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耕
“喜來龍石坐,得乘榕樹涼。突兀見元珠,凌厲起屋梁。寺北藏蛟室,至寶委道旁。天忽霹靂動,慷慨頭角揚。驪龍一夕脫,明珠生夜光。甘霖灑玉壺,御風沛大荒,余幸遭茲石,為之勒文章。石而或知我,慎忽嗤予狂!”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劉烶《龍石詠》五言排律書勒于永貴里(東岱鎮洪塘村)。《連江縣志》乾隆版卷五《官師》載,“劉烶,山陰(浙江紹興)人,能詩,工書法,有名士風流”。
東岱鎮洪塘村“龍首巖”自宋代伊始即為福州府名勝之地。欣逢盛世,富裕的村民集資修建“龍潭公園”,園內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曲徑通幽,不啻一處人間桃源仙境。園內最吸人眼球的為一塊巨巖,橫空突兀,氣勢磅礡,酷似神龍見首不見尾,曰“龍首巖”。龍脊、龍爪、龍舌,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堪嘆造化神工。盤龍脊沿石磴邁步,石欄桿雕石獅子活靈活現、憨態可掬,門亭鐫“龍石奇觀”,亭聯“徑曲通禪室,門幽對野橋”、“憑欄遙浩月,倚樹納清風”,游人漸入佳境。“龍脊”長13米、厚3米,居高望遠,曲欄下一泓清泉盡收眼底。此泉名曰“龍潭”,往日直通敖江入海處,江海相擁,舟楫縱橫,“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這塊龍首石還以人文景觀蔚勝,寬敞的“龍脊”上摩崖石刻目不暇接,如入書家畫廊。“祝圣萬年山”楷書,堪稱巨擘,出類拔萃,每個字徑高1.4米、寬0.9米,相傳為宋大書法家米芾真跡,清乾隆乙酉歲(1765年)十月重刻,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隸書“鐘靈秀色翠,盤龍化石重”,勒“嘉慶十年春金井陳錫同書”。隸草“龍潭路”、“戲水”與“見月請登磹觀賞,有風皆入座乘涼”聯句珠聯璧合,詩意盎然,飄然欲仙。“映龍潭飛龍在天潛龍臥地,戲水塘泉水潤墨清風灌田”,好似品賞一幅洪塘村亦儒亦耕的風俗畫。
龍首石的左側香煙繚繞,榕陰匝地,有“龍峰禪寺”及“吳氏宗祠”,橫匾“洪江古剎”,楹聯“地靈龍化石,剎古鶴參禪”,署“道光壬寅秋立”。坐榕樹下,清風拂面,聽洪塘耆宿為我們娓娓講述龍首石傳奇。
相傳洪塘(龍潭)為東海龍宮洞府。龍王龍母生九子,賢肖不一。鄉間素有“龍生九子”之說:即蒲牢、囚牛、睚眥、嘲風、狻猊、霸下、狴犴、贔屓、蚩吻。隋代大業中,鳳城玉泉山獨覺僧募緣修造敖江“通濟橋”(俗稱“江南橋”),由于龍子頑劣、毀壞橋墩,敖江兩岸百姓叫苦不迭。媽祖林默娘憫民瘼,施法力,將洪塘龍王九子斷為二截,造十八道石梁架于橋上,連江父老稱頌。唯媽祖宅心仁厚,允龍王龍母于每年八月十五合家團圓于通濟橋下,謂“龍吟鳳逸”,俗稱“蝶案潮平”。
龍母失九子痛不欲生,遂只身潛伏于馬祖東引島深海中修煉。現東引海濱有一道蔚為壯觀的海蝕門。每當風濤大作時,黝黑的巖石在風浪中若隱若現,宛若一條巨龍在此戲水,得名“貝闕珠宮”,亦稱“潛龍鬧海”,為馬祖東引旅游勝地。有趣的是,相傳媽祖感念龍母之虔心,于是派出一個比丘(苦行僧)日夜為龍母念經拜佛,此景馬祖謂“和尚看經”。馬祖鄉賢林滄浦賦詩:“乘興登陸和尚山,看經無語水潺潺。綠巖衰草斜陽里,懶向東流問去還。”當地學者陳瑞琛吟詠更形象:“世間僅有此和尚,終身不進寺廟修,獨坐巖中受佛戒,忘卻歲序與春秋。未見廟堂只見僧,穩坐高巖口誦經,不避寒暑霜和雪,詮譯佛法果與因。比丘孤坐蒲團上,面向巖壁看經書,不畏風吹和日曬,口中不住彌陀聲”。一座龍宮連兩岸,龍首在大陸連江東岱洪塘村,龍尾在馬祖東引島,千秋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