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蒨 唐娜
摘 ?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及智庫之間競爭的加劇,對智庫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智庫加強自身建設以擴大影響力。智庫影響力主要包括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三個方面。在分析智庫的內涵和分類、產生因素和功能、影響力因素和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智庫影響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從研究方向、人才隊伍、平臺特色、機制創新和管理建設等五個方面策略,擴大智庫影響力。
關鍵詞: 智庫 ? ?影響力 ? ?策略
智庫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研究為核心、以影響政府政策選擇為目標的研究機構[1]。智庫影響力主要包括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是智庫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深入發展,智庫進入質量提升階段,需要不斷拓寬研究領域,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學術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將智庫建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和國家軟實力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015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公開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建設中國特色一流新型智庫,是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破解發展難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項目編制的《2014年智庫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共有6681家智庫,其中數量靠前三的美國有1830家,中國有429家,英國有287家,美歐地區的智庫數量多且發展模式具有特色。在“全球智庫150強榜單”中,有7家中國智庫入圍,進入全球頂級智庫前十名中國沒有一家。由此,中國智庫需要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一、智庫影響力的內涵
(一)智庫內涵及分類。
智庫又稱思想庫,來源于英文“think tank”。國內外學者們對智庫的定義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觀點:保羅(1971)將智庫定義為一種穩定的相對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廣泛的政策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在與政府、企業及公眾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上提出咨詢[2]。唐納德·E·阿伯爾森(Donald E.Abelson)(2004)認為智庫是專門創造、重組和推廣思想給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眾[3]。詹姆斯·麥甘認為智庫是開展針對公共政策相關的研究與分析,為國內和國際問題提供建議,讓政策決定者和公眾獲得有關公共政策決策的充分思想和信息。
袁鵬[4](2002)認為智庫是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政府為目的、非營利的獨立研究機構。朱旭峰[5](2004)認為智庫是一種穩定的獨立于政治體制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是政策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王輝耀[6](2014)認為智庫即為公共政策決策提供創新思想、理論、策略、方法和方案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上海智庫中心將智庫定義為“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7]。
韋弗(1989)[8]將思想庫分為學術型思想庫、合同委托型思想庫和政策鼓吹型思想庫三類。唐納德·E·阿伯爾森將美國思想庫分為政策研究型、政府合同型、政策鼓吹型和政治遺產型等四大類。麥甘將智庫分為五種類型:政策制定型智庫、政黨代言型智庫、影子型智庫、學者型智庫和社會活動家智庫。吳天佑、傅曦(1982)[9]對將智庫分為七類即民間獨立研究機構、大學研究機構、營業性和半營業性研究機構、政策籌劃咨詢和協調機構、以基金會為名的研究機構、民間調研機構、學術性研究機構。王春法[10]2004依據不同的標準,從研究領域、機構歸屬和規模等方面對美國思想庫作了多種分類。張春[11]2006將智庫劃分為學術型、游說型和合同型等三類。官方分類主要為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
