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沈陽市康平縣環境保護局,遼寧沈陽 110500)
從兩岸環境的變化看遼河治理成效
王力
(沈陽市康平縣環境保護局,遼寧沈陽 110500)
河道內缺水嚴重,河床裸露,污染嚴重,植被缺乏——這是10幾年前的遼河景象。如今的遼河,水清岸綠,生物種類逐步增多,日漸呈現出美麗的景象和勃勃的生機。我省提出:到2012年年底,提前3年完成國家重點流域治理任務,率先在“三河三湖”中摘掉重度污染帽子。本文從遼河兩岸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入手,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并對遼河兩岸環境未來發展進行展望,以總結遼河治理成果,最終實現遼河治理目標。
遼河 兩岸環境 治理
1.1 遼河兩岸“六亂”現象不見
過去,亂采、亂挖、亂占、亂建、亂排、亂種被稱為兩岸“六亂”。 一到秋季采砂高峰期,河道里拉砂石的車輛每天就進出不斷,河道上下大坑套著小坑。從昌圖縣福德店到雙臺子河口,遼河干流流經鐵嶺、沈陽、鞍山、盤錦4市,干流河道全長538公里,河道最寬處達到5公里。寬闊的河道內富含各種資源,砂石質量尤佳。如今,站在鐵嶺縣高強村遼河新調線橡膠壩前,放眼向對岸望去,無邊的綠色中間點綴著紅色、黃色的枝條和葉子,一個采砂場也沒有了。
1.2 410平方公里灘地變草原
位于康平縣境內的三河下拉河口生態保護區,春夏之季這里是一望無際的野草隨風起伏,多年不見蹤影的蒼鷺、紅隼、白尾鷂時而展翅飛舞,時而河邊追逐;有成群的野鴨在水中覓食。到2008年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植被覆蓋率僅為13.7%。從2008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全面打響遼河治理保護攻堅戰。通過實施退田還河以及實施生態封育和人工種植等一系列措施,全省已在遼河干流建設了16座生態蓄水工程,退耕還河58萬畝,布設圍欄1036.9公里,修復河岸帶353公里,綜合治理河道167.3公里,使這里的生態得以迅速恢復。
1.3 遼河兩岸生機盎然
從沈陽沈北新區七星濕地、石佛寺水庫、法庫縣、康平縣、昌圖縣、開原市、鐵嶺縣一路看過來,遼河兩岸一片盎然生機。曾經,遼河灘地上的植物主要是玉米等農作物,還有一些楊樹、柳樹人工林和狗尾草、豚草等,植被品種非常單一。如今,遼河保護區內蒼鷺、紅隼、白尾鷂等遷徙鳥類明顯增多,當地百姓還經常見到野鴨群,青蛙、野雞、野兔等也大量出現。據省遼河保護區管理局統計,通過近幾年的生態治理保護,目前遼河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快速恢復,植物、魚類、鳥類和大型底棲動物較2009年分別增加61種、6種、27種和95種。
2.1 省級政府主導,治河目標明確
2010年,國務院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及2010年規劃。同年6月,省政府下達實施方案,從省里到地方,沿遼河市(縣)成立遼河保護區管理局,簽訂治理遼河、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的目標責任書。各市又分別與下屬縣、區長和企業法人將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目標、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市、縣、區及企業。對技術落后、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企業堅決關停,促使企業早下決心,改變工藝、產品。到2010年底,遼河流域關停中小企業426家,淘汰落后工藝98種。到2011年上半年,遼河流域6145家企業中近八成企業排放的污染物達到排放標準。
2.2 省人大加強立法,治河工作有法可依
1997年,省人大通過并頒布實施了《遼寧省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為行政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2010年12月1日,《遼寧省遼河保護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出臺實施,劃定1869.2平方公里遼河保護區,同時設立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和遼河保護區公安局,專門負責治理保護遼河。標志著遼河治理保護進入新時期。不僅明確了遼河治理保護工作的目的是加強污染防治、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定了遼河治理保護應當遵循的原則是統一管理、科學規劃、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綜合治理。也為依法治理保護遼河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3 省政府創新管理體制,劃區設局
2010年5月,省政府創新遼河管理體制,劃定了遼河保護區,成立了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對遼河保護區實行統一管理。依據《條例》確定了遼河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確定了省市縣政府、保護區管理機構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責。這是我國首次為河流“劃區設局”,是河流治理和保護的思路創新和體制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全國河道管理與保護方面開創了先河。
2.4 依法而行,地方政府責任明確
《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省和流域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流域水污染防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專項資金,增加治理投入”。這一規定明確了政府在政策支持、資金保障方面的責任。《條例》還對跨市、縣行政區域交界處的河流水質提出了要求,對污染物超過標準或總量控制指標的,由省水污染防治主管部門予以通報,并按規定對受污染的市、縣實行補償。
根據遼寧省濕地保護發展規劃,沈陽·康平、鐵嶺·昌圖兩縣將聯合申報,規劃建設遼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擬建遼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綿延52.7公里遼河兩岸,橫亙在沈陽市康平縣和鐵嶺市昌圖縣交界。2010年前,過度開采令這里的河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水經常斷流,不僅為防洪埋下隱患,也為沿河居民的生存環境帶來巨大隱憂。遼河生態恢復事關百姓切身利益。201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康平縣委、縣政府全面完成土地回租、岸坎修復、阻隔帶建設、節點工程建設、違章建筑清理、支流河污染治理等工作。由于遼河段河灘過度開荒,造成河道狹窄乃至斷流,康平縣全面實施“退耕還河”舉措,疏導農民退出河灘地,每畝補償600元。由于措施得力,全縣退出河灘地3萬多畝,為遼河生態自然恢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康平關閉污染嚴重企業,投資5200多萬元建設了孔家污水處理廠,年處理污水2萬多噸,沿河企業污水全面實現達標排放。
新一輪遼河治理讓遼河兩岸的昌圖人和康平人有了更高的追求。按照“生態帶、旅游帶、產業帶”的整體設想,在遼河兩岸規劃建設包括濕地保育區、生態恢復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每一側的建成區和其他區域面積均在150公頃以上,濕地率不低于30%。遼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為遼河這條玉帶鑲嵌上一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