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健
(航天標準化研究所,北京,100071)
從標準化角度回顧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
代健
(航天標準化研究所,北京,100071)
文摘:闡述世界范圍內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軍事和民用兩大層面,分別以MIL-STD、IEC/CISPR和IEC/TC 77等標準為代表回顧電磁兼容技術和標準融合發展的情況。
無線電干擾;電磁干擾 (EMI);電磁兼容 (EMC);標準化。
如果考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話,那么電磁波和電磁輻射自宇宙誕生之初即存在了,并充滿整個宇宙。姑且先不考慮自然產生的電磁場和電磁波,如果說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磁效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性現象構建了電和磁的緊密關聯,麥克斯韋的電波方程構筑了電磁波理論基石的話,那么1887年赫茲的電極放電實驗則首次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而1901年馬可尼使用銅線陣列實現了首次跨大西洋的電磁波發射,使人類首次利用電磁波實現了遠距離通信。之后,電磁波逐漸被人所用,實現了無線電廣播與通信。
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漸發現電和磁所帶來的干擾問題。1881年,英國科學家希維賽德發表了一篇題為 《論無線電干擾》的文章,電磁干擾問題第一次被正式提出。1887年,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成立了干擾問題研究委員會;1889年,英國郵政部門開始研究了有線通信中的干擾問題。之后的20世紀,各種電氣工程和電子設備快速發展,在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干擾問題,電子系統和設備的電磁兼容因此成為產品設計研發乃至正常使用過程中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在電磁兼容發展歷程中,標準作為國際通用的技術語言和研發設計的技術準繩,在推動電磁兼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推動和促進了世界范圍內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
自無線電廣播出現后,各國都開展了廣播業務。美國 Westinghouse公司的工程師 Frank Conrad建立了私營廣播電臺,并于1920年取得營業執照;1922年,英國不列顛廣播公司(BBC)成立,法國在埃菲爾鐵塔上的電臺正式播音,第一個蘇維埃廣播電臺建成。
由于接收質量受到噪聲干擾,早期的無線電干擾問題逐漸引起人們重視,關于無線電干擾的技術文章在1920左右陸續出現在各種國際學術期刊上。當時的無線電接收機和收發天線比較粗糙,易受外部干擾源或內部干擾源 (如自激振蕩)的干擾,但隨著設計技術的提高,很多類似的問題得以消除。另外,早期的無線電通信收發設備數量很少,且相距甚遠,所以電磁干擾問題的修正相對比較簡單。但之后,隨著電氣設備(電動機、電氣化鐵路等)和無線電發射設備(無線電廣播、雷達等)的不斷發展,無線電干擾在20世紀的20至40年代迅速出現并成為主要問題,并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為了解決無線電噪聲干擾問題,美國全國光電協會和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聯合組建技術委員會,負責研究無線電干擾問題,主要目的是研發相應的電磁干擾測量技術和制定相關標準,其成果是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了相關技術報告以及關于電磁干擾測量方法的技術文件,并對測量儀表進行了改進。主要體現在:系統闡述了高架輸電線近旁電場強度和無線電廣播電臺產生的電場強度的測量方法,研發出測量無線電干擾和場強的儀表,初步確定了無線電干擾容限的基本理論。
由于歐洲國家普遍領土面積較小,一國的無線電發射通常跨過國界影響到他國,因此進行跨國的技術協調、開展無線電干擾的國際合作勢在必行。另外,對于出口他國的設備和儀器,其電磁干擾也必須符合進口國的要求。
