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數碼電子產品更新速度的加快,移動電話作為現代社會人與人溝通不可或缺的一種電子產品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中,走進了職校甚至小學的校園,這使得學生使用手機現象十分普遍。但是,隨著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逐年泛濫,加之學生使用手機的隨意性,老師上課與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已經形成明顯矛盾。本文提出,本著化解矛盾解決沖突,在生源狀況不可能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樹立正確的校風學風,走進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幫助學生轉變對學習、對自己、對未來的看法,是改變職校學生學習現狀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職校生 手機 上課 化解矛盾
由于職校的教育特點,學生采取寄宿制。學生為了方便與家長聯系,及同學之間追求時尚、相互攀比的心理,學生都購買了手機。經過觀察,現在學生的手機使用率基本為100%,而且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更新,現在的手機越來越智能化,不僅能打電話,還能發微信、拍照、看電影、玩游戲。手機進入課堂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在上課時迫于老師的壓力,玩手機的學生相對較少,但到了晚自習的時候,當班主任老師不在教室時,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較為普遍。這使得職校教與學之間環境惡化,絕非危言聳聽。
就一所學校而言,其教育環境是由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共同組成的。通過觀察,現在很多職校這三方面的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的不在少數。晚自習課上許多學生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上網看電影玩游戲等等。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許多教師感到十分無奈。而教學秩序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讓教師感到身負的責任重大,學生受到管理后感到失去自由,十分委屈。
不能簡單地把問題歸結為生源質量下降。不可否認的是,職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初中生,并且大部分是中考后落選的,這部分學生由于年紀小、家庭溺愛、學習習慣等因素造成學生自理能力較差。因此,在生源狀況不可能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教師要使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走進學生心靈,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態度,體現老師的愛心,把這種愛心在職校教育過程中具體化。不走進學生的心靈,不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一點在職教領域更加重要。筆者認為手機對于學生來說危害巨大,首先是影響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學習成績的下降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其次是不良信息和手機本身的電磁輻射對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學生身心造成傷害。對此如何能夠使學生減少使用手機,特別是上課時不玩手機,筆者有如下觀點。
一、建立家校聯系機制從源頭上杜絕學生上課使用手機
職校生采用寄宿制學習方式,通過班主任老師與家長面對面地溝通,闡述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危害,讓他們放棄給孩子配置手機的想法,如有事情要找孩子可以通過班主任來取得聯系;或老師與家長建立同盟,學生到校后手機上交班主任代為保管,如有急事需要電話聯系可以隨時找班主任要來使用,使用完后再交給老師。
二、制定關于手機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一,定時定點給手機充電,學生宿舍內取消電源接口,在宿舍宿管員辦公室設立集中充電區,建立由專人管理的手機充電制度。
第二,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牽頭的手機統一管理體制。班委干部每周或每天統一收齊上交手機,然后集中保管。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向專業課學習和課余文體活動方面發展,使學生逐漸失去玩手機的興趣。
第三,通過新聞和各種媒體材料向學生宣傳手機上網對學習的影響,特別是手機輻射對身體的傷害,使他們深刻地意識到,手機并不是他們離不開的左右手。加上嚴格的手機管理制度,幫助學生漸漸地遠離手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教師的榜樣作用
學校的各級領導和老師應當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老師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不在學校內的公共場合使用手機,特別是教學區域,上課時不帶手機或把手機靜音,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細節決定成敗,對于學生的教育在于細節,所以教師正確使用手機能起到好的引領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
四、問題學生的教育
當遇到個別學生上課玩手機時,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處理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學生大多心理較為成熟且比較老練,有一定的反偵查能力。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意志力相對薄弱,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如強行沒收手機或當場嚴厲批評學生,會造成學生強烈的反抗或形成十分尷尬的僵持局面。如教師采用當時讓學生把手機收起來,課后找其談話的方式,與學生講明學校的制度和課堂紀律的重要性,相信大多數學生會接受老師的批評而且以后重復犯錯的概率就會下降。
總之,針對社會發展大環境,如何正確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對社會有貢獻的技術人才,是職校老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作者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