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男性婚姻擁擠現狀分析
康寧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伴隨性別比失衡,農村男性婚姻擁擠問題越發突出。首先,本文采用婚配性別比方法對2010年全國第六次普查關于農村婚姻狀況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發現農村男性確實遭受婚姻市場的擠壓;其次,對農村男性婚姻擁擠的原因及影響進行分析;最后,對于緩解農村男性婚姻擁擠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男性;婚姻擁擠;婚配性別比
上世紀8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制定了人口政策,出生人口性別比一路攀升,引起人口性別結構失衡,這必然導致男性過剩和婚姻擁擠。2015年-2045年,我國男性過剩人口比例達15%以上,每年的過剩人口約有120萬[1]。男性婚姻擁擠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嚴重,農村男性婚姻擁擠不單是個體問題,長遠的看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本文以2010年22歲—34歲的農村未婚男性和20歲—32歲的農村未婚女性為研究對象,選擇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關于農村地區未婚年齡組的統計數據。采用郭志剛的婚配性別比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婚配性別比是至婚姻市場中人們按理想的夫婦年齡差模式擇偶,可供選擇的男性人口與可供選擇的女性人口之比,假定理想夫婦年齡差范圍為-1—4歲。整個市場的婚配性別比指可供選擇的男性人口數與可供選擇的女性人口數之比,公式如下:
(二)婚姻市場現狀分析。利用公式及已搜集的六普數據,計算出不同年齡的男女婚配性別比。其結果顯示除24—27年齡段,其余年齡段的男性性婚配性別比均超過100,表明未婚男性人口數超過了可供選擇的女性人口數,且自28歲開始,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至36歲,比值高達719.11,顯然在婚姻市場中女性處于主導地位,男性處于劣勢地位。從女性婚配性別比看出,除20-24歲年齡段,其余年齡段的女性婚配性別比高于100,說明可供女性選擇的男性人口數高于女性所需。總體來看,男性在婚姻市場中的人數過多,出現過剩人口。根據整個初婚市場的婚配性別比公式計算得出,比值為110.97,是指可供20-34歲女性選擇的男性人數與可供22-36歲男性選擇的女性人數之比為110.97,比值大于100表示男性受到婚姻市場的擠壓,男性在初婚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
(一)人口性別比例不均衡。養兒防老這樣的生育文化長期存在,農村地區的男孩偏好文化更為濃厚。加之全國開展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開始不斷升高,出生性別比的持續上升導致了性別結構的失衡。尤其是8090后,逐漸進入適婚年齡,這一年齡段的性別比例不均衡對婚姻市場出現婚姻擁擠埋下了隱患。由于人口的慣性作用,近幾年出生的人口未來幾年也會步入結婚期,而且我國的出生性別比一直偏高,所以農村男性婚姻擁擠現象仍會持續下去。
(二)人口流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城打工,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但在城市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有一部分女性選擇城市男結婚,定居城市。而農村男性大部分要盡孝道,回鄉為父母養老。這樣,農村適婚女性更少,男性結婚更加困難。
(三)擇偶觀念的改變。男女雙方擇偶時,通常是男高女低模式,巴納德將此稱之為擇偶梯度,就是說女性往往會選擇在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的男性作為配偶。在我國傳統家庭中,子女的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操辦”,婚姻的成功與否在于父母的態度,女方的態度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女性的擇偶觀念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響發生改變,逐漸開始注重婚姻質量,擇偶標準越來越高,農村男性的擇偶更加困難。
(四)結婚費用的負擔加重。男方在締結婚姻時向女方贈送聘禮或聘金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結婚習俗。但是最近幾年,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彩禮的變化,一路飆升,婚姻越來越物質化,彩禮逐年被抬高,越來越貨幣化。根據查到的資料,十年前的彩禮兩三千,至今彩禮已飆升至三五萬,多則七八萬,這些都被大家玩笑的稱之為行情。而且結婚的費用除了彩禮還有很多其他的開支。甚至在城市有樓房,家中有轎車已成為男方結婚必備的條件。男方需要支付的婚姻消費越來越高,對于家境條件不好的家庭更是一種負擔。
農村男性婚姻擁擠不僅僅對個人產生影響,群體的廣泛覆蓋面儼然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不利于心理健康。結婚生子被認為是人生的重中之重,農村男性進入適齡階段,若一直找不到結婚對象,長期處于單身狀態,會遭受歧視,長此以往,個人有可能會產生否定自我的負面情緒。
(二)家庭關系緊張。遭受婚姻擁擠的男性結婚的心情比較迫切,遇到“合適的”會選擇匆匆結婚,無感情基礎的婚姻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孩子是家庭關系穩定的關鍵,對于婚后無子的家庭,其夫妻關系緊張。此外,婚姻擁擠對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影響。有學者研究表明,有成婚困難經歷的男性實施婚姻暴力的可能性是沒有成婚困難經歷男性的1.96倍。并且,其更傾向于使用肢體暴力,且以既實施肢體暴力又實施冷暴力為主[2]。
(三)不利于社會穩定。男性犯罪的可能性高于女性,當男性長期被排斥在婚姻市場之外,他們會產生負面情緒,有酗酒、犯罪的傾向,單身青年的數量堆積必然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遭受婚姻擁擠程度嚴重的男性可能會通過買婚、騙婚等違法的方式改變現狀,這勢必擾亂了婚姻市場秩序。而且,擁擠越厲害農村對于買賣婦女甚至兒童的需求可能會提高,今年,對于拐賣婦女兒童事件已屢見不鮮。
農村男性的婚姻擁擠問題不僅僅屬于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從制度、文化、經濟和政策等方面入手,減弱中國的男孩偏好,改善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是降低未來男性“婚姻擁擠”程度的根本措施[3]。
男孩偏好文化在農村地區較為濃厚,影響人們生育性別的選擇。社會應該宣傳現代化的生育文化,消除性別歧視,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識。
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是導致出生性別比升高的直接因素。我國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律,采取強制措施。如追究“兩非”(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涉案者的刑事責任。頒布加強對性別鑒定儀器管理的法規,還可以采取舉報和獎勵制度。
參考文獻
[1]李樹茁,姜全保,費爾德曼.性別歧視與人口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16-217.
[2]李成華,靳小怡,井文.“娶妻難”對農村男性實施婚姻暴力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3(3)
[3]李樹茁,姜全保,費爾德曼.性別歧視與人口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康寧(1992),女,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人口學專業在讀碩士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