(二)影響力內涵及分類。
影響力主要是指“行動主體通過自己與其他主體的交互活動過程影響和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12]”。智庫影響力的內涵學者看法不一。智庫影響力是智庫通過可觀測的行為,直接或間接的途徑,使政策過程或政策決策者的觀點發生改變,從而做出智庫希望得到的決策目標[13]。
朱旭峰和蘇鈺[14](2004)基于社會結構理論,把智庫影響力分為決策(核心)影響力、精英影響力(中心)和大眾(邊緣)影響力三個層次。王莉麗將智庫影響力分為隱性影響力和顯性影響力。李安方等[15](2010)指出,智庫影響力是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的綜合體現。
智庫影響力主要包括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2]。決策影響力是智庫的核心影響力,主要指智庫試圖影響政策最直接的辦法,通過直接與政府決策機構建立正規或非正規的溝通渠道,將研究成果以書面形式或口頭方式提供給政府機構的決策者,盡力使決策者理解并采納自己的政策主張,主要通過承擔政府委托課題、聽證會、咨詢會和與政府人員交流等方式直接對政府決策施加影響。
學術影響力是指智庫中的匯聚的專家學者及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和質量的影響力,主要通過發表文章、出版學術專著和會議論文、出版研究報告等方式。智庫是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論的重要來源,人才的知識、素質和研究能力影響學術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是傳播和推廣研究成果,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新理論、新思想和新觀點給政府官員和公眾,主要方式是借助議題通過媒體引導輿論、召開各種會議、新聞發布會、舉辦講座和和研究班及網站建設等。
二、智庫影響力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智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庫產生因素和發展背景的研究、智庫組織結構與全球政策網絡的相關研究、智庫的分類與排名的研究及智庫影響力的研究。國內關于智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智庫內涵的研究、智庫的功能和運行機制的研究、智庫影響力的研究等。
國內外關于智庫影響力的研究主要分為智庫影響力分析模型,影響力分類和路徑,影響力渠道和方法,以及影響力的評價等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一)智庫產生因素和功能的研究。
一是智庫產生影響因素的研究。智庫的產生和發展受到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坎貝爾和佩爾森分析了不同政治、經濟體制背景下國家知識體系、智庫體系和智庫發展差異的關系研究。王輝耀[16]2014的研究表明,獨特的政治文化、開放的政治體制、雄厚的資金支撐、完善的法律法規影響著美國智力庫的發展。
二是智庫功能研究。韋弗把智庫的功能分為五種。一是決策的理念來源;二是政策議案的評論者;三是政策方案執行的評估者;四是政府選拔高級官員與專家的人才庫;五是新聞媒體資料引述的權威來源。麥甘把美國智庫的作用分為八種。一是幫助政府在應對復雜國內、國際問題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判斷;二是政府與公眾間的橋梁作用;三是政策的獨立和權威的聲音;四是設置和確定議題;五是幫助公眾理解政策;六是搭建政策制定者們交流的平臺;七是為政府儲備人才;八是創新和挑戰傳統思想。
任曉[17]將智庫功能分為四種功能:生產政策思想;提供政策方案;儲備和提供人才;教育公職人員和公眾。王春法把功能也分為四種即生產思想、戰略設計、引導社會思潮、人才儲備和周轉的基地。王佩亨[18]2014將美國智庫的作用分為四類即決策政策理念的主要來源;政策制定過程中專業知識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評論者;高級官員和專家的人才庫和蓄水池;新聞媒體公共政策信息的權威來源。
(二)智庫治理機制的研究。
何立堅[19]1992等探究了國外智庫的組織形式、人員構成和管理和研究管理。王春法[20]2004從管理體制、籌資管理、人員管理和課題管理等四個方面對美國智庫的組織和管理進行分析和總結。周琪[21]2013對布魯金斯學會進行案例研究,對其組織結構、管理、動作方式和資金來源進行探討。朱旭峰(2014)認為智庫自身內部的治理結構影響著智庫功能的實現,內部治理結構主要包括人才資源、經費資源、信息資源等優化配置過程。王輝耀等(2014)分析總結了美國智庫的組織管理、資金來源和用人機制。
(三)智庫對公共決策影響力研究。
一是影響力分析理論模型的研究。西方研究智庫的理論主要有多元主義模型、精英主義模型、多源流模型等理論模型。“多元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利益團體,由于不同利益團體的社會中權力被分散,而且權力分配并不平等,部分組織擁有更多接觸決策群和影響政策的機會和途徑。精英主義理論認為精英通過一系列方式來維護統治地位,社會精英由各類占有資源的人物組成,認為政治結構解釋為一種由個別具有一定目標的組織和個人所主導運作的機制。多源流模型認為政策變遷是由三個源流——問題源、政策源和政治源決定。
