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衡陽技師學院 421001
?
培養學生《電工學》課程的學習自主性
王 婷 衡陽技師學院 421001
【文章摘要】
在《電工學》課程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創新空間,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等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
【關鍵詞】
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創新
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具有自覺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圍繞著怎樣學習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它真正體現了我校的教學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故我個人認為,技校的教學應嘗試著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下面是筆者在《電工學》課程的教學中,嘗試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些實例及體會。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采用的是“灌”、“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去接受現有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學習興趣可言,因而也就別談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的培養。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獲得真理”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萬用表的使用》這一課題時,我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的方式歸納出萬用表的使用步驟(要分類討論,如測電阻的阻值和測量電量的大小)。課后布置這樣一個課題:如何測量(或算出)一個正在工作的發光二極管的工作電流?要求:①明確需要用到萬用表的哪個擋位?②如何讀出這些數據?③實際用萬用表測量與你所計算的理論數據是否相符?為什么?④如何盡可能地減小測量誤差?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先讓學生初步明確學習的方向和內容,為后面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自覺的學習作好準備。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同學們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克服困難,學習起來更有動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每次在分完組以后,我都會提醒大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同時在進行著小組之間的競爭。當然,我還會“誘惑”他們,獲勝的組會得到怎樣的獎勵;而輸了的組又要接受怎樣的懲罰。為了能獲勝,同學們都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當學生在進行了準備、制定計劃、討論、查閱資料、實施、教師指導等步驟以后,進行分組總結時,幾乎每一組的總結報告都能合格。
電工學是基于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很多概念、規律都與實驗有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若能正確、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或給學生演示實驗,不僅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化解難點、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規律等。
比如在學習楞次定律時,由于該定律在本章中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內容,學生不容易理解定律的含義,特別是不容易理解定律中“阻礙”這兩字的含義,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應用定律去解決問題。基于這些原因,我在教學過程中演示了一些實驗,通過學生的探索、討論,逐步弄清楚以下一些問題:①磁鐵插入(或拔出)的快慢與檢流計指針偏轉角度之間的關系;②由磁鐵改鐵棒,看檢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③磁鐵在線圈中停止不動與檢流計指針偏轉情況之間的關系等。當然,實驗中還應時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所產生的實驗現象,并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加以判斷感應電流與磁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最終讓學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體含義。
有時,在第一次的實驗演示過程中,有的同學對某些細節看得不是很清楚,或是沒有完全理解,我就多次進行演示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講解。當然,也有設置專門的實驗課。比如在講到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等重要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加深記憶,我都會安排學生們自己動手做實驗。
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并且長期堅持下去,則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觀察能力、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地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就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舊的評價體系是通過考試來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即考試分數高,被稱為好學生,否則就是差生。而我力圖克服傳統教育評價存在的弊端,把評價看作是促進師生交流,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手段,使評價完全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
而平時在課堂上,要每一組同學記錄下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操作步驟、與人合作和交流的過程等。當課題結束之后,學生進行自評時,學生自己就可以通過這些紀錄,實事求是地進行自評,對在學習過程中突現的“靈感”,也可以提出來與同學和老師進行進一步探討,以培養和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
許多教育工作者常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學不是教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如何學的問題。自主性學習正是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獲取知識、傳遞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的同時,也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6).
[2]文濤.論有效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
[3]李華.探究式科學教學的本質特征及問題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3,(4).
[4]羅星凱,李萍昌.探究性學習:含義、特征和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
[5]徐學福.科學探究與探究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12).
[5]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0,4:12 -16
[6]Zimmerman,B.J.& Schunk,D. 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NewYork:Spring Verlag, 1989.
[7]薛貴、董奇、周龍飛等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1: 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