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如皋市技工學校位于具有“教育之鄉”美譽的江蘇省如皋市,該市具有江蘇省一流的國家級重點職中,江蘇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和江蘇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兩所。以前每逢招生之際便是如皋市技工學校“磨難”之日,為擺脫夾縫中生存的被動局面,學校依托隸屬于如皋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特有優勢,自2012年起,采用錯位發展辦學模式,努力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企業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建筑工程管理及技術人員培訓、機關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并協助省、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進行初、中、高、技師、高級技師職業技能鑒定,年培訓、鑒定各類技能人才20000多人。自2014年起,學校積極探索企業新型學徒制學歷教育新模式,經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在江蘇省率先開設在職職工彈性學制學歷班,兩年共招收中、高技學員1200多名,走出了一條深化技工教育供給側改革,盤活現有勞動力存量的技能人才培養之路。
在開展彈性學制學歷教育過程中,我校始終圍繞“一個重點”,化解“五個難題”,實現“四個突破”,確保了在職職工彈性學制學歷教育順利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圍繞“一個重點”
“學以致用”是彈性學制學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開展的關鍵,追求的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圍繞這一重點,學校深入進行調查摸底,及時了解用工單位對人員素質的需求,并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和用工結構情況制訂出符合企業實際的招生計劃,并以企業工種為單位組建班級。在實施過程中,該校先試點、再推廣,步步深入、穩妥推進,他們先是在服裝、建筑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化工、焊接等對技術要求較高的企業中進行試點,繼而向汽車、機械設備、電氣自動化等高新企業、上市公司滲透、推廣,得到了相關企業和職工的充分認可,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化解“五個難題”
一是人員結構雜,招生管理難。職工群體由于年齡、經歷、個人修養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這一問題上注定成為松散型組織,為提高管理成效,該校聘請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或相關企業負責人擔任班主任,這給組織招生、教學、管理等帶來了諸多便利。
二是學員基礎差,教學設計難。有的學員僅有小學、初中學歷,而且年久失“修”,不想學。學校采用多途徑獲分模式幫助學員獲得相應的學分,如“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等,這些在如皋市技工學校已成為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學校要求參與教學的人員都要使出渾身解數,讓每一位參加學習的人都深切體驗到學習不再是“高大上”的事,他們可以通過操作能力的提升來獲取學分,也可用一些小的技術革新或發明創造來獲取學分。
三是教學條件差,組織實施難。送教上門是讓不少企業和職工感動的事,但沒有標準教室,沒有現代化的實訓設施也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好在這些在職職工都是成年人,因而他們有著比一般學生更明確的目的性,食堂、宿舍甚至是露天廣場都是學習場所。實踐證明,只要學習目標明確,環境惡劣就不會成為不好好學習的理由。
四是個性需求多,課程設置難。學校安排專人跟各企業一線工人代表和技術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研制教學計劃。除充分利用學校專業、實訓教師進行教學外,學校還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能手來現身說法,進行授課演練,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工藝的個性需求。
五是工學交替多,時間安排難。企業生產任務緊時,一般不同意工人放下手中的活來參加學習,企業沒有生產任務時,工人不愿意用專門的時間來搞學習。我校老師采用“擠”的方式,利用工余、雨天或晚上安排課時,30分鐘甚至15分鐘是一堂課,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是一堂課,將“彈性”兩個字進行充分演繹。
三、實現“四個突破”
一是辦學理念的突破,學校沒有圍墻,學習沒有止境,繼續教育永遠在路上,技能人才培養對象不再有學齡的限制;二是育人主體的突破,在職職工彈性學制學歷教育是校企共育的新型學徒制模式之一,此背景下的企業不再只是技能人才的需求者,而是技工教育的參與者與受益者,學以致用,用是促學,企業向學校提供的是職工中的半成品,收獲的卻是技能人才的上品與精品;三是教學模式的突破,黑板、粉筆已經不再是課堂的必需品,也許你平時洗臉的水盆也可能成為教具,教師也不一定非得科班出身,能者為師方為教育之本源;四是招生對象的突破,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都是技能人才的培養對象,都是技工院校潛在的生源。
(作者單位:如皋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