二是影響力路徑研究。瑞奇(David Ricci)(1993)分析了智庫的發展過程及其在美國現代政治中獨特的影響。麥甘和韋弗比較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以及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王莉麗(2010)通過系統分析蘭徳公司參與美國政策制定過程,探究智庫影響力的評估與方法。王佩亨(2014)分析了美國公共政策決策咨詢制度和法定工作程序,指出要重視決策咨詢機構和專家隊伍建設。
三是影響力分類研究。朱旭峰和蘇鈺[22]2004基于社會結構理論,把智庫影響力分為決策(核心)影響力、精英影響力(中心)和大眾(邊緣)影響力三個層次。王莉麗[23]2010從傳播學的視角研究美國智庫輿論影響力的產生機制,重點分析了人際傳播的直接影響、組織傳播的品牌塑造和大眾傳播的輿論擴散問題,將智庫影響力分為公開影響力和隱性影響力,并總結美國智庫采取的主要傳播方式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
四是影響力渠道和方法研究。王春法認為美國智庫發揮影響力的渠道主要有研究報告、出版物、國會聽證會、咨詢、媒介發表、承擔政府委托課題、會議演講、與政府和企業的人員交流、發表聲明、直接對政府決策施加影響、與大學聯系等十種途徑。
五是影響力測量指標和評價體系的研究。測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媒體曝光度、出版物數量、在學術出版物和政府文件中對智庫的援引數、向立法委員會作證的次數、被指派擔任政府內職位的人員數。王莉麗[23]將智庫影響力分為公開影響力和隱性影響力,其中公開影響力包括運營資金、媒體引用數量、網站點擊率、國會聽證數量、智庫內前任政府官員數量。
目前影響力較大的智庫影響力評價體系主要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影響力評價體系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智庫影響力體系。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智庫影響力指標主要包括資源指標、使用率指標、產出指標和影響指標等方面,排名方式以采訪、調查和焦點小組會議,評價主體以非政府組織、政府和決策層官員為主,對不同類的智庫評價有著不同的評價主體。上海科學院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有四個部分,即智庫的成長與營銷能力、決策咨詢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公眾影響力,排名方式以廣泛和定向發放問卷為主,評價主體有學者、智庫專家、媒體和實際部門工作者。
三、我國智庫影響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是重大性、前瞻性問題意識不夠,尚未健全成果評價體系。智庫缺乏獨立性,對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意識不夠,往往只是承擔政府課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智庫作用的調查報告中表明,77%的機構開展戰略性、綜合性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實力不夠,80%的機構在掌握高水平的數據支撐和科學的分析工具是存在不足。研究成果只是直接交予相關政府部門,缺乏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對決策的影響性評估,直接影響了研究成果對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推動。
二是經費籌措機制不健全,對社會公眾和輿論的引導力不足。資金獨立是保持智庫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多元化的資金渠道有利于促進智庫的發展。目前,我國智庫的研究經費往往來源于政府,對政府的依附性較強,使得專家咨詢的獨立性受到質疑。研究人員與媒體的溝通意識和渠道不夠,缺乏向公眾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機會,導致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力不足。
三是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國智庫缺乏社會影響力大和學術水平高的領軍人物,人才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有待提高,智庫人才培養體系尚待改進。
四是參與決策和影響機制不完善,對政府決策影響力較小。智庫參與重大決策的機制主要程序分為調查研究、綜合規劃、方案認證和咨詢建議等程序。目前我國智庫主要是承擔政府部門的命題課題的單一方式,大多停留在論證課題的階段,缺乏影響決策的主動意識。智庫參與決策環境與機制尚未健全,導致對政府決策影響不夠。
四、智庫影響力提升的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我國智庫影響力存在的問題,主要從研究方向、人才隊伍、平臺特色、機制創新和管理建設等五個方面策略提升智庫影響力,促進我國智庫對決策的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和服務。
(一)凝練課題方向,構建評價體系。
