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鳳
(江蘇省淮安行政學院,江蘇淮安223005)
霧霾治理:經濟與金融對策的視角
——基于污染型經濟結構的分析
梁文鳳
(江蘇省淮安行政學院,江蘇淮安223005)
通過對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我國污染型的經濟結構是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從而提出從經濟與金融對策的視角來治理霧霾,即扭轉政府行為對市場信號的扭曲,引導資源進入低污染行業,通過財稅手段解決市場失靈,以達到解決跨區域霧霾的外部性問題目的,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霧霾;天氣污染型;經濟結構;霧霾治理
近年來,我國的霧霾天氣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根據中國環境保護部的數據,2012年冬,中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中國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灰霾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其中空氣污染較重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根據達沃斯經濟論壇公布的2014環境表現指數(EPI),在調查的178個國家中,瑞士排在第一位,中國排在第118位,遠遠落后于南非(第72位)、俄羅斯(第73位)和巴西(第77位)。
面對霧霾天氣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的情況,我們不得不反思霧霾天氣的形成與經濟結構的深層次關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本文主要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研究我國霧霾天氣的成因,以及如何從經濟與金融對策的視角來進行治理。
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表述。關于霧霾的經濟成本,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和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中估計,環境污染退化成本占當年全國GDP的3.05%。亞開行與清華大學發布的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指出,由于空氣污染,中國每年基于支付意愿的經濟損失估算高達3.8%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照2015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的增長率來估計,僅僅是空氣污染的成本就把一半多的GDP增長率損失掉了。
霧霾與經濟到底有什么關系?最直接的聯系就是我國的霧霾和污染型的經濟結構有關。
首先,污染型的產業結構。這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中,重工業所占比重過高。我國的重工業占比與世界上其他大國比較是最高的,而工業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行業,其每單位產出所導致的空氣污染為服務業的9倍。此外,重工業污染物排放還比較集中。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增長速度,鋼鐵、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產能嚴重過剩,重化工產能快速擴張,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這是導致霧霾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污染型的能源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據主導地位,煤炭與石油等化石能源在加工轉化的過程中排放出大量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尤其是燃煤導致的污染。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例在65%左右,清潔能源13%,這僅僅為發達國家所占比重的1/4—1/3,而每單位的燃煤產生的污染為清潔能源的10倍,因此,這是導致霧霾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再次,污染型的交通運輸結構。這里指的是綠色出行和非綠色出行的比重。綠色出行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出行方式,即節約資源、提高效能、減少污染、有益于健康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車、地鐵等,合作乘車,環保駕車,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等,只要是能減少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屬于綠色出行、低碳出行。我國綠色出行比例較低,以深圳市為例,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僅為19%,而在香港、東京和新加坡,這個比例卻分別是80%、80%和71%。一輛公共汽車在高峰期的運載能力是小汽車的數十倍,但是只占用約3輛小汽車的道路空間,大大減少了人均乘車排污率;而地鐵的耗能和污染更低,但運客量是公交車的7—10倍。
根據上文,霧霾形成的很重要原因是污染型的經濟結構,而它產生的經濟學機制是什么?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行為扭曲市場信號
1.工業用地價格太低。我國工業地價長期以來被行政手段嚴重扭曲、壓低,雖然變動趨勢與其他地價大體一致,但變動幅度相對平緩得多,僅僅是商業用地價格的1/8,而這個比例是其他國家的1/3—1/2,非常低廉。工業用地的低價自然激勵工業的過度發展。
2.服務業稅負過高。根據北京大學平新喬教授在《中國財政經濟理論前沿(6)》中的研究,目前我國越是發達地區,服務業的稅負高于制造業稅負的問題便越突出,尤其部分服務行業成了稅負最高的行業。此外,服務業越是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其稅負便越會超過制造業的稅負。經濟要發展,產業要升級,服務業必須要盡快實現現代化。但是過高的服務業稅負擋住了這條升級之路,因為稅負太高,各類資源能源就不愿流向低污染的服務業,而過多留在高污染的工業行業。
