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通過高超的課堂語言藝術展示才華與風度的舞臺,也是技工院校學生提升實用語文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提出,語文教師應改革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突出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特點,課內外相結合,切實激活語文課堂。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語文課堂 激活 方法
技工院校的語文課程,一方面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延續,另一方面又是直接服務于技工院校學生通用職業素質養成的基礎課程。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既有傳統語文教學的任務,即致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運用語文工具進行思想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從技工院校的職業屬性出發,強調語文課程在技校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生活以及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奠基作用,即技工院校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指導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拓展思維空間、增強探究意識。同時,重視教材文本內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導向作用,使他們不斷提高未來就業及職業生涯發展所需的人文素養。但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當前技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使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受到極大影響。
一、導致技工院校語文課堂僵化的原因
1.教學模式滯后
傳統的語文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片面強調了語文課程的“說教”作用,忽視了只有將實用語文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科學組合才能反映語文能力結構的固有形態,才能真正作用于技工院校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2.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日常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熱衷于自己講,認為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太“活”了,會難以控制,而影響教學進度。這就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在課堂上忙于抄記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程慢慢地從喜歡、向往發展到厭學、逃課。
3.師資力量不足
技工院校在課程建設中,往往將專業課程擺在重要的地位,而將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置于輔助地位,語文教學資源及教師收入、津貼均屬于弱勢群體,許多年輕的語文教師要么轉行教其他專業課程或進入管理崗位,要么參加中小學教師招聘,一走了之。因此,不少技工院校的語文專業教師隊伍已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而這種狀況又進一步加劇了師資人才的流失。
二、激活技工院校語文課堂的方法和途徑
1.突破閱讀瓶頸,提高語文素質
閱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而當前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卻忽視了閱讀的培養,造成學生閱讀數量少、閱讀速度慢、閱讀效果差。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學生認為讀技校就是學技術,對待閱讀學習缺少正確的態度;二是即便有些學生熱愛閱讀,卻缺乏教師系統的、科學的指導訓練。為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通過對曹禺、老舍的戲劇,魯迅、茅盾的小說,郭沫若的詩歌,還有郁達夫、徐志摩、林語堂等人的小品文等名篇的欣賞,使學生體會作品的美妙意境,從而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其次,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教材中的課文出發,自由選定感興趣的話題,在課后合作討論、查閱資料,對所選話題進行探究,最后選出優秀的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這樣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啟迪了思維,又培養了學習興趣、鍛煉了能力。
2.實施創新教學
首先是教材創新,即對教材進行創造性處理,會產生明顯的創新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針對技校學制短、語文課時數少的特點,從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整體要求出發,敢于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做出取舍,通過若干層面的教學,完成整體教學任務。其次是教法創新。課堂設計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法訓練,加強能力遷移。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技校學生學好語文,掌握實用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語文活動能力的關鍵。要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語文教師要“導之有方”。同時,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兩者結合才能使學生在思維活動及學習活動中從依賴教師走向獨立。
總之,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必須在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面向全體學生大膽改革,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