1933年,有關國際組織在巴黎舉辦了一次特別會議,研究如何處理國際性無線電干擾問題。與會者普遍認為,為避免商品貿易和無線電業務中出現障礙,最重要的是要在規定無線電干擾測試方法和限值方面保持統一性。為了加快制定國際上一致公認的無線電干擾系統性標準,會議提出,由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和國際廣播聯盟 (UIR)的相關委員會代表以及有關國際組織代表共同組建 “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InternationalSpecialCommitteeonRadio Interference,CISPR)。1934年,CISPR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標志著CISPR正式成立。在之后的二三年里,CISPR首要工作是確定無線電干擾可接受的上限和測量這種干擾的方法,并進一步規范測量器具,明確160kHz~1605kHz頻段內無線電噪聲測量操作規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CISPR屬下的技術活動基本停滯,這對無線電干擾測量和控制技術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同時,二戰期間對電信和雷達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推動了對電子系統無線電干擾控制技術的發展。
在軍事領域,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子設備尤其是無線電通信收發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和雷達設備的使用不斷增加,這些電子設備之間的干擾開始迅速增多,因此無線電干擾測量和控制在軍事上的影響越來越重要。通常,通過在并不擁擠的頻段重新分配收發頻率,或將敏感設備遠離電磁騷擾源,很多無線電干擾問題可以較容易地解決,用逐個排除的辦法可以實現對無線電干擾的修正。
隨著軍事通信、導航、雷達需求的不斷增加,電磁頻譜愈發擁擠,電磁頻譜在相應的不斷擴展,很多干擾現象超出了無線電范疇,人們將這些干擾問題統稱為電磁干擾 (EMI);與此同時,對頻譜的合理規劃也逐漸提上日程。二戰期間,電子通信、導航和雷達系統作為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其EMI測量和控制技術也成為軍方關注的焦點,甚至成為強制性要求,軍用標準則成為這種強制要求的具體體現。
軍方對EMI的重視、CISPR的標準化推動以及其他協會組織的技術研究,為EMI測量和控制技術向更高層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5年,美國制定了第一部規范EMI測量的軍用標準JAN-1-225《150kHz~20MHz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該標準總結了CISPR等組織在EMI測量方面的經驗,規范了美陸軍、海軍無線電干擾的測量方法,使各種設備的EMI測試結果更具有效性和可比性。1946年,JAN-1-225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 (ANSI)改為C 63.1;1963 年C63.1修訂為C 63.2,測量頻率提高到30MHz;1964年再次修訂為C 63.3,頻率范圍上限達到1000MHz;2009年,ANSI C 63.4發布,頻率范圍覆蓋9kHz~40GHz,標準名稱改為 《低壓電子電器設備無線電噪聲發射測量方法》。由JAN-1-225向ANSI C 63.4的演化,頻率覆蓋范圍越來越大,為美國軍用標準的民用化鋪平了道路。
另外,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美軍又制定并發布了一些EMI控制標準,如:1950年的MIL-I-6181《干擾控制要求》、1958年的 MILSTD-826《航空設備干擾控制要求》等。除了對單一設備的EMI測量和控制措施外,美軍也嘗試開展了軍用系統層面的EMI控制要求方面的技術研究,逐步成為美軍用規范 MIL-E-6051《系統電磁兼容要求》的前身。
