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三十年前,來復旦大學求學的洪湖才子蔡麗澤和筆者同一個宿舍,他總是以一口鄉音濃重的普通話來誦讀贊美家鄉的作品。大伙聽不明白,他就龍飛鳳舞地寫出來一定要讓筆者再朗誦。那個時候,照片是絕對的奢侈品,為了驗證家鄉之美,蔡麗澤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于是,大學一年級結束的那個愉快而難忘的夏天,我們從古都西安完成教學考察后就南向去了他的老家,那時還叫洪湖縣。從縣城再到洪湖邊的蔡家還得六個小時的長途汽車,然后就顯得人煙稀少、湖水蒼茫,各類花色的野生鳥類才是這片濕地真正的主人。當地最漂亮的鳥叫什么呢?熱情的鄉民在燭光下各抒己見;最后統一口徑為翠鳥。因為翠鳥的羽毛是各類戲臺名角的最愛,多用來裝飾鳳冠。
正因為有些敵對情緒,所以岸上難得一見翠鳥的倩影。翌日,自然借一葉輕舟潛入洪湖水、浪打浪的荷花深處,然后任其“野渡無人舟自橫”。我自己也隱身于湖,頭上披著寬闊的荷葉;這樣才第一次見到了湖中的隱士——翠鳥。它處在飛行狀態之時,就像花兒在追逐著風兒。
我一直難忘的翠鳥,每年對氣候的變涼都很敏感,總是不停地往南飛。以前上海的天空和大樹,總是麻雀的領地;我能看到的翠鳥都是標本,陳列在自然博物館里。不知是上海的環境變好了,還是洪湖的環境變壞了;這些年,上海漸漸地居然有了這些小精靈。今年秋天,蔡麗澤來滬參加同學聚會。細說之下恍然:洪湖早已升級為市,人口密度大增而湖區水面大減;翠鳥就像農民工一樣進了城。
而在復旦我生活的小區,成了家的翠鳥甚至也不懼怕人類和霧霾。有意思的是:去年冬天,一只雛鳥被南飛的爹媽遺忘了。它決不會哭,因為鳥兒們都沒有淚腺。但它的眼神像極了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弱弱地看著綠地邊晨練的老人們。會口技的山西大娘收留了它,生活也就是北方口味的小米、黃豆和碎花生。
翠鳥漸漸長大、開始懂事;大娘牙口不好,飯后翠鳥纖細的黃喙小嘴就是純天然的牙簽,一啄一個準。小家伙還練就了爪子和小嘴聯動剝瓜子的本事。它似乎很是尊老愛幼,吃飽后剝出的瓜子總是先飛到老人嘴里。
但它知道自己是鳥,尤其看到林子里的幾家同類,總是很羨慕其他小鳥和媽媽的唇齒相依。它記得自己誕生的小河邊的榆樹,常飛回去看看。鳥巢還在,但總是空空如也。不知道它的爹媽有沒有鄉愁,是否還會回來?