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姣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試論語言文化因素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
李姣姣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對外漢語教學實際上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一種教學,這樣的語言教學必須伴隨著文化教學。本文從語言文化因素出發,分語義、語構、語用三個部分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并從中探討語言文化因素對漢語教學的影響,從而探尋教學途徑。
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文化因素 語構 語用 語義
語言文化因素主要指語言系統中各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語言使用的社會規約。語言文化要素主要隱含在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之中。因此,這部分內容常常與詞匯、語法、語用教學結合。例如:中文“早上好”和英語的good morning在語面意義上相同,在功能使用上也一樣,都是用于打招呼問早安,但在具體使用上則有明顯差異,即時限不同:good morning可用于整個上午,“早上好”只限于一早上,過了十點就不行了。“早上好”在漢語中可以使用于老師學生等,而在日語中則用于尊敬的長輩、老師、父母等,可見有使用對象的不同。所以,要想正確地使用“早”和“早上好”這兩個詞語,不僅要了解它們的意義和功能,還要明白語用的文化規約,才能運用得體、恰當。漢語中“名詞+們”表示多數,英語中“名詞+s/es”表示多數。但是漢語中一旦名詞前有具體的數量詞,則其后不再加“們”,如:“我吃了三個包子。”不能說成:“我吃了三個包子們。”因為在具體語言使用有具體的語用規約和功能。以上舉的例子正是說明了呂必松的話——這是對語言交際起規約作用的 “隱含在語言系統中的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之中”①。
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反映社會的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對于表現各個民族的文化特點,闡釋各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的教學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它不僅把語言貫徹到社會文化中,更是教學和實際的溝通。語言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體現出本身的知識性、功能性和趣味性,最終能夠使學生通過語言了解一種社會文化,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文化背景,讓學生們準確地學會這種語言。
大多數學者都將語言文化因素劃分為三部分:語義、語構和語用。我覺得這樣的劃分很妥當,因為我們按照文化內涵在語言不同層次上的體現把語言文化因素分成三個方面。
語構文化,是指語言結構本體所包含的和所顯示的文化特點,具體體現在詞、詞組、句子和話語篇章中。注重意合,不重視形式是漢語的最大特點。漢語和英語、俄語不同,英語、俄語有嚴格的形態變化(副詞、形容詞)、時態變化(過去時、現在時等),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有人會說“著、了、過”,但那不是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他們和詞沒有緊密聯系。如前面所舉的例子中,漢語表示復數的形式很少,一般是使用“們”來表示,而英語多使用“-s”或“-es”。
漢語語言除了遵循語言規則外,只要上下文搭配合理,意義相合,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的存在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關,即“順其自然和天人合一”。這種傳統的哲學思想會形成人類的文化心理,反映在漢語結構形式上,即不重視形式,強調語言結構內部意義關系的結構特點。當然語言注重意合,也有一定的益處,即會使語言經濟化、靈活化。在談及男士伴侶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句子:“他是個日本女人。”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是他的太太是日本女人。由于有具體的語言環境,就不會產生歧義。 然而如果語法中意義結構多,自然就會減弱語言的精密程度。如法律中經常使用“以上,以下”這樣的字眼,就會使很多不法分子鉆這種語言的漏洞,游走在法律的邊緣。
中國人“平衡、對稱”的傳統思想對語構文化也有影響。“平衡”反映在語構上,主要是:漢語的雙音節占多數(90%以上都是雙音節詞),在詞語的搭配上也保持平衡。如:“按”和“按照”,“按照”一詞根據漢語構詞語法,一般后加雙音節詞,如按照法規,按照法律等;“按”一般加“單音節詞或雙音節詞”,“按+單音節詞”構成雙音節,會使說話者感到舒服。同時這樣的“平衡”文化也反映在句子中,如:“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的報告。”但一般我們不會這樣說,而是將長長的狀語放在中間,變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做了重要的報告。”這樣說會使說者舒服,聽者也舒服。這樣的“平衡”在英語的句子中也有反映。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語構文化的教學內容,
這部分的教學應該緊密結合語法和語境教學,讓學習者在具體的意義結構中和語境中,體會到該語言的文化。
語義文化是指一種語言的語義系統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文化心理。這是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數量最大、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各種語言的語義文化是不同的,就如日本傳統文化中很少當面說“不”,他們認為當面說“不”是不禮貌的。當然還有“曖昧”一詞,在漢語中,如果用于文章或者新聞稿件中,如“觀點曖昧”則意思是觀點不清楚,而在日語中卻是界限不清楚,這就是兩個詞匯在不同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語義不同。
