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2015年文學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在8月23日,劉慈欣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繼莫言之后,中國作家獲得的又一國際文學大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家斬獲此國際大獎的第一人。10月18日,劉慈欣在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頒獎典禮中被授予特級勛章。
說他是“中國科幻第一人”不會有什么異議,1999年至2006年,劉慈欣連續(xù)7次獲得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在中國科幻界,儼然已是獨孤求敗,高處不勝寒。
2010年“神作”《三體3》在網(wǎng)上大熱之前,你要找個讀者問劉慈欣是誰,八成會答不知道,可是《三體3》之后就不對了,隨著此書的大熱,劉慈欣這個名字也進入大眾的視野。紅得非常快,2013年,劉慈欣的名字登上了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
有一點點神奇,翻開他的履歷,卻平淡無奇。
1988年畢業(yè)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電工程系,后于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在娘子關這個小地方,劉慈欣這一呆,就是近三十年!直到2015年3月30日,劉慈欣正式宣布成為騰訊移動游戲想象力架構師。
一個在小城市中埋頭寫作科幻的小說家,多少有一些隱士的風范。對于劉慈欣在生活中究竟是個怎么樣的人,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劉慈欣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業(yè)余作者:“科幻小說作家都是業(yè)余的吧,工作當然會對寫作產(chǎn)生一些影響,常常把思緒打斷,所以業(yè)余作者寫長篇是挺難的。”
因父親箱子底下翻出的一本繁體字的《地心游記》而結識科幻,到1999年發(fā)表第一篇科幻小說《鯨歌》,劉慈欣的科幻之路起步時并不太順利。他說他寫作比較早,中學、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寫作科幻小說了,但是后來科幻小說陷入了低潮,沒有什么發(fā)表的機會,所以很長時間,他一個字也沒寫。這么算下來,劉慈欣真正寫的時間其實并不長。
1999年,劉慈欣發(fā)表第一篇他的作品──《鯨歌》,可以說《科幻世界》成為了劉慈欣的伯樂。從《鯨歌》開始,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仿佛決堤之水,一發(fā)而不可收。“地球”系列、“太陽”系列、“普通人”系列、“人民戰(zhàn)爭”系列,乃至已經(jīng)三卷本的《三體》,一套套大部頭輪番轟炸,成為中國科幻小說中的翹楚。
對劉慈欣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是寫《2001太空漫游》的阿瑟·克拉克,還有就是《1984》的作者奧威爾。他們兩位大神應該算科幻小說的兩極:一極特別空靈,遠離現(xiàn)實;另一極緊貼現(xiàn)實,劉慈欣一直努力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在文學性和科學性之間,劉慈欣選擇了后者。他說:“我肯定是比較注重科學性的作家,我不是文學愛好者,我寫科幻就是為了科幻。我在文學上沒什么追求,我從一個科幻迷開始寫科幻,并不是從文學那條路上來的。”我們看劉慈欣的小說,如果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有些不滿意,對話太多,描寫也不夠細膩,客觀地說,它還是通俗類型小說的一種,甚至可能還沒有達到鄭文光的高度和深度。而關于劉慈欣這次得獎很可能是雨果獎評獎委員會妥協(xié)的結果也不絕于耳,但我們覺得,畢竟,這樣一次得獎一定會給中國科幻小說注入一劑強心劑,一定會給中國科幻小說和電影的發(fā)展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憑什么只有好萊塢才能拍科幻大片啊?我們有劉慈欣的《三體》,就等著看他的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