組件企業數量約占2/3,2014年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50%[5]。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光伏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隨著光伏電站建設項目的增加,電池、硅片等都呈現出很大程度的快速擴張。這一現象應引起行業警惕,受政策刺激帶來的短期行情上揚,不應該出現非常大幅度的擴產行為,否則行業或將再次面臨產能過剩,而且是中低端的產能過剩。
(2)光伏行業投資項目成本高。受“雙反”影響,我國光伏企業出現虧損甚至倒閉以致無法及時償還金融機構的高額債務。盡管近年來,光伏行業回暖,但仍有許多企業甚至龍頭企業陷入債務違約的困境。受此影響,金融機構對于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持懷疑態度,再加上光伏電站項目普遍建設周期較長,投資回報率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企業通常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即使融資成功,融資成本也非常高,達到8%—10%左右。
除了融資難,我國光伏產業融資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即補貼的發放不合理。目前政策補貼在我國光伏產業融資結構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一方面補貼發放不及時、不到位,另一方面光伏發電量成倍增長,使得需要補貼的項目越來越多,補貼資金的缺口隨之越來越大。
(3)技術研發投入不夠。我國光伏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不夠,關鍵設備一直依賴進口,企業普遍不愿意投入大量資金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或進行產品研發,直接導致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速度緩慢、儲備不足,而且技術路線呈現單一化。除少數有實力的大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外,大多數中小企業仍安于“代工”的現狀,只滿足于生產訂單的完成,不追求企業生存的長遠目標。
(4)光伏產業標準化不完善。目前已經頒布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的國家標準中只有針對戶用光伏系統的標準,沒有針對光伏獨立電站的國家標準;逆變器、蓄電池等重要光伏系統部件的國家標準尚處于待批準、待完善狀態,而如太陽能路燈等下游光伏產品目前仍未出臺國家標準。國內對于太陽能產品的檢測標準普遍低于IEC標準,也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
(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無序投資
為了應對產能過剩問題,應當從源頭上入手,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企業的生產規模。這就需要建立一套產能利用率評估系統,以評估企業是否存在生產過剩問題,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了解企業現狀和市場需求,理智地進入市場,防止過度投資。另外,從政府的角度,要加強光伏產業政策引導,促進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要完善光伏企業兼并重組體制機制,消除兼并重組制度性障礙,優化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審批流程。可以利用信貸、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鼓勵企業進行兼并重組。
(二)擴寬融資渠道,保證補貼發放
首先,盡可能減少企業稅收負擔。國家應盡快出臺光伏電站的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適當減免光伏企業土地使用稅,規范稅收標準。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支持政策,對效率低于一定標準的組件不給補貼或少給補貼,確保高效組件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空間,既使企業得到補貼收益,也從另一角度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其次,加大向媒體和金融機構宣傳關于光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融資產品,扶優扶強;互聯網的融入以及眾籌的逐漸認可也給了光伏企業全新的融資渠道。
再次,考慮適當上調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縮小可再生能源基金缺口,進一步緩解補貼拖欠的問題。也可考慮以“征收資源稅”的形式,通過資源稅改革令光伏產業受益。另外,簡化審批手續,減少申報流程,將補貼發放權利下放,直接由地方財政撥付,以此加快企業補貼發放速度。
(三)支持技術創新,完善行業標準
技術創新除了傳統形式上的政府支持、高校及研究機構協作之外,光伏企業應該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借《中國制造2025》的東風,依靠“互聯網+”這一新興工具,走向智能化升級換代的發展道路。例如,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能力提高光伏發電站的轉換率,減少人工看護的成本投入,確保其高效長期運行;也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搬運”和“整理”,為投資者提供數據依據,降低金融風險。另外,2015年工信部出臺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對現有及新建項目設置了技術門檻,以此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淘汰落后技術[6]。加快制定目前缺失的行業標準,并對已經過時或者落后的標準進行修訂,提高標準的實用性,保證標準體系的配套性和系統性以及技術指標的先進性。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光伏標準化活動,促進我國光伏產業與國際市場的融合[7]。
[1]王保安.“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J].求是,2015,(10).
[2]林衛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
[3]馮煥強.供給側的問題對經濟結構改革的現實意義[J].中國商論,2016,(5):176.
[4]李煒,黃明明.中央企業應發揮表率作用和引領作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6,(9).
[5]李曉昕.中國光伏產業面臨形勢之分析與思考[J].太陽能,2015,(6):13.
[6]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我國光伏產業2015年上半年發展現狀及趨勢[J].電器工業,2015,(10):31.
[7]王淑敏,徐成華,婁曉琳.光伏產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2,(8):62.
【責任編輯 興 華】
F49
A
1673-291X(2016)23-0025-02
2016-08-08
杜歡(1982-),女,遼寧錦州人,經濟師,從事光伏發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