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堂,張靖軒
(1.河北地質大學,石家莊050031;2.河北中科恒運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050000)
河北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研究
張書堂1,張靖軒2
(1.河北地質大學,石家莊050031;2.河北中科恒運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050000)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在教育、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方面仍然存在“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城鄉差別服務。為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河北省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必須重視和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基本公共服務是一個社會中人們生存和發展必需的基本條件,也就是滿足人的最低的、無差別需要(生理和安全)的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具有普適性,人人享用,所以必須由政府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五個方面。公平、大致均等地享受這些基本公共服務,是每個公民更有尊嚴生活的保障。
所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在城鄉間達到均衡,也即最終使得城鄉全體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和結果大體相等。
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一般來說,政府是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是社會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同時更是整個社會公共服務的規劃者和管理者。
河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實現惠及全省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設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實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一項重大任務。
1958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標志著我國戶口遷移制度的基本形成。該制度嚴格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從而在事實上將擁有城鄉不同戶籍的居民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身份。公民的人事關系、勞動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權益同戶口性質掛鉤,導致城鄉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的享用方面出現了嚴重的不均等現象。時至今日,這一制度仍然在發揮作用。
(一)基礎設施方面
受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城鄉間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中的基本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政府提供,建設資金來自于財政撥款;而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則主要靠集體經濟和農戶自籌資金解決,政府僅是給予一定的補貼。城市里到處是寬敞的馬路、立交橋、高速公路;農村公路卻等級偏低、抗災能力弱、通行能力差,有的鄉村道路破損嚴重、交通狀況惡劣。在水、電、氣以及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方面,城鄉之間的差距還很大。
(二)九年義務教育方面
根據《2009年河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河北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為99.7%,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9.9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45.1%,可以說到2009年普九目標已經實現。之后,全省義務教育都穩定和保持在這一水平。但是,農村義務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村學校的校舍、運動場地、教學器材比較落后。二是農村師資隊伍力量不夠強、教學水平不夠高。三是農村學校、教學點的設置還需要進一步的調研和調整。
(三)醫療衛生服務方面
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突出表現在占總人口70%的農村居民僅享有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城市優先建立了具有先進醫療設備的大型醫院和遍布社區的社區醫院,而農村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則因財政投入不足普遍存在著醫務人員短缺、醫療設施差等問題,還存在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兩種醫療制度,這兩種制度,導致城鄉居民在就醫、看病報銷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社會保障方面
社會保障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福利事業,主要是從居民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弱勢群體救助等方面來維護社會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從本質上講,社會保障是全民化的,不應有農村與城市之分。然而我國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保障被人為地分成了城鎮和農村兩種類型。
目前,河北省城鎮已基本建立了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村只有養老和新農合醫療保險制度,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制度還沒有建立。
世界多數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經驗表明,不失時機地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措施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此縮小城鄉差距,完成經濟社會結構轉變,是帶有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從國內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的實踐和經驗來看,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為此,建議政府部門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2014]25號)精神,統一城鄉戶口登記,統一實施居住證制度,取消城鄉戶籍差別,掃除阻礙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的制度性因素,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改革公共財政體制
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趨向,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把更多的財力向基層轉移、向農村投入。加強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健全公共文體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均衡城鄉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資源重點要向農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四)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醫療衛生機制
一方面,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實現醫療機構和衛生資源在城鄉合理配置,逐步提高農民看病的報銷比例,降低自費比例。認真落實人社部、財政部、衛計委《關于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盡快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實現全省范圍內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深化縣級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基層衛生服務提升工程,提高農村醫療隊伍水平,推進分級診療,解決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學習印度等國的成功經驗,實行城鄉統一的免費醫療制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評估排位,印度居第43位,中國卻排在第188位(聯合國成員國共計192個)。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政府將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入到最需要醫療的窮人身上;而我國公共醫療80%的資金投入到了城市醫院,農民生病一般情況下是不看病,有的農民為了看病籌錢,借遍了親朋好友,負債累累,來到城市,人疲馬乏,往往還得不到很好的醫療服務。
(五)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政策
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要提高農村養老、醫療的籌資水平和給付標準,逐步完善農村養老、醫療和社會救濟制度,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真正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六)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政策
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一是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的就業機會,將農村勞動者按常住地納入城鄉一體的就業規劃,建立跨地區跨城鄉的統一勞動力市場;二是為全體勞動者免費提供就業信息、職業介紹、就業登記;三是為全體勞動者提供勞動關系協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維權等服務;四是大力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在城鎮化建設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2015年4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之間、地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和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就成為各級政府的一種理性選擇。
[1]刁述軍,等.四川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均等化研究[J].商業時代,2013,(16).
[2]顏德如,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探析[J].學習與探索,2014,(2).
[3]趙云旗,等.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16).
【責任編輯 興 華】
F32
A
1673-291X(2016)23-0034-02
2016-08-12
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發展研究課題(2015031244)
張書堂,男,政工師,從事思政、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