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篇幅短小,卻是波瀾起伏,遙曳多姿,給人一驚一喜,一張一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那么,作者是如何寫出事件的波瀾的呢?主要表現在懸念的設置上。
一、懸念一,標題。一看就知道,“愚”,乃愚蠢之意,試問,愚蠢之人怎能撼動大山呢?所以這樣一個有懸念的標題,又怎能不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況且,“愚公”要去“移山”,標題存在很大的不對稱、不平衡,按平常的閱讀習慣,它暗示并傳遞給讀者的信息,肯定是愚公移山,愚蠢至極的批判意味。但隨著文章的展開,讀者從文中獲得的“愚公精神”,完全顛覆了那種閱讀慣性,閱讀的快感也隨之而來。
二、懸念二,故事的開篇、發展。開篇一句“方七百里,高萬仞”是說明太行、王屋兩座山的規模,而“本在”,暗示它原來不在這里,這幾個字設置了懸念,王屋、太行兩座巨大的山到哪里去了呢?它又是怎樣移走的呢?掀起故事的波瀾,引發讀者的好奇,也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了伏筆。接下來,文章用“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簡單交代了移山的原因。就在愚公提議移山以后,讀者的心為之一驚,這么巨大的工程,可行嗎?家人會贊同嗎?推動故事情節繼續往前發展。一句“雜然相許”,讓讀者懸著的心稍微放松了些。而其后“其妻獻疑曰”,又讓陰云陡生,而且她提出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愚公一家會被困難嚇倒嗎?這也使得讀者稍微放松的心又繃緊了,還好家人的“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讓問題得到了解決,也使得讀者懸著的心完全放下了。
三、懸念三,故事的高潮。就在大家以為愚公一家可以大干一場的時候,移山卻又“懸而未決”——“智叟”出現了,這也使得故事波瀾再起,愚公會因為智叟的勸阻嘲笑而放棄嗎?接著,文章用愚公與智叟的辯論,愚公的義正詞嚴的回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為讀者揭開了謎團,故事也因此走向了高潮。
四、懸念四,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結尾令我們咋舌,它并沒有順著我們的思路發展下去——愚公及其后代不斷努力,終于把兩座給大山搬走了。而是來了個180度的轉彎,他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幫愚公完成了心愿。故事到此也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卻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引發了讀者的思考,沒有神,愚公的宏愿能達成嗎?我們該怎樣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呢?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愚公這樣的人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好比觀賞山峰那樣,奇勢迭出可引人入勝。《愚公移山》之妙,就是妙在處處設置懸念,從而使文章起伏跌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說得引人入勝,曲折多彩。
【跟蹤訓練】
1.用一個成語分別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是寫愚公,標題能否就直接用“愚公”或“大智若愚的愚公”呢?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若沒有神的幫助,愚公能移走兩座大山嗎?你如何看待文章的結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