在民用領域,二戰后CISPR技術活動逐漸恢復,并成為IEC所屬的一個特別委員會。CISPR逐漸成為國際上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和測量儀器設備技術研討的權威組織,其標準出版物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使用。隨著更高頻率的開發利用,相應的EMI測量方法和設備也逐漸改進,CISPR在技術協調和達成一致意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后,有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其他地區國家以及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 (CCIR)等幾個對無線電科學感興趣的國際組織也開始參加CISPR會議。各國參與者的增多和所從事技術領域的擴展,使CISPR會議逐漸成為就電磁干擾問題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通過CISPR的推動,用于更高頻率的測量技術和詳細測量方法逐漸發展,技術內容的更新也不斷反映在CISPR的出版物中。上世紀50至60年代,由于EMI在廣播電視、通信、家用電器、汽車和工業/科學/醫療 (ISM)設備等民用領域影響的逐漸凸顯,CISPR進一步完善了針對這些民用設備EMI測量方法,并組織開展了很多實際測量,積累了大量數據,為后續明確EMI控制的限值要求奠定了基礎。
除了 CISPR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協會、組織也開展了大量相關技術研究工作,如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 (CENELEC)、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 (VD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等。這些技術研究工作,不僅限于EMI的測量,而且更深入研究了EMI產生的機理以及如何抑制EMI的設計方法等。
在EMC技術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軍事領域還是民用領域,人們在研究電子系統EMC過程中,認識到為了使若干設備和分系統在同一時間段內共存于有限空間,必須對這些設備和分系統的EMI發射限值進行某種約定。在實踐總結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人們編制了各種EMC標準。這些標準規定了各種電磁干擾應控制在某些限值內,同時也規定了敏感設備必須具備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同時所有這些約定均應通過標準規定的試驗方法進行驗證。
在軍事領域,美國軍方一直致力于EMC技術和標準的研究工作。對于設備和分系統級EMC,1964年美國國防部組織專門小組制定三軍統一的EMI測量和控制要求標準,這就是著名的MIL-STD-461/462系列標準;1967年美軍出版了MIL-STD-462《電磁干擾特性的測量》;1968年出版了MIL-STD-461《控制電磁干擾的電磁發射和敏感度要求》,這兩個標準相互配套,共同使用。1965年,發布了軍用規范 MIL-E-55301《電磁兼容》,首次將 “電磁兼容”概念引入軍事領域。同時,美軍也逐漸意識到,即使組成系統的各個設備符合461/462軍標要求,也不能保證各設備組成系統后能夠在所處的電磁環境中兼容工作,因此系統級EMC逐漸提上日程。
系統級EMC涉及范圍廣泛,研究難度很大,不但包括組成系統各設備間實現電磁兼容,還要求系統對所處的電磁環境實現兼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對于系統EMC要求和相關的試驗,美軍方也一直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并且這一階段的研究是保密的,對外公開的資料少之又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次偶然的災難事件加速了美軍對系統EMC要求相關標準的制定和發布。1967年7月29日,在越南戰爭中動用的“福萊斯特”號航母由于EMC事故,使F-4機翼下的 “阻尼空地火箭”意外點火,引發連環爆炸,造成134人死亡,21架飛機被毀,受損嚴重的 “福萊斯特”號航母草草結束了在越南的作戰。這次慘痛的教訓,使美軍徹底認識到系統級EMC的重要性。同年9月7日,美軍即發布了軍用規范 MIL-E-6051D《系統電磁兼容要求》(這是在1960年發布的MIL-E-6051C基礎上修訂的,更早版本未見全文),規定了系統電磁兼容性總要求,包括危險程度、降級準則、線纜、電源、接地、雷電防護、靜電放電、人身危害、對火工品的危害等。該標準在適用范圍中雖未特指,但其標準內容主要針對航空裝備。
在民用領域,隨著電子電氣設備的快速發展,EMI的干擾頻段更加寬泛。為了進一步規范更寬頻帶的EMI測試,CISPR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測量技術和儀器的改進,并組織制定相關標準。1958年,當時測試頻帶最高僅到30MHz,1961年則提高至300MHz,直至1968年,更達到1000MHz。同期,CISPR出版了 CISPR-4《300MHz~ 1000MHz的無線電干擾測量規范》和 CISPR-5《無線電干擾測量儀器非準峰值檢波器》。