(二)市場失靈
本質上,在大陸區域競爭的發展模式下,霧霾具有很大的負外部性環境問題,它有很強的跨區域的外部性,可以漂流到兩三百里以外的地區。根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發布的研究結果,北京市大氣污染來源中有1/4來自外來傳輸污染源。為什么污染會繼續并過度排放,是由于霧霾產生的負外部性很大程度上由區域外居民承受,本地污染者又不充分考慮甚至忽視這種跨區域的外部性而導致的。
(三)企業和消費者缺乏社會責任感
傳統微觀經濟學中,企業的目標即利潤最大化,消費者的目標即效用最大化。但是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隨著經濟發展,企業和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是可以逐步培育的,他們正逐步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也即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可以將社會責任考慮在內,消費者也可以多花費一部分成本來消費綠色產品,這種行為就類似政府為綠色產業提供了補貼,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從而達到降低霧霾的目的。
根據上文的分析,要想治理好霧霾,關鍵在于建立怎樣的體制機制來解決政府行為對市場的扭曲、市場失靈以及企業和消費者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問題。本部分將從經濟與金融對策方面提供建議。
(一)扭轉政府行為對市場信號的扭曲
1.完善工業用地的價格形成機制。根據地價理論和土地市場發育的要求,在完善工業用地的價格形成機制方面,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合理確定工業土地價格的構成要素,二是進一步明確工業土地價格的形成方式。在工業土地價格的構成方面,主要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成本費用、級差地價、土地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以及對土地未來升值的預期。總之,價格反映級差、稀缺、供求、預期的原則,要堅持成本體現補償。要推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就要合理制定工業用地出讓價格的最低控制標準。要真正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形成透明的定價機制,使工業土地價格形成方式堅持市場化配置。
2.糾正行業間的稅負扭曲。主要是指一些服務行業稅負過高的問題,在營改增中應該得到糾正。“營改增”是結構性減稅,對于某些服務業可能降低稅負,但是對于高端服務業而言,以人工成本占重要比例的智力密集型服務業,“營改增”可能會增加稅負。因此,在設計稅率過程中要考慮推動經濟向綠色轉型的要求,讓服務業的稅負真正下降,從而引導資源流出高污染的制造業,進入低污染的服務業。
(二)通過財稅手段解決市場失靈
1.完善排污費的征收標準,開征碳稅。對主要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調整的同時,適當調整其他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鼓勵某些地區按照高于規定標準調整排污費征收,如污染重點防治區域及經濟發達地區,從而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來促進環境保護和減排治污。通過實行差別收費政策來建立約束激勵機制。企業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的,按照規定的征收標準加倍征收排污費;相反的要減半。自2014年12月1日煤炭資源稅費改革后,目前已有25個省明確了資源稅稅率;改革后,大部分收費合并到資源稅。但經財科所研究發現,改革力度并不大,仍需進一步加大稅種改革力度,有必要推動環境保護稅、碳稅等出臺。
2.改革軌道交通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靠土地財政,二靠政府融資平臺,以后會越來越困難,需要新的機制代替,從而支持如地鐵這樣的清潔交通項目的快速發展。如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交通建設是走中間道路,介于完全市場化和全靠政府財政之間。一方面,允許市場資本進入,按市場的規律運作;另一方面,政府也給予一定的政策,如允許投資者在所投資的地鐵沿線站點進行房地產開發經營。此外,鼓勵用企業債、公司債的形式對清潔交通項目進行融資。
3.建立PM2.5減排區域間補貼機制。例如,利用低成本的脫硫脫硝的治霾工作在北京市已經基本做到位了,而采取高成本的其他減排方式,如對電動車進行補貼,要達到同樣的效果,與在河北省脫硫脫硝相比較,需要高幾十倍的成本。這就要求設計一個區域間的補償機制,解決前文提到的跨區域霧霾外部性的問題。
(三)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的,而綠色金融體系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以下三種機制,使社會資金在綠色金融體系引導下進入綠色行業,從而抑制一些污染性項目的投資。一是從投資成本上,可以降低成本或者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難度;二對污染性項目,要提高其融資成本或者提升融資難度;三是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得企業在相同回報率的項目中更傾向綠色項目,讓消費者更喜歡綠色產品。
[1]馬駿,李治國.PM 2.5減排的經濟政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2]馬麗梅,張曉.中國霧霾污染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4,(4).
[3]茹少峰,雷振宇.我國城市霧霾天氣治理中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朱達.能源-環境的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5]周茜,胡慧源.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困[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
【責任編輯 張宇霞】
F062.2
A
1673-291X(2016)23-0126-02
2016-08-30
梁文鳳(1983-),女,山西五臺人,講師,從事西方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