語義文化教學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同詞匯教學相結合。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詞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掌握了相應的詞匯,才能保證表達與交際的順利進行。趙金銘曾指出:“在語言中詞匯的作用無可替代,它不僅作為語言僅有的實體,而且語法也只有依托詞匯才得以存在。”所有詞匯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然而就語言系統來看,詞匯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且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維觀念,是與社會結合最緊密的一個部分,社會的發展變化在詞匯中最能體現,詞匯是語言系統中發展最迅速的一個要素。因為社會中一旦出現新生事物,就需要人們用一個能指來指稱該事物,如漢語中的新興詞語“微信、團購、月供”等是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現象的直接反映。這樣,我們可以知道,語言系統中最能反映社會文化及其發展的是詞匯。
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應該與語義文化教學緊密結合,只有將文化貫穿于詞匯教學中,就可以使詞匯學習更加有趣味性、把握性。對于特有的民族詞匯,應該更加注重語義文化的教學,講解其來源和具體的文化內涵。例如:紅娘這個詞匯出自于《西廂記》的一個人名,這位名叫紅娘的侍女對崔鶯鶯和張生的結合功不可沒。后民間把紅娘作為幫助別人完成美滿姻緣的熱心人的代稱。現也常比喻為各方牽線搭橋、促成事情的人或組織。同時,在講解詞匯的同時,要抓住詞匯的重點文化內涵,對于一些比較片面的則不用給予過多的講解,否則會收到物極必反的效果。例如:太極拳,只需講解是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對于它的陰陽理論等不要講解,否則會使學生更加糊涂。
語用文化是指語言的文化規約及語言運用同社會情景和人際關系相聯結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漢語注重語言使用得體性,它不是隨意使用的,它與當前的使用環境、談話對象緊密相關,并且注重語言的正確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很形象地反映了這一規則。
語用文化反映在具體的語用場合更能體現出它的重要性。例如:在餐桌上,我們一般不能談及“糞便、尿”等表示骯臟的詞匯,因為這樣會導致進食者產生不好的聯想,影響食欲。
恰當地使用語言,遵守語用原則,使我們在說話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旦違背語用規約,那么即使是好心辦事說話,也會帶來不利的后果。例如:當好朋友準備考試了,此時他非常緊張,作為他的好朋友,應該給予鼓勵的話語——“你很棒,你能考好的,不用緊張。”不是說些本次考試題目的難度的話語——“這次考試的內容很難,一定考不好的。怎么辦?”這樣反而會使考試者更加緊張。我們日常生活始終貫穿了語言的表達,包括:寒暄問候、委婉禁忌、抱歉禮讓、致謝祝愿等,這些交際都可能包含深刻的文化內容。可見語用文化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內容,是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因素教學的重點之一。
對外漢語語用文化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注意語言的使用環境和具體對象,而且要讓學生注意這些語言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等。例如:漢語中的敬語和謙辭表達非常豐富,如“你”和“您”的區別,體現了中國的一種倫理觀念,即尊卑有序,下級和晚輩要尊重上級和長輩。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視這樣的觀念,因此下對上不能說“你”這樣的詞匯,如果使用則被視為不禮貌,不尊上,要用“您”。
對于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僅僅掌握語言的要素是不夠的,因為這只是語言的外部表現,而文化是整個民族的內部表現,所以還要掌握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一種語言。對于漢語的學習者來說,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兼并學習該語言的文化因素,對于詞匯、語法等掌握理解會變得容易,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會更加得心應手。
注釋:
①呂必松自選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1]舒新城.辭海·語言文字[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呂必松自選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3]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9-94.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54-98.
[5]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101-201.
[6]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語文出版社,1989:59-76.
[7]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19-30.
[8]程書秋、鄭洪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述評[J].繼續教育研究,2008(3):118-120.
[9]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4):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