1973年 6月,IEC/TC77電磁兼容技術委員會成立,CISPR和 TC77雖然都屬于 IEC,但其各有分工。在電磁兼容顧問委員會 (ACEC)的協調下,這兩個機構按照各自分工組織開展EMC技術標準的制定。1973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成立了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負責在歐共體內制定設備電磁干擾和性能限值方面協調一致的歐洲標準。
除了一些國際性、區域性的組織外,一些發達國家也率先出臺了一些EMC管理政策。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出版了關于電磁干擾測量進行國家管理的政策措施。例如:1968年出版的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規章與條例》第二卷第18篇和1979年頒布的 《電磁發射限值規范》,都要求所有在美國銷售的 “數字電子產品”的電磁發射必須低于某一限值,否則不能在美國銷售。
另外,由于無線數據傳輸需求的迅猛增長,無線頻譜資源變得越來越擁擠,這就需要對頻譜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利用。國際電信聯盟 (ITU)(ITU成立于1865年5月17日,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電信主管部門之間協調電信事務方面的國際組織)下屬的無線電通信部門 (ITU-R)的核心工作就是管理國際無線電頻譜和衛星軌道資源。ITU的《組織法》規定,ITU有責任對頻譜和頻率指配,以及對衛星軌道位置和其他參數進行分配和登記,“以避免不同國家間的無線電電臺出現有害干擾”。至此,頻率通知、協調和登記的規則程序成為國際頻譜管理體系的依據。ITU-R所從事的頻譜管理和協調原則上不屬于EMC的領域范疇,但其重要作用直接和間接促進了EMC發展,ITU-R所從事的頻譜管理活動直到今天仍然活躍。
賈建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一文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既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又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蔣學模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體現在獨特的歷史道路、獨特的所有制結構、獨特的經濟運行體制、獨特的人文條件等方面[18]。
20世紀60至80年代,在EMC工程領域,其技術發展與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密不可分,EMC標準在產品開發研制與驗收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依據EMC限值要求進行設計,采用專用手段對EMC進行控制,按照EMC試驗方法進行驗證”的一整套EMC活動日趨成熟。同時,EMC測量工具設備的不斷發展、精度的逐步提高,干擾濾波、屏蔽搭接等EMC控制手段的不斷完善,也有效地帶動了EMC工程技術的發展。
在EMC學術領域,由于EMC與電磁學緊密相關以及宏觀電磁學的發展,也不斷推動EMC理論的進步,尤其是各種EMC數學模型的構建、計算電磁學的應用,使EMC理論不斷豐富完善。理論與工程的相互印證、相互促進,使EMC技術迅速發展,成為電子學的重要交叉學科和前沿領域,成為軍事裝備和民用電子產品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20世紀80年代,數字電子技術得到普及并迅速發展,深深影響了EMC有關問題的發展。首先,基本數字電路對瞬態EMI非常敏感,在其影響下,數字邏輯關系很容易失效。與此同時,數字電路和設備由于采用周期非常短的脈沖頻率,且上升和下降沿十分 “陡峭”,可視為瞬態脈沖,又帶來了大量的寬帶電磁噪聲。另外,數字電子設備廣泛采用固體元器件和集成電路,而固體元器件很容易被瞬態EMI損壞,集成電路的大規模密集布線也容易受到電磁干擾和自身信號的干擾。因此,元器件、集成電路的EMC十分重要,需要運用專門的設計和工程方法來保護靈敏的半導體器件免遭電磁環境的損傷,該領域的研究至今仍頗受重視,在EMC技術領域有著特殊重要地位。