課題是智庫的主要任務和決策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政府感興趣和社會經濟發展重大性問題對提升智庫決策力有重要意義。一是聚焦與凝練研究方向,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二是建立研究成果評估體系,建立內審和外審制度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建立自身評價體系,了解自身發展環境、優勢和劣勢,提升智庫自身競爭力。參照國內外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合理構建包括資源、效用、成果和影響力等四個方面指標,采用訪談、調查、問卷及小組討論等多元評價方式。
(二)重視人才,提高核心競爭力。
人才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和第一資源,加強研究隊伍建設是提升智庫影響力的關鍵。一是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加強核心研究隊伍建設。二是引進卸任、離職官員到智庫從事政策研究,并輸送智庫研究人員到政府實習、掛職鍛煉等。三是建立一批老中青相結合的研究骨干隊伍,提高研究隊伍的層次性和多元化。四是儲備性人才培養,智庫與政府部門聯合培養、派研究人員到國內外高端智庫交流等方式,儲備戰略性、前瞻性人才。四是鼓勵研究人員積極參與主流媒體的采訪,并在主流媒體上發表意見和表達想法。五是打通政府與智庫人才間的流動渠道,為研究人員提供參與政府決策的機會,提高研究人員的決策影響力。
(三)豐富平臺,全方位提升智庫影響力。
一是構建高端品牌,打通政府、智庫、媒體及社會間的交流渠道;二是網絡平臺建設,發布研究成果,向外輸送新的思想、新觀點及新理論;三是研究成果新聞會和發布會,提高社會影響力;四是加強刊物建設,成為決策的參謀和交流平臺;五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新科技等,傳播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提高政策辯論的及時性與參與性。
(四)創新機制,構建良好基礎環境。
一是構建政府領導、資深研究人員與政府官員間的關系渠道,打通智庫對決策的影響路徑。二是交流合作機制建設,加強與國內外高端智庫的交流、加強研究人員的培養與交流、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交流。三是經費管理機制建設,加強對外宣傳與溝通,增加資金來源,保證自身的獨立性。
(五)多元化管理,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一是引進高素質管理運行人才和培養傳播能力的管理人才,促進管理隊伍的多元化;二是培養行政管理人員的學術研究和管理能力,提升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能力。
參考文獻:
[1]褚鳴.美歐智庫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Paul Dickson.Think Tanks[M].New York:Athenecum,1971.
[3]Donald E.Abelson.The Business of Ideas:the Think Tank Industry in the USA in Think Tank Traditions:Policy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Ideas[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215.
[4]袁鵬.美國思想庫:概念及起源[J].國際資料信息,2002,(10).
[5]朱旭峰.“思想庫”研究:西方研究綜述[J].外國社會科學,2007,(1).
[6][16]王耀輝.大國智庫[M].人民出版社,2014.
[7]李凌.中國智庫影響力的實證研究與政策建議[J].社會科學,2014,(4).
[8]R.Kent Weaver.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89,22,(3):563-578.
[9]吳天佑,傅曦.美國重要思想庫[M].時事出版社,1982:7-8.
[10][20]王春法.美國思想庫的運行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4,(2).
[11]張春.美國思想庫與一個中國政策[D].上海:復旦大學,2006.
[12]朱瑞博,劉蕓.智庫影響力的國際經驗與我國智庫運行機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3):110-116.
[13]朱旭峰.中國思想庫—政策過程中的影響力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2-23.
[14][22]朱旭峰,蘇鈺.西方思想庫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基于社會結構的影響力分析框架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12).
[15]李方安.中國智庫競爭力建設方略[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7]任曉.第五種權力——美國思想庫的成長、功能與運作機制[J].美國問題研究,2001.
[18]王佩亨.海外智庫-世界主要國家智庫考察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2-3.
[19]何立堅,鄒逸安.美國著名思想庫[J].中國軟科學,1995:87-92.
[21]周琪.美國智庫的組織結構及動作——以布魯金斯學會為例[J].人民論壇,2013,(426).
[23]王莉麗.論美國思想庫的輿論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