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飛 宋素
摘 ? ?要: 文章在分析研究性學習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論述了當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意義,并分析了影響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因素。
關鍵詞: 大學生 ? ?研究性學習 ? ?課程資源 ? ?影響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含著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思”“辯”“行”三方面,這是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古代的萌芽。
國外最早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詮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自18世紀以來,研究性學習被多次倡導。如盧梭認為,一切良好的教育學習興趣,在愛好學問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再教他研究學習的方法。19世紀初美國的杜威認為,沒有過程,沒有探究,所謂的知識就沒有意義,主張“做中學”。20世紀以來,研究性學習更是得到發展,如施瓦布領導的“探究學習”和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學習”,都認為教學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我汲取知識的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研究性學習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個世界性主題和突破口。
研究性學習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課程形態,指“通過知識與經驗并重的主體性探究活動來實現學生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精神的生成性課程”。另一種理解為學習方式,指“問題探索形式為主,讓學生追溯與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對問題的興趣與生成意識,掌握對探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增強對開放性作業的理解與參與,從而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學會學習”。
無論是課程形態的研究學習,還是學習方式形態的研究性學習,都必須占有廣泛的課程資源,可以這樣說,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水平與范圍取決于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適宜度與豐富性。從目前的現實狀況來看,對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研究在高校的不足,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和研究效果。因此,大學教育中如何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是一個值得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索的重要問題。
二、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
1.使大學適應不斷變化與發展的生存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黨實現中國夢之教育夢的重大部署。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如何創新才能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如何通過發展才能在推動中國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人們一直努力探討的問題。
大學組織的活力源于制度的創新,制度創新可以概括為以提高學術活力為根本動力的創造性活動。因此,大學教學的活動取向應該是探究知識與學問,只有對知識孜孜以求才能促進文化得以創新和繁衍。也就是說,大學的教學活動應以學術活動作為主題活動,引導大學生探索和發展、保存和應用、傳遞和延續知識,這樣才能使大學適應不斷變化與發展的生存環境。
2.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他們學習的任務不再是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積累,而應轉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研究。但是我國目前的高校,傳統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教材,教材的編寫良莠不齊,且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主要是講授,培養的是學生復制知識的能力,導致大學生缺少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難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性質決定了要廣泛開發利用各類課程資源,尋求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新的增長點,讓學生更多地走出教材,走入社會,接觸新信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涉及許多領域,有專業知識也有常識,考察教師方方面面的能力,對教師提出了挑戰,迫使教師重新評價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不斷推動自己的專業成長,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和價值體系,不斷提高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水平,優化知識結構。
優秀的教師應當能夠選擇教材,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發展教材。研究性課程資源的開發還有助于培養教師開放的思維和意識,使自己從資源的無意識狀態向全面認識和積極開發轉變。這種觀念和態度的轉變是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豐富發展教育教學理論
高校的課程結構一般由基礎教育課程、專業基礎教育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選修課程等部分組成,這些課程一部分是基礎課程理論,一部分是專業拓展的課程,通常采用授受的方式進行。還有一部分是研究型課程,它與前兩類課程不同,沒有明確固定的教材和學習內容,必須依托一定的現實,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做保證,對大學生而言,是一種嶄新的課程形態。對它的研究,對豐富和發展教育教學理論將有積極的作用。
三、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影響因素
1.大學教師的觀念和能力是影響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主導因素
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無論是開發還是利用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這對大學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研究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求教師有相關的課程設計能力、實施能力和評價能力。能否從眾多的可利用的資源中篩選出那些研究性學習亟待開發的資源進入課程,能否引導大學生拓展研究學習內容,采用多樣化的學習途徑,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革新教學模式,等等,都有賴于教師的新觀念和豐富的知識儲備。
另外,大學教師是否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也會影響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有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師才能做到發現問題,整合資源,突破講授為主,并以問題為中心,以課題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2.大學生及其課程資源素養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生應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2]。學生既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又是被開發的對象。對學生而言,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除了教材,還有大量的潛在課程資源例如學生的社會生活、圖書館、網絡資源,以及其他的社會文化。所以,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作用,沒有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變得寸步難行。
3.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態度是支撐力量
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當地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關。政府給予學校的政策和經費的支持,必然會對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推動作用。而作為學校管理者是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者、管理者、評價者,教師參與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和氛圍。這些無疑都需要政府與學校的大力支持。
4.社區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大平臺
激烈的人才競爭要求大學生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傳統的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能否為大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探索與體驗,親自去完成、生成和創造,僅依靠書本是無法完成大學課程目標的,必須借助一定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做中學”。學校所處的社區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大舞臺,有豐富的人力、物力等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其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都遠大于學校。
參考文獻:
[1]李微,主編.論語[M].延邊人民出版社, 2009.5.
[2]陳丹琪,孫旭光,龐國莉,鹿玉紅 .基于建構主義的軟件工網絡課程資源平臺建設[J].福建電腦,2014(2).
[3]江杰.研究性學習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
[4]聶良紅.論課程資源開發中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J].教育管理,2006.
此論文系2014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一般課題《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立項編號:2014B18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