人們逐漸發現,對于元器件在PCB板的安裝和布局、元器件和PCB板本身的各項參數、高速信號的布線等問題都會影響信號傳輸的質量,導致系統工作不穩定,甚至完全不能工作,這就引出了EMC的另一個分支領域——信號完整性。信號完整性,本質上是指信號在傳輸路徑上的質量,其目標是使電路中信號能以要求的時序、持續時間、電壓幅度和波形進行傳輸并到達指定的功能部位 (芯片管腳或執行單元)。器件級EMC和信號完整性使得EMC逐漸引入微觀技術領域。
在宏觀領域,隨著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民用設備,其電子系統越來越復雜,無線互聯和射頻設備應用愈發廣泛,電磁環境較以往愈發復雜。利用傳統電磁學理論和模型分析EMC問題變得愈發困難,致使EMC計算機仿真分析技術逐漸興起,相關的商用軟件也逐漸成熟,有效地促進了EMC分析、設計和預測,尤其是并行電磁學仿真計算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大尺寸 (幾何尺寸比波長大很多)EMC仿真分析成為可能。與此同時,EMC技術在軍事領域和民用領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
在軍事領域,EMC技術發展和標準活動一直未曾停滯。自從美軍標MIL-STD-461/462發布后,隨著軍用電子設備日趨復雜和先進,電磁干擾現象愈發頻繁。為了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軍用設備的EMC,MIL-STD-461/462經歷了幾次大的改版。MIL-STD-461E將MIL-STD-461D和MIL-STD-462D整合為一個標準;目前最新版本為2007年發布的MIL-STD-461F《設備和分系統電磁干擾特性控制要求》。MIL-STD-461F反映了美軍近50年來,在EMI測量和控制領域的技術經驗積累,得到了全球的公認,很多國家將該標準作為本國武器裝備研制和使用中EMI測量和控制的準則。目前,MIL-STD-461G也正在編制過程中。
另外,隨著軍事裝備向大系統、集成化方向發展,在系統級EMC領域,尤其是1982年馬島海戰中英艦 “謝菲爾德”號事件,美軍方意識到系統EMC對適應未來戰爭中復雜系統電磁環境、提高戰斗力有著特殊重要作用。為此,“系統EMC要求”成為美軍方在采購過程中所必須遵從的準則。1992年,美軍對MIL-E-6051D進行了修訂改版,改版后形成MIL-STD-1818《系統電磁效應要求》;1993年,美軍又對其進行修訂,形成 MIL-STD-1818A,該標準主要應用范圍是空軍裝備,包括飛機、地面支持設備等,較MIL-E-6051D有較大的改進和提升。
在1993年之前,美軍關于系統級EMC的標準,主要針對的是航空武器裝備;隨著水面和水下艦艇、航天系統、地面武器裝備向復雜大系統發展,美軍著手開展頂層的、三軍通用的,適用范圍廣泛的系統級EMC標準研究,并將EMC的概念進一步擴展,提出了電磁環境效應(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ffect,E3)的理念。1997年,MIL-STD-464《系統電磁環境效應要求》發布,該標準首次將航空裝備、水面和水下艦艇、航天系統、地面裝備和軍火等的EMC通用要求全部囊括,明確了美軍在上述裝備采購過程中的EMC考核要求,發布之日起即在全軍范圍內施行,包括新研裝備和其改進型。MIL-STD-464標準的發布,是美軍系統級EMC研究的里程碑,之后的所有系統級EMC要求都在該版本上進行改進。隨著技術的發展,MILSTD-464經歷了3次修訂,2002年更新為A版,2010年10月更新為B版,2010年12月更新為C版,也就是目前最新的MIL-STD-464C。
為了支撐針對MIL-STD-464C的試驗考核,美軍不惜耗費巨資,建設許多大型的試驗場地,用于系統級電磁環境效應的試驗驗證和考核,如美國馬里蘭州帕圖克森特海軍航空作戰中心的E3試驗場地,其最大規模的暗室達到了 55m× 55m×18m,可容納整機的E3試驗;美國海軍海上作戰中心達爾格倫分部為海軍水面艦船進行E3研究、測試和評估。通過MIL-STD-461F標準對設備和分系統的EMC要求和試驗進行規范,MIL-STD-464C對整個系統的E3提出要求,并進行試驗考核,確保了美軍武器裝備能夠具備在戰場復雜電磁環境條件下執行任務的能力。
