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中供給不均問題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欒博琳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北京101312
[摘要]作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新醫改的工作重點之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能夠保障城鄉居民最基本,最有效、最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但在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卻呈現出供給不足和供給不均兩大問題。作為理應體現社會公平的政策卻呈現出了不公平的現狀,因此亟需對這一問題加以關注和分析。
[關鍵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社會公平;公共產品
近年來,我國將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重要社會政策。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專項,有效預防控制重大疾病,進一步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是廣大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關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由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的五個“統籌”概念,排在首位的便是統籌城鄉發展,公共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較快增長,居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不足和供給不均的問題日漸凸顯,公共衛生服務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政府衛生總體投入不足并且結構失衡。
衛生總費用占GDP比例過低: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中國目前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僅為5.1%,甚至低于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比重6.2%。衛生總費用的構成比例也不斷在變化,“在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計劃免疫、健康教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精神衛生、食品安全、職業病防治和環境衛生等方面”i。其中個人支出所占的比例過大,但近年來始終保持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58.98%下降至2011年的34.8%,而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占的比例較低。在農村,衛生總費用中這種比例失衡更為明顯。國務院“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衛生總費用增長得到合理控制,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眾負擔明顯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就現狀來看,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很多方面都仍需努力。政府衛生支出結構的變化趨勢也不利于公共衛生服務的發展。雖然公共衛生支出中公費理療保障經費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并且其受眾并不局限于政府行政事業職工,新農合醫療保障體系使參與其中的農村人口也也能享受公費醫療,但現階段我國農村醫療保險仍主要是大病保險,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發展十分受限。
(2)政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支出在城鄉間有明顯差距
農村衛生總費用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過低,2012年,占中國人口60%以上的農村居民,衛生總費用僅占全國的23.7%。衛生防疫機構、婦幼保健院、衛生院是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三大主要承擔機構ⅱ,而在新醫改實施之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在各項上都明顯向城市傾斜,總量上更可以看出顯著的城鄉差異(如表1),城市衛生費用增長率也遠高于農村(如圖1)。

表1 2002年政府基本公共衛生支出城鄉列表

數據來源:王曉潔,《中國公共衛生支出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圖1 衛生總費用城鄉分配
在資源配置方面,農村遠遠不及城市,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由于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較低,硬件設施上發展滯后,農民大多選擇在最近的衛生機構,如村衛生室,來接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如疫苗接種等。我國行政村的數量在建村支合并浪潮中不斷減少,但行政村的地理范圍也由此相對擴大了,進而從居民住所到村衛生室的距離也變得更遠,加之交通不便,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減弱,居民就醫難度大;另一方面行政村的人口也因此增加,村衛生室的承載量增大,其設備、人員逐漸無法滿足所有居民的需要。相比之下城市公共衛生機構可以較好地滿足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可及性較強。
2008年底,我國衛生人員總數為616.9萬人,其中農村醫生和衛生員數量為93.8萬人,同2007年相比,總量上增加了26.2萬人,而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的增加量僅為6552人。在質量上,我國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其中擁有碩士學歷的僅為1.3%,具有博士學歷的僅為0.3%,并且高學歷和具有較高醫療技術水平的衛生人員主要集中在城市。鄉村醫生中,具有中專學歷的中游21%,具有大學學歷的只有1.4%,而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鄉村醫生甚至并不具備國家規定的從業條件。
(1)公共服務制度上的城鄉二元化
雖然在科學發展觀中提出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但一直以來我國的城鄉二元化結構始終是城市與農村之間各種壁壘的主要原因,戶籍制度、資源分配等方面都體現了這種差異。這種差異進一步影響到了醫療保障制度:在城市,居民享受著各型各類的保險待遇;而在農村卻只有水平較低的醫療救助,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免于“大病致貧返貧”,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供強調的只是“大病統籌”,并沒有普通疾病的醫療保障。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出的時間不長,使得這一差異更為明顯。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和由此帶來的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資源集中于城市,導致這一不均等現象愈發嚴重。
(2)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917元,雖然同比去年增長13.5%,但對比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6959元仍有很大的差距,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是農村居民的3倍多。農村居民對于不能像醫療服務一樣迅速產生疾病的治愈等明顯成效的公共衛生保健本就不夠重視,更不會在較低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去進行公共衛生消費。這就導致了公共衛生產品的經營不善,投入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力物力資源就會相應減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使得符合條件或者水平較高的衛生技術人員向城市聚集,一來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二來可以有更好的條件可以進行科學研究,再加上城市生活環境的優越,使得農村更加無法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
(3)地方政府并不重視公共衛生服務建設
盡管今年來國家一再指出基本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重要性,但許多地方政府仍對其采取放任態度,交由市場調控。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理應由政府進行主導提供,交由市場必然會使公共衛生服務市場混亂。市場定價會導致許多貧困家庭由于無法支付服務費用而被拒之門外,失去了其作為公共產品的公益性,無法達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作為一項公共產品,是一項惠及城鄉居民的民生工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健康,體現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和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助于縮小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的差距,是化解社會矛盾、解決民生問題、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因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更顯得尤為重要,使人人都能享受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吳三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簡要評估及制度建議[J].湖南社院學報,2009(2).
[2]項繼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目標與制度保障[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1).
[3]常修澤.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N].人民日報,2007—01—31(09).
欒博琳(1992-)女,黑龍江大慶人,北京國家會計學院2014級審計碩士研究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