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
大規模的資本主義式農場是否一定會淘汰家庭農場的生產方式?農業資本是否會引發資本與勞工之間的對立關系?本文基于對廣東省雷州半島“對蝦”養殖基地的田野調查回答了這一問題。在這個新興的資本主義養殖基地,農業資本通過對對蝦養殖產業鏈下游環節(收購、出口)的控制催生了水產品的商品化;而由于政策的鼓勵,在生產過程中工業飼料逐漸代替天然飼料,種類繁多的藥品用于水質改良,不但使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同時又意味著產業鏈上游農民生產資料的商品化,最終使資本的“形式隸屬”逐漸轉變為“實際隸屬”。最后,通過土地流轉和技術控制,勞動力甚至土地也未逃脫商品化的結果,在這個農業資本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中間階層的農民失去了自主權,不僅被剝奪剩余價值(對農產品的控制),同時也喪失了工作技能(對生產資料的控制),直到最終變成無產的農場工人。雖然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農場以其對水產品疾病的控制力和高額利潤率的優勢逐漸替代了家庭農場,但當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轉變為無產的工人,資本家是否還能夠提供合理收入以吸引勞動力成為農業雇工?當農民無產者的就業條件愈趨于惡化,就愈可能激起他們對資本的抵抗,家庭農場的生產方式就有可能在這樣的博弈中得以保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