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清
【關鍵詞】小學生 數感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96-01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數學修養(yǎng)。數感是指一個人能夠理解數的含義,能夠在生活中用數來表達交流信息,能夠用多種方式來表示數,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比較數的大小,能夠進行估算,能夠運用恰當的算法解決實際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呢?
一、在玩中學,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般來源于對數學素材的興趣。因此,創(chuàng)設真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尤其重要。特布萊德提出了“即興數學法”,它與“即興寫作法”相對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這個方法的理論依據是,學生出于個人目的,通過玩耍和運用數字的方式來發(fā)展對數字的理解能力。這種即興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數學概念,不僅能促進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數學思維過程上,而且能讓學生在日?;顒又幸庾R到數字是怎么用的,以及為什么這么用。如此,學生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掌握數字運算的技能,進而培養(yǎng)數感。比如,學生從小時候開始,就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與數字進行對話了,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如“5個蘋果,吃掉1個還有4個”“7路公交車”“買一支鋼筆需要5元錢”等)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玩數字游戲,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引導小學生多關注身邊的數學素材
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學更有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開展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而且符合數學生活化的理念,便于形成良好的結構認知體系。數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我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相關案例讓學生明白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并不是抽象的、毫無意義的符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比如,用數來表示順序,用數來表示學號,用數來表示考試的等級,用數來表示大小等。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數的感知和認識,體現數學的價值,又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數感。又如,在上完“100以內的數認識”一課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此時,學生就能展開豐富的想象,聯系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來談:“我家的電視頻道共有58個。”“我媽媽的手機號碼前兩位是15,后兩位是85?!薄拔医衲?歲?!薄?/p>
三、讓小學生多“動”,調動小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讓學生多“動”,是指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動口、動腦,這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讀書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的道理是一樣的。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首先是從動作思維開始,然后到抽象思維,最后到邏輯思維。只有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才能使學生建立和發(fā)展數感。例如,在教學“11-20的數的認識”時,可以先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然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擺的,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擺法。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不僅認識和體會到“十”計數單位的意義,而且鍛煉了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四、在估算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
估算即猜測,一般來說,估算包括對運算結果的估算,對量度的估算,對數字自身的估算。估算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用廣泛。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去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
在學習了“長方體”的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猜測一下桌子的長、寬、高;在學習了“20以內的數”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游戲;學習“筆算除法”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商中有幾位數,再算一算;學習“百以內的數”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某本故事書大約有幾頁。通過這樣的猜測活動,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數的意義和大小,從而更好地發(fā)展數感。
五、鼓勵小學生運用多種解題策略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標準的答案只會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教師應該盡量少設計只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的習題。我們要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形式,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多樣的解題策略去解決問題,才不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如多設計一些“給運動員編號”之類的開放性題目。這樣,學生有的會用“1、2、3……”來表示,有的會用希臘字母來表示,有的會用英文字母來表示,有的會用甲、乙、丙、丁來表示……又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道題目,能訓練學生一題多解的思維。
總之,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多思、多想、多做,才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