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韓國高中的漢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師資力量、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在保證充足的漢語師資力量的基礎之上,以學生為主體,對現有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配合多樣的輔助教學工具,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韓國高中漢語教育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韓國 ?高中 ?漢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中韓兩國之間政治經濟交往的不斷深化,兩國之間的文化交往也日趨密切。中國憑借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吸引了大批韓國人了解中國、學習漢語,于是,不僅赴中學習漢語的韓國人數量逐漸增多,而且在韓國本土,也刮起了“漢語熱”的狂潮,近幾年呈持續升溫狀態。那么,對于漢語的對韓傳播來說,韓國本土的漢語教學就成了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它關系到漢語在當下韓國的傳播效果及傳播進程,進而影響到中國文化傳播的可能性,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隨著中韓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以及韓國漢語學習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如何有效地開展漢語教學,提升對韓漢語老師的漢語教學水平,保證對韓漢語教學的質量,已成為中國對外漢語專業教學和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當務之急。就筆者當前赴韓教學實踐所得,盡管對韓漢語教學已開展多年,但仍未建立起成熟有效的漢語教學方法,概括地說,目前的韓國漢語教學,存在著師資、教材、教學方法等各方面的問題。如何在現有的漢語教學條件基礎上,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充分了解韓國人的語言習慣及其學習漢語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將是我們廣大漢語教學者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
首先,在韓漢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主要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種是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另一種是由中韓漢語教學相關的交流項目或以國家漢辦的選派形式赴韓進行漢語教學的中國原語民教師。這兩者在對韓漢語教育方面專業水平不等。
一方面,表現在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漢語水平上,就漢語的普及性教育來講,目前最集中的漢語教學是在韓國高中展開,而每個高中最多配一名漢語教師,這對于難度遠高于其他第二外語的漢語教學來說,漢語教師數量不足,漢語教學的質量也就很難保證;而這些漢語教師,多以韓語為教學語言,日常生活教學并無漢語語境,導致其漢語水平無法得到提高,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存在漢語語音語法方面的基礎性錯誤。
另一方面,就赴韓進行漢語教學的原語民教師來講,很多漢語教師是短暫性的交流性質教學,流動性很大。因為對韓漢語教學有其自身特點,需要時間去把握其中的規律,而教師的高流動性就影響了教師在投入教學時采取的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結果事倍功半。
由于任何語言學習的主體都是影響教學結果的根本性要素,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地考慮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在教給日本人和把漢語教給美國人的過程中,就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那么,只有根據漢語教學的受眾的語言習慣和學習背景,去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因此,分析韓國人語言學習的規律,研究其漢語學習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才是我們廣大漢語教學者應該去重點探討的問題。
二
課程設置方面,根據韓國教育部教學課程設置規定,普通高中必須開設第二外語課程,包括漢、日、德、西班牙、俄語等7門外語,由學生從中選擇一門作為其高中第二外語科目學習一至兩年,而就目前韓國高中的外國語言課程開設情況來看,在這些第二外語課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漢語和日語。漢語的受歡迎程度是近幾年才開始超過日語的。教育部門及各個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漢語教學的普及率。比如說,開展了各項中韓教育交流活動,引進漢語原語民教師赴韓配合韓國本土教師進行漢語教學。在具體的漢語課程安排上,普通高中文科班周學時為3,而理科班為2,周學時安排較合理。就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漢語學科在韓國外語教學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漢語教學的周學時安排合理,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另外,在韓國漢語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教學方法采取傳統的翻譯法,缺乏必要的漢語語言實踐。據筆者調查,韓語教師慣用的教學方式是用80%的課堂時間將課文中的詞匯和語法點做詳細翻譯講解,這一方法雖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重要知識點迅速理解和掌握,但缺乏必要的口語實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得不到鞏固,這就使得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時,它還影響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長時間單調地翻譯講解詞匯語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課堂氛圍。
所以,我們提倡采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課堂教學方式,課文詞匯語法的講解配合一定的圖像資料和情景對話練習,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識記所學知識。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外語語言學習者在自我語言形式和所學語言形式之間存在差距,這一差距被稱為偏誤,對漢語與韓語之間的偏誤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進行有效的漢語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漢韓兩種語言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提高學生的聯系理解記憶能力,加深其漢語語法理解能力。
三
漢語教學工具方面,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性工具,也是教學內容的直接載體,一本好的教材應該具備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和一定的趣味性。這樣的教材可以為施教者提供良好的教學綱目,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工具。目前,韓國高中使用的漢語教材不盡統一,大部分高中漢語教材的選用由本校教師決定,教育廳不做統一規定,而多數教材都是按照功能—結構法教學的要求編寫而成的,教材內容由淺入深,逐次收錄了問好、年齡、時間、愛好等知識,每課內容由對話形式展示,配有單詞注釋,每課后附有基礎習題及中國文化簡單介紹。這些教材的優點是對話內容簡單,便于掌握,習題設計合理,能夠充分鞏固課本知識。但是,其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對話內容設計缺乏典型性和實用性,事實上,我們學習語言就是為了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因此,對話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實用性;二是中國文化的介紹部分缺乏典型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通過有限的文字圖像載體傳播其中的內涵,就要求與所傳播文化因素相配的解釋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而目前,此教材在中國文化介紹方面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漢語日常教學仍需要一定的輔助教學工具,就目前韓國高中來說,大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是比較完備的。每個教室配有寬屏數字電視、互聯網接口和小型的音響設備等,部分學校配有專門的語音教室。但是,就筆者調查來看,這些現代化教學設備并未被充分利用到漢語教學中來。由于更側重課本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圖像化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這些設備,與此相應的是匱乏的漢語教學素材的配套使用,這就使漢語教學停留在了平面化的層面,這樣不僅降低了有限時間內的知識吸收量,也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漢語思維能力,同時也不能保證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注意力,甚至影響其學習興趣。
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從師資力量來說,目前丞須補充漢語教師力量,以達到與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者數量相匹配的水平;繼續開展與漢語原語民教師的合作教學,這能保證語言示范和語言習慣的標準性,但應改善流動性大的因素;同時也應該繼續加強漢語教師的培訓工作,缺乏漢語語境的漢語教學終究不能使教師的漢語水平保持應有水準,而定期的漢語培訓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尤其是赴中培訓。
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之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補充,以保證漢語學習的實用性交際功能;并以一定的多媒體工具作為輔助,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中國文化介紹部分也應兼顧典型性和實用性。
最后,教學主體方面,應該改變傳統的以講授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將有限的教學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漢語對話的交際實踐中去,調查分析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和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訴求,并將其融入到漢語教學過程中去。從以上各環節著手去改善韓國高中漢語教學中的問題,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更能促進中韓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
參考文獻:
[1]韓容洙.韓國漢語教學概觀[J].漢語學習,2004,(4).
[2]李佳慧.韓國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教學現狀問題及解決方法[J].高校論壇,2010,(31).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馬海婷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