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教授,安徽蕭縣人,一九○八年生,與動蕩的中國同渡了八十三個春秋。
從一九五八年到廣州美術學院任教三十多年來從事教學工作,堅持不懈的進行素描和水彩畫的創作和研究,有獨到的體會。他具有西方畫家的視覺和想像,同時又深受中國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薰陶。
數量驚人的作品,呈現出倔強、執著的性格,厚重、堅實、渾樸、有力,是其特色。一九八○年首次在巴黎的個展,被譽為有國畫的筆法、油畫的色彩、素描的功力、詩的境界,在單純而尋常的題材中、發揮攝人的魅力。
“畫語”是王肇民教授多年來豐富的創作和教學經驗的總結,是美學的科研心得。他提到的問題,可供美術愛好者、專業畫家、美術教師、理論家借覽和參考?!幷?/p>
一
古人說:
“形神兼備”。這種形神并立,形神分家的說法,發展下來,影響極遠,現在又有人說:“中國畫是但求神似,西洋素描是有形無神”。好像形不似而神還可以似,形似而神還可以不似,形神之間,可以分、可以合,可以兼備、可以不兼備,豈不謬哉!
在造型藝術上,就形而言,形不是手段,神不是目的。沒有形就沒有神,有形則必有神,形似神必似,形不似則神必不似,形之與神不可能有分合,不可能有兼備或不兼備。所謂神,是形的運動感,是形的活的反映,形是一切,一切是形,形以外的神是不存在的。
不求形似,是五百年來中國繪畫所以衰退的主要原因,這個覆轍,不能重蹈。
二
我從前說過:“人當物畫,物當人畫!”就是說,畫一切人物,皆應當賦予生命,賦予性格,賦予品質,賦予身份,人物之間,相互引喻,以增身價。詩有比,畫亦有比,其意義即在于此。
三
畫人,表情重要,品質更重要。品質好的人,笑也可親,哭也可親,品質壞的人,笑也討厭,哭也討厭。畫人,應當以表現人的品質為第一,以表情表現品質。
四
藝術品,真實則美,有力則美。所以作畫,首先是要真實有力。其他皆在其次。
五
對象,以形勝者則畫其形,以色勝者則畫其色,不能主觀,不能求全,要因時制宜。
六
古人說:意在筆先。但這只是相對的說法,如把它絕對化,便是個錯誤的理解。因為,寫詩作畫可以意在筆先,也可以意在筆后;可以先立意,也可以意隨筆運。即令是主題畫,在繪制過程中,也可能通過實踐然后出現真意,而改弦更張,別有所圖,先后之間,作辯證發展。至于即興之作,往往信筆直書,先畫而后命題。概尚理義,則必意在筆先;縱性情則或意在筆后,孰先孰后,更有難于辯識者。固無需制定框框條條,以作繭自縛。
七
作畫,第一以格調勝,第二以功力勝,二者兼勝,乃可不朽。
八
作為教師,有人說風格是不可以教的。我以為風格要教,因為風格主要是學來的。而且要從畫素描學者,慎其始,方能善其終,不然歪風形成,極難挽救。至于天賦,要通過學習才能起作用、才能有發展。而發展又有兩面性,即可以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向壞的方面發展。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學生,耳目所接,心手所習,可不慎歟。
所謂歪風,主要有四:一為甜俗,二為粗惡,三為陳舊,四為虛偽。四者有一,則其風格必入魔道矣。而且學習風格,不要專學一人一派的風格。要在中外古今各大家的高尚風格中吸收營養,以作為自己風格形成的有利因素。
風格的形成,主要因素有四:一為個性、二為階級出身、三為師承、四為時代影響。因為師承是個人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我說風格是可以教的。而教的方法,是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百花齊放。
有人問我作寫生畫事前有什么想法。我說:“什么想法都沒有。”又問:“當你擺靜物的時候,能沒有想法么?”我說:“擺靜物是根據構圖原則。只有當我拿起畫筆來面對現實的時候,才會有所感受,才會有所思考,事前什么想法,是例外的?!?
十
畫人,如何才能畫得深刻?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第一,要對象本人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的;第二,畫時最好能給對象一個表現自己思想感情深度的機會;第三,作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第四,作者要有得心應手的技巧。四者具備,縱然是一個完全不了解情況的陌路人,也可能畫得深刻,否則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雖有著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畫得深刻。
一一
作為基本功鍛煉來說,線條、色彩、明暗即令是畫得很好,但對于所要表現的對象不適宜時,仍應改掉,這叫做割愛。在線條、色彩、明暗的運用上,要力求只有表現這一個對象才適宜,表現另一個對象便不適宜的最恰當的語言,這是破除公式化、概念化最好的方法。
但在藝術上,作為一幅畫來說,在處理對象時,又可以不求絕對,而應靈活掌握。在制作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所運用的線條、色彩、明暗不盡適宜,但為水彩畫的工具性能所限,又不便改正,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將錯就錯,堅持到底,仍可能畫成為一幅好畫。因為畫畫上的錯誤是沒有絕對性的,其他方面跟著錯,配合得好,仍可以變為正確。
一二
學習中國畫,要首先在風格上學習,其次才是在筆墨上學習先臨摹,后寫生。
一三
作畫,雖然是過猶不及,但寧可畫得不夠,不要畫過頭,過頭則難于改正,要善于適可而止。
一四
一些人,畫一幅畫的主要部分,比如頭像的五官,花的時間多,畫的次數多,一點一滴的刻劃,謂之摳細部,這是錯誤的,相反,畫一切人物的主要部分,都要花的時間少,畫的次數少,深思熟慮,聚精會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一揮而就,這樣才可以達到栩栩如生、舉重若輕的效果。夫作畫,以同樣多的精力,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使用,與在很長的時間內分散使用,其效果相去遠矣!
至于畫次要部分,比如背景,也不能馬虎,偶一不慎,也可以造成畫面上的缺點。所謂不躓于山,而躓于垤。所以一筆一劃,一入畫面,均須用心,沒有一點可以隨便的地方。
一五
一些人,畫,畫得很細致,謂之深入描寫。其實不然,因為細致未必深入,深入未必細致。
一六
學畫要學詩。詩不是專屬于某一種藝術的,各種藝術作品中都要有詩趣,所以詩的境界,應當普遍存在于各種藝術作品之中。
一七
藝術的處理過程,就是矛盾的統一過程。由客觀到主觀,由內容到形式,甚至一筆一劃,都是如此。而且矛盾愈尖銳愈深刻,而處理得又愈好,這種作品就愈成功。
一八
古人說:“三軍之災,猶豫最大”。作畫也和作戰一樣,既要善謀,也要善斷,面對現實,不能猶豫,猶豫是非畫壞不可的。在觀察對象時,要客觀,要冷靜,要盡可能給對象做一個恰當的總結。在處理畫面時,要靈活,要激動,要獨裁,要我就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