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
(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南京210046)
地方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的探討
金俊
(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南京210046)
高校的財政專項資金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特別是現有的地方高校在得到支持后發展更為明顯,因此,其績效管理也成為財政、教育部門和地方高校本身越來越關注的內容。以績效管理為視角,就目前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混亂、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進行分析,并著重從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績效評價和結果反饋這些環節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完善地方高校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地方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管理
近年來,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學術專家等,都密切關注著績效評價工作。我國的財政部門早已在公共財政支出領域不斷進行探索,或多或少積累著成果經驗。而地方高校專項資金是國家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成為首要的財政績效評價對象。然而,當前地方高校的專項資金績效管理工作開展時間短暫,經驗尚淺,遺留著許多需要填補的漏洞。因此,如何進一步合理利用和評價教育經費,以及如何保證專項資金的投入和產出,達到預期的績效目標,提高地方高校財政資金在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使用效率,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方高校專項資金是由政府撥付給地方高校用于提高辦學質量、特色建設的財政資金,包括學科建設、科研、機制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是以績效目標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最早應用于企業管理中。在20世紀的80年代,我國開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績效這一概念,將公共財政支出同政府努力的目標聯系起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大財政資金的透明化、公開化。據了解,當前我國公共財政支出中的大部分專項資金項目已經被納入預算績效管理的范疇,地方高校財政專項資金就位列其中。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和產業結構優化,地方高校所提供的異于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立足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形成專業型人力資本,緊密耦合著地方的經濟和產業需求結構。鑒于此,政府對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的關注度不斷加大,地方高校專項資金的比重不斷提高,資金投入量和項目數量逐年增加。然而,我國地方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還處在初始階段,績效管理水平較低,管理辦法缺乏系統化、精細化。國內經驗尚淺,需要借鑒國外經驗,不斷進行摸索。
地方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是圍繞著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績效評價和結果反饋的持續循環過程,其存在的問題一一潛在這些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預算編制環節
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存有預算編制工作松散和怠慢的問題,隨意性大,較為草率地對項目調研論證下結論;其編制內容粗鄙,經受不住推敲,缺乏參考價值。前期項目的基礎性工作混亂,自然也會阻撓后期執行進程,往往造成項目實際執行與設想不一致,偏離預期的目標,甚至后期項目突然中止,重新執行,極大地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同時,項目庫建設也較為滯后,缺乏現代信息化水平管理,增加瑣碎的工作、冗長時間和成本,拖延后續項目的推進。
(二)預算執行、監督環節
由于我國地方高校專項資金績效管理處在起步階段,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健全,缺乏有效的預算執行監管,往往表現為跟進項目的缺位、信息反饋不及時、獎懲責任不明確等。加上前期準備工作不足,項目的實施方案是薄弱的,項目完工需要延期。此外,地方高校專項資金使用設有兩重監管制度,一是具體項目的內部監管制度,二是校內的審計制度。前者是貫穿整個項目的始末,對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仍有監管不到位的地方;后者主要涉及到各高校內部的常規財務審計,偏向對其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公允性等的審核,對資金投入的績效審計卻研究不多。
(三)績效評價和結果反饋環節
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都沒有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實行績效評價工作重于形式,沒有切實可行的績效評價指導方針。在當前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如何確立績效目標和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是關鍵所在。績效目標是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導向,衡量最終項目實施后的成果。但事實卻是不少地方高校根本不知道如何申報績效目標,無法提供科學準確評價報告。同時,績效評價指標缺乏量化,績效評價標準有失公允,很難公正地對專項資金在往后發揮的正效應作出評估。結果反饋環節更是形同虛設,往往一個項目執行結束就全然結束了,缺少積累經驗、問題總結,缺失建立長效學習機制的意識,致使頻發問題一直存在,重蹈覆轍,根本無法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一)加強規范預算編制工作
專項資金的預算編制工作是地方高校績效管理的第一步,必須做到:(1)出臺相關制度,嚴格規范專項資金的預算申報程序。(2)建立項目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方便各項目執行單位的合作交流;同時還可以知曉各項目進展狀況,做好下一步的準備工作,且對已經申報的項目可以及時避免造成重復申報的麻煩。(3)推進項目庫的建設,可考慮建設短期、中長期的項目庫,壓縮專項項目申報時的繁雜工作,節約人力和時間,提高效率和加快立項。
(二)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預算執行環節是關鍵環節,應當在項目執行中明確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其中,項目負責人的責任貫穿整個項目全過程,并將其年度考核指標與項目完成后的績效評價結果掛鉤,根據項目執行的好壞會明確地給予一定獎懲,以實現項目績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提高項目執行的效率。另外,應盡快出臺與地方高校相匹配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包括專項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績效評價體系,以及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制度等,使得地方高校合法、合規地進行專項資金績效管理工作,實現專項資金預期的績效目標。
(三)加強預算績效監督,注重內部審計制度
預算績效監督是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的保障,應做到隨時掌控項目運行動態,跟蹤管理和督促檢查。地方高校要加強自身內部審計監督,嚴格約束資金支出方向,把控好資金落實到位,做到獨立核算、專款專用。強化地方高校的專項資金內部審計工作,關鍵是要轉換思路。要在做好常規性財務審計的基礎上,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的績效審計工作,對其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著重分析,通過把握好專項資金的特點和用途,做到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促進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四)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建立結果反饋制度
績效目標的申報是能進行績效評價最基礎性的工作,地方高校必須清楚地掌握如何申報績效目標、如何正確填寫相關的績效目標申報表等。國家財政部出臺的《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財預[2013]53號)對于項目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的共性指標提供指導和參考,各單位要根據具體的績效評價對象的特點,自行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個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地方高校應綜合考慮自身特點,針對不同專項資金制定出不同的個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賦予各類指標不同的權重,并確定績效評價標準,形成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如學科實驗室建設項目、科研創新項目等不同指標體系。且在制動過程中,盡量細化評價指標,指標值應當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提高項目績效目標編制的可操作性。
面對多數地方高校忽視評價結果、散漫對待績效評價工作,應當建立財政專項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和應用制度。通過對項目最終成果進行客觀績效評價,保證將績效評價結果反饋給相關單位及其責任人,使得責任單位及其人員及時認識到自身問題和隱患,改進管理辦法,提高管理水平。此外,還要保證將績效評價結果反饋給社會公眾,接受各方的監督,真正達到預算績效管理的目的。
[1]財政部.關于印發《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的通知(財預[2013]53號)[Z].
[2]龔文華.加強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項目建設及管理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3,(3).
[3]何斌.高校財務專項經費管理探討[J].經濟師,2012,(6).
[4]任瑞璋.關于高校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的思考[J].財會研究,2013,(3).
【責任編輯 柯 黎】
F234.4;G647
A
1673-291X(2016)23-0120-02
2016-09-04
金俊(1992-),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碩士,從事公共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