在民用領域,CISPR主導的無線電收發設備、電子產品、工業/科學/醫療射頻設備、信息技術設備等的EMC干擾限值和測量方法不斷發展,所對應的標準出版物更新頻繁,比較著名的有CISPR 16《無線電騷擾和抗擾度測量設備和測量方法規范》系列、IEC 61000-6-3/4《電磁兼容》等。CISPR 16標準自1984年首次發布以來,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調整和修訂:1989年完成了第 1次修訂,出版了 CISPR 16:1989(第2版);1993年對篇幅龐大的CISPR 16按測量設備規范、測量方法和統計方法進行拆分,形成3個標準;2002年再次對標準結構進行重大調整,拆分成14個分標準,直至2006年歷時5年完成了CISPR有史以來工程浩大、耗時最長、結構合理、系統性強的標準制修訂工作,截至2009年 CISPR 16共包含 16個分標準。此外,CISPR 16與其他標準協調配套,形成了較為完備的EMC標準體系。IEC/TC77自80年代以來,與CISPR分工協作,主要制定了EMC基本文件,即 IEC 61000系列出版物,涉及電磁環境、發射、抗擾度,試驗程序和測量技術等的規范,特別是處理與電力網絡、控制網絡以及與其相連設備等的EMC問題。
除了CISPR和TC77這2個專門制定EMC標準的國際組織外,IEC還有一些產品委員會制定其各自應用領域和授權范圍的EMC標準,這些標準通常都是各個行業配套使用的系列標準。另外,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ITU-T)中SG 5(第5研究組-電磁環境影響的防護)在研究電信系統的電磁兼容方面是最有經驗的國際組織,特別是在過電壓 (過電流)保護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權威標準,比較著名的有ITU-T K系列建議書《電磁兼容和干擾防護》、《防雷手冊》、《接地手冊》等。
除了國際EMC專業技術領域之外,EMC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也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國際貿易領域,隨著歐洲自由貿易區的發展,80年代的歐洲國家開始關注制定和管理電磁干擾發射和抗擾度限值的通用性能標準,通過統一的方法和標準的實施使得歐洲企業能夠在全歐洲銷售自身的產品。由CENELEC制定的各種指導書涵蓋了諸如無線電和電視接收機、信息技術設備、工業/科學/醫療設備等各種電氣電子設備。CENELEC指導書緊密地建立在CISPR和IEC的其他出版物的基礎上。CENELEC制定的歐洲標準,只是為取得各國對EMC認同的第一步,并經 CISPR審議通過,促進了歐洲商品貿易的發展。之后,隨著貿易全球化,歐盟根據 89/336/ EEC指令,從1996年1月開始,對在歐盟銷售的電子類產品開始強制執行EMC標準,這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對電氣電子類產品開展EMC研究和測試的熱潮。
除歐盟外,世界其他各國無論是從保護本國對外貿易出口還是改善本國電磁環境方面,都意識到實施EMC標準的重要性。
為應對國際貿易中的EMC技術壁壘,滿足相關EMC標準要求,國際EMC檢測認證產業隨之發展起來,只有經過檢測認證達到各國EMC相關要求的產品,才能進入各國市場銷售;尤其像汽車、心臟起搏器等與人身健康和安全密切相關的消費類產品,更是需要嚴格的EMC檢測認證。
EMC技術與電子類產品生產銷售直接相關,更促進了民用領域EMC測量技術和工程應用的發展。高精度EMC測量設備、寬屏帶EMC測試手段、先進EMC測試場地,有效保障了EMC試驗與測量。工業硅鋼、鐵鎳合金、導電高分子材料、新型屏蔽材料等電磁兼容工程材料的發展,有效地支撐了EMC工程技術的應用。
當今,國際領域EMC技術發展十分迅速,EMC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變革。其中,EMC標準更是助推了EMC技術的發展,尤其為加強武器系統電磁兼容性、提高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實施電子產品EMC認證、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全國無線電干擾標準化委員會/全國電磁兼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磁兼容標準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2]C.R.Paul.電磁兼容導論 (第 2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3]MIL-STD-461F.Requir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characteristics ofsubsystemsandequipment[S]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7.
代健 (1984年—),男,碩士,現主要從事航天領域電磁兼容技術和標準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