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公正,陸云燕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0444)
法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發展歷史分析
岳公正,陸云燕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0444)
法國社會養老保險在“二戰”后發展較快,20世紀80年代后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社會養老基金投資運營也更加規范和有效。養老金是金融市場上活躍的參與者,其投資運營對法國養老保險體系會產生較大且較為明顯的影響。法國養老保險基金在管理、儲備以及資產配置等方面有比較成熟的經驗。
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法國;保值增值
法國社會養老保險最初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的工人互助組織,但相對成熟的養老保險是從19世紀中期起步的[1]。1850—1880年,公共部門養老金制度建立。19世紀50年代法國首先為公務員設立了現收現付體制的養老保險[2]。在這之后,私人企業也開始參考現收現付制,用來保證員工對企業的絕對忠誠。隨著經濟的發展,到了19世紀后期,工業革命導致大量農民喪失了土地,這些農民進城后,到了退休時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沒有了,同時被資本家壓榨得也沒有留存足夠的養老金,所以他們生活困難。為此,法國政府開始為這些退休人員設立養老保險制度。但是這時的養老保險并不是普遍的,只有他們中特別貧困的老年人才能劃入到養老保險體系中,并享受到養老金支付[3]。到了20世紀40年代,法國政府頒布了社會保障法,開始將養老保險的受益對象擴大到全體公民[4]。
1880—1910年,法國行業互助性年金制度形成。這個制度主要是大企業為雇員設立的,包括鐵路、礦業、冶金、捕魚方面的公司。二戰后,養老保險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覆蓋農業、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的養老金制度基本形成。
“二戰”后,法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在養老金收支上實行的是分配制,將企業和在職人員各自需要繳納的保險費征收起來作為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種分配方式是在相關規定下實行的,有利于養老金及時有效的支付給退休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企業所面臨的養老金支付問題。但是,退休職工想拿到全額養老金需要有40年的工作時間(私營部門)或37.5年的工作時間(公營部門)。法國養老基金制度比較復雜,各個行業都有多種體制,除了基礎的體制外還有一定的補助體制[5]。
20世紀70年代,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強制性制度——公務員輔助養老保險制度。這項制度的覆蓋對象主要是國家機關的公務員、教育、公立醫院、廣播電視系統的工作人員以及電力公司和煤氣公司的工作人員、地方民選議員和其他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2004年,共有240萬人參保繳費,不同階層參保人數比例存在著差異。
公務員補充養老保險屬于國家立法實施的強制性保險,參保人員必須按時繳納費用。公務員領取全額補充養老金的條件有四種:第一種是年齡達到65歲;第二種情況是年齡達到60歲,要繳納夠160個季度的費用或喪失勞動能力;第三種是56—60歲退休,但工齡要相當長;第四種情況是沒有到55歲,但已經殘疾。符合這四種情況的都可以領取全額養老金,不符合的則不能領到全額,而要按一定比例扣除[6]。隨著養老保險體制的發展,養老保險的繳費率也在不斷的調整。
高收入階層的實際繳費率與低收入階層的實際繳費率差距較大,法國政府需要進一步調整,逐步縮小低收入階層與高收入階層的繳費率。2005年,養老金全年收入是18.7億歐元,支出是14.5億歐元,收入大于支出,存在盈余4.2億歐元,法國政府需要努力實現收支平衡,使得養老金能夠合理有效的發放到每位受益人手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戰后,農民的養老意識也不斷增強,開始有組織地采取互助形式進行養老。經過不斷的努力,20世紀50年代,法國建立了農民養老保險制度。
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歐洲債務危機加重了法國養老體系面臨的問題[7]。為了緩解這種嚴重的沖擊,對此,法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主要是延長退休年齡,這從1993年、2003年和2010年三次改革中可以看出。
(一)1993年改革和2003年改革
法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覆蓋面廣、保障水平高,是西方福利較高的國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到人口老齡化和保險受益人普遍提前退休的影響,法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沉重的負擔。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困難,1993年和2003年法國分別進行了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改革。
1.1993 年改革
1993年,法國對養老保險體制進行了改革,這次改革主要針對私營部門從業人員。這次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逐步延長領取全額養老金的保費繳納年限;
(2)逐步延長退休前最高收入年限的基數,這對于計算養老金發放的標準相當重要;
(3)改變評估退休前平均工資價值的方式;
(4)在計算養老年金指數時同樣沿用參考物價變化狀況的原則[8]。
在1993年之前,受益人合計繳納保險費的年限達到37.5年就具備了領取全額養老金條件;1993年法國政府對此進行了調整,被保險人累計繳保費年限將在原來37.5年的基礎上每年遞增3個月,這樣到了2003年,領取全額養老金的保費繳納年限變為了40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領取全額養老金的保費繳納年限。
1993年以前,養老金領取是根據其工作生涯中收入最高的10年平均工資額的50%,1993年改革逐步延長退休前最高收入年限的基數,將計算退休前年平均工資額的基數由10年延長至25年,這對于計算養老金發放標準相當重要。
計算受益人退休前收入最高年份年平均工資之前,需要對受益人退休前收入最高年份工資的實際價值進行評估。在1993年之前,評估實際價值以價格因素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影響因素這兩個因素作為衡量標準,但1993年則將物價因素作為衡量評估實際價值的唯一標準。經過調整后,養老金的發放標準將會逐漸下降。
總而言之,1993年的改革不僅提高了受益人享受全額養老金的年限要求,而且降低了養老年金發放標準的衡量指標。這看起來不利于養老保險的實施,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沒有遭到被保險人的強烈反對。這可能是因為民眾在較短的時間內還沒有了解和體驗到1993年改革所帶來的影響。
2.2003 年改革
2003年,法國再次對社會養老保險體制進行了改革。這次改革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逐步延長公務員養老保險繳納保費的期限;對超期的受益人員給予一定獎勵,同時也降低了對提前退休人員的處罰力度;實施一系列旨在降低全額養老金實際價值的技術性措施。
2003年改革使得公務員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納保費年限上升速度加快,從2003年的37.5年上升至2008年的40年。而1993年的改革使得私營部門從業人員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納保費年限從37.5年逐步上升至2003年的40年,通過10年的時間上升到40年。雖然速度不一樣,但是公務員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納保費年限和私營部門從業人員的最終會達到一致。
2003年實施的一系列旨在降低全額養老金實際價值的技術性措施,強度低于1993年只根據物價變化來估計平均工資和退休金價值的改革。
(二)2010年改革
隨著社會養老保險賬戶入不敷出的狀況越來越嚴重,2010年法國決定進行改革以實現養老基金賬戶的收支平衡。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推遲退休年齡和照顧弱勢群體的養老利益。
首先,從2010年起逐步延后退休年齡,每年延后4個月,在6年內完成,從之前的60歲調整為62歲。雖然這個調整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延后退休又勢在必行,因為之前的改革已經將獲得全額養老金的繳納保費年限推遲到了至少是40年。根據社會平均20歲就業的標準,如果60歲就退休,則很難獲得全額養老金。同時,這次改革也推遲了獲得全額養老金的年齡,由之前的65歲推遲到了67歲。
其次,這次改革針對弱勢群體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待遇,如退休婦女、失業者、很早就業的勞動者等等,旨在進一步縮減公共部門和私立部門在養老保險上的差距。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弱勢群體的養老利益,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9]。
2000年,法國根據相關的法律建立了養老儲備基金,最初是老年團結基金的一部分。一年后,法國政府賦予了養老儲備基金獨立的地位并允許其進行資產投資運營。到2012年,法國養老儲備基金的資產已經達到了370億歐元左右。為了保證養老金的足額及時支付,法國政府規定在2020年之前不能從養老儲備基金中提取資產[10]。養老儲備基金的建立及投資運營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有利于法國社會養老保險的穩健運行,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和完善[11]。
2010年改革后,養老儲備基金有所改變。之前法國政府規定在2020年之前不能從養老儲備基金中提取資產,但是改革后基金理事會規定養老儲備基金要從2011年開始每年向社會安全債務基金支付一定的保證金,2020年要一次性支付34億歐元的國民養老金。同時,2010年改革規定,以后每年投入的養老保險資金不再會注入到養老儲備基金中了[12]。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財政收支越來越不平衡,財政赤字不斷增加,養老金缺口也越來越大,到2011年法國養老金缺口總規模達到了140億歐元左右,根據預測,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1世紀20年代,養老金虧空總規模將達到200多億歐元左右,所以必須進行退休改革。2013年,法國政府發布了相關退休改革法案,主要是調高受薪人員的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率,同時也提高企業承擔的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率。
通過學習和借鑒法國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運營策略,我國養老保險可以通過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社保機構以及銀行三者之間分工協作形成一個良好的養老保險基金運行模式。首先,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根據實際的政策和投資比重情況設立一個具體的養老保險金的投資運營賬戶;然后,委托社保機構和銀行進行管理,并使這種委托關系法律化。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機構主要負責養老金的投資運營監管,社保機構主要負責選擇合適和專業的投資管理人進行養老金的投資,銀行則負責管理養老金資產。這種養老保險投資管理模式更能適應我國資本市場狀況,同時,這三者分工協作能夠更好地優化我國養老金配置,進一步降低投資成本和風險,實現養老金收益最大化[13]。
[1]法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OL].中華網論壇,2010.
[2]Jean-FranoisPaillard,Lesouvriers Imposent la retraitea(à)m int resse,356,octobre 2010:94.
[3]Bruno Palier,La e(é)r fome desRetraites,Que sais-je 3e e(é)dition,2010:9.
[4]姜廣策博客.法國養老市場和養老體系報告[R/OL].2014.
[5]郭京花.法國改革養老金制度(綜述)[N].人民日報,2000-03-27.
[6]法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情況[J/OL].中國勞動保障科研網,中國勞動學會,2008.
[7]英國、法國考察報告[R].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2012.
[8]侯立平.世紀之交法國的養老保險體制改革[J].上海保險,2006,(9).
[9]陳天昊.法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中國的啟示[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3,3(28).
[10]http://www.fondsdereserve.fr/en/m issions/role.
[11]FundsDe Reserve Pour LesRetraitesannual report,2012:8.
[12]FundsDe Reserve Pour LesRetraitesannual report,2012:14-18.
[13]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票市場的可行性分析[EB/OL],大象金融網.
【責任編輯 張宇霞】
F840.67
A
1673-291X(2016)23-0081-03
2016-08-1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支付風險調查和養老基金風險新型補償制度研究”(12BGL0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工業化國家國民財富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調節機制和政策體系比較研究”(12&ZD042)(管理類、經濟學類)階段性研究成果
岳公正(1969-),男,山東臨沂人,博士,博士后,教授,從事績效與薪酬管理、人力資源與勞動經濟、企業金融與金融創新研究;陸云燕,上海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