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舒 電子與電氣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 430000
?
本科專業電子技術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司馬舒 電子與電氣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 430000
【文章摘要】
電子技術理論課是電氣自動化專業以及其他電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傳承式教學,即不利于學生對電子技術理論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本文針對本科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和電子技術理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電子技術理論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電子技術;理論課;項目式教學
電子技術理論課是電氣自動化專業以及其他電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水平,對專業培養目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由于課程難、教學方式脫離實際、阻礙創新等原因,學生對電子技術理論知識的掌握較少,實踐應用也存在不足。如何提高電子技術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是本科電子類專業課程設計的難點,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1學生電子技術理論知識掌握少
一方面,電子技術理論課是本科電子專業以及其他電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各類高校電子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差異不大,但由于電子技術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抽象難懂,好多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甚至對理論學習產生了畏懼和厭煩,課堂教學效益低下,傳統電子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收獲甚微。另一方面,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專業課程系統中部分課程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或者存在重合,這可能由于不同任課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同,鮮少去兼顧與其他科目知識的銜接,這便可能造成重復教學或知識盲區,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1.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理論聯系實際”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但長期以來,這一原則卻沒有真正得到實施。我國本科教育中,技能等級考核實訓、畢業實習、課程內實驗等構成了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但這種模式往往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與理論課程相脫節,導致操作訓練不能連續,學生難以掌握電子技術操作技能,實踐教學效益較差。
1.3難以實現創新
對于傳統以課程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缺乏參與性,老師直接將知識和結果根據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方式會限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導致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一味接受已有電子技術理論,缺乏主觀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不利于學生發現可能存在的理論漏洞或創新點,限制電子技術理論及其應用方法的創新。
2.1課程內容的創新
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核心,電子技術理論是電子類專業本科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我們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為此,各高校要謹慎、精選課程內容,以夠用、必需為目的,實現電子技術理論的系統化教學。電子技術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大部分內容,這兩大部分又各自包含很多板塊的知識點,各知識點可以進行合理分解,安排課程內容時。同時,可以考慮由同一科任老師安排電子技術理論課的教學,避免因教學方式不同或教學時間的不連貫造成學生的學習困擾。
2.2教學方法的探索
老師按照章節傳授理論知識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符合目前本科教學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特點,本文認為,可以嘗試探索以下兩種教學方法來提升電子技術理論的教育效果。
1)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指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教師對實際的電子產品項目進行分解,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以后,分組圍繞各自的項目進行討論、協作學習、共同完成項目的一種新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的實際操作過程為:首先,確定項目任務,教師根據實際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學生的能力,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其次,學生進行分組分工,努力完成項目并展示,接受師生的意見并修改;最后,將項目成果歸檔或運用到實際電子產品的的生產過程中,實現項目計劃來源于實際生活、項目結果又回歸到實際運用中的良性循環。由于項目教學法注重學生獨立完成任務,而任務總是綜合的,不僅能讓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學習電子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學會舉一反三,還能將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起來,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的商業經營活動,接觸新的電子技術,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在研討過程中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精神、掌握理論基礎等目的的教學形式。研究性教學包括知識教學和課題研究兩部分,其中,知識教學指基礎知識和經典理論的教學,課題研究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核心部分,教學過程為:首先,確定研究課題,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和內容與研究,與由4-7名學生組成的研究小組共同確定研究課題;其次,小組各成員利用校內資源(圖書館、閱覽室、電子資料等)搜集課題資料,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標等,形成具體的研究方案,然后通過討論和分工,選擇最終的方案;最后,每個研究小組在全班展示其研究成果及其具體研究過程和依據,接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評價。與項目研究法的區別在于,研究性教學的基礎來自于課程理論,是對課程理論學習方法的創新。研究性教學的優勢是顯著的,一方面,研究性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在研究創新活動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能有效得到提高。
考核是教學的目標和導向,是檢驗學生對電子技術知識掌握程度的效果體現。傳統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考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電子技術實踐的積極性。創新考核方式應該兼顧課程的理論性目標和技能性目標,同時考察學生的對電子技術理論課程理論的掌握情況和實踐能力,不論是采取項目教學法,還是研究性教學,最終的考核方法應顧及三個方面: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項目完成情況或課題研究情況。可以采用試卷和實踐評價并用的方式,實踐評價是教師根據學生提交 “作品”的性能測試以及學生展示“作品”時知識技能答辯的情況所做出的考評,并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實踐評價占總分的比重,通過考核的目標導向,達到本科專業電子技術理論課“做中學、學中練”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敏,孫露,劉丹潔.電子技術理論課教學的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2013, 30(2).
[2]居宇鴻.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推行項目教學方法的實踐與研究[D].蘇州大學,2008.
[3]鄭寶周,李富強,吳莉莉,林愛英,郁會平,袁超.《模擬電子技術》理論課的研究性教學探討[J].科技信息,2009,(11).
司馬舒,女,武漢紡織大學電子與